逛博物馆
查看话题 >【多图】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刷大英瓷器馆有感
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五月初去的伦敦,第一次去英国,原以为五月间已经蛮热了,没料到岛国天气,自带海洋气候的阴郁,一下飞机,还有人穿着羽绒服,只身着一件单衣,在伦敦的冷风里排队,没一会儿就撑不住了。但即便如此,还是在有限的出差时间里,连续看了两次大英博物馆。
没去过纽约的MET,但就大英和卢浮宫相比,感觉大英的特色是四大古文明集大成(日不落时代四处掠夺的惊鸿),而卢浮宫更有启蒙时代的气质,藏品中画作的比例相对大英高——当然,大英走出去没多远,就是National Gallery,里面的名家画作浩如烟海。
大英的名品很多,各大古文明汇聚,但带给我最大震撼的,既不是拉美西斯二世天神一般的巨相,也不是整座神庙都搬空的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而是二楼一角的中国瓷器馆。


大英中国瓷器馆的馆藏之多,藏品之精,甚至让北京故宫珍宝馆失色不少——当然,有历史原因,朋友常说,看精瓷要去台北。更令人吃惊的是,全馆1700多件藏品,大部分都是Sir Percival David的个人收藏,作为一个银行家的后人,他向我们证明了,有钱还要会花钱,才叫真正的old money。

一进门就能看见两个高大的青花瓷梅瓶,再走近一些,就是一面墙的展柜,从地上只立向天顶,对于层高本身就比普通建筑高处不少的博物馆来说,这么大面积的铺陈,满满一面墙的瓷器,我即便是第二次去看的时候,依然深深的被震撼住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大概就是如此。

清代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由于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因此通常将钧窑列入,与汝、官、哥、定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大英瓷器馆中,除了柴窑这种只见于文字的名窑,其他宋瓷名窑,均有收入。而且不是一件两件,而是一批一套的收入。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讹作均,相沿已久,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有兔丝文。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橘皮釉亦属后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
虽然说朱砂为贵,但我自己更偏爱青带紫的色调,钧窑的紫色,浓郁中露着丝丝媚气,看实物的光影变幻,宛如盛放的曼陀罗花。




一个窑口,各种器形,各种朝代,琳琅满目,博物馆这头一个“博”字,当之无愧。
进入瓷器馆的,有华人面孔,也有欧洲面孔,但久久驻足的,有大声讲解的,还是华人居多。大部分的导游一进门,就会指向这件鸡缸杯。也对,远有万历年间“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说法, 近有刘益谦香港苏富比2.8亿拍来。就价值而言,确实是要好好看看。好在这件藏品收藏的博物馆蛮多—— 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剑桥费兹威廉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能看。
其中光伦敦就有两件,可见伦敦的博物馆馆藏多丰厚——V&A的艺术气氛比大英更浓郁,实在值得另起一篇写。

青花瓷种类繁多,元明清三代皆有,其中最下面这套十九件的套盘,想来是旧时富裕之家上寿摆宴之用,能完整收入这么一套,保存至今,着实不易。

由于藏者在中国的年代正是民国初年,清瓷的数量更是多而丰富,康雍乾三朝都有若干件藏品。雍正粉彩大盘,梅瓶,清新雅致,审美意趣极佳。另有一面墙按颜色分的瓷器,马卡龙色排列,光看色彩变化,已是赏心悦目至极。





头一次见到活这么细的镂空白瓷,与牙雕近似,巧夺天工。

一周的时间里,连续看了两次,每次看,都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像在当地常驻的人那样,搬个马扎,对着展品,看个半日,缓缓的欣赏光影的变化。这么多,这么美,又这么短暂的缘分,即便看了两次,回忆起来却也留有很多遗憾。


大英的馆藏真的很多,而展览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可以的避讳文物的来历,但真正看到这尊瓷制三彩罗汉像还是很感慨地,连玻璃罩子都没有,就这么放在外面看,心里惴惴,生怕有人多手脚磕碰了。这罗汉也蹙眉凝神,仿佛他早已知道,人生不易,且过且珍惜。
从英国回来的两个月里,看过广东省博、浙江省博、苏州博物馆等,但每每看到瓷器,总觉得差一口气,不是藏品太少,就是精致程度仍欠缺一些。脑子里仍然会时常想起午后的大英博物馆二楼,阳光从窗外浅浅的洒一点进回廊,回廊尽头的瓷器满墙,那种沉静中的力量,让人难忘。
五月初看过大英,五月底顺路溜达到广东省博的亚洲内海瓷器特展。整个展厅2/3的龙泉窑,而且海水泡了千年后捞上来,釉的光彩褪去,亚光显得有点呆板。忽然想起古董局中局4里一群人去海上找柴窑,说是雨过天晴云破处,也许捞上来也是这样暗哑无光的吧。海上打捞的藏品文物价值大于收藏价值,省博这次也是翻家底了,黑釉盏、元钧窑、赵孟頫都拿出来站台了。即便如此,看着稀稀疏疏的展厅——中间还停着一艘沉船模型,还是心生感慨。





最后几件藏品,是出口到日本的花卉大盘与日本自产的对比,中国制的依然相对淡雅,日本制的浮世绘感觉很明显了。


端午游杭州,浙江省博就在西湖边上,风景和地段都是无可挑剔的好,节日缘故,人略多,回廊都坐满了,少了几分博物馆应有的空间感和疏离感。瓷器不算多,陶器为主——毕竟是河姆渡遗址的发源地。但还是见到几件精品,却少了点儿在伦敦那种,惊鸿一面的感觉。

这种柠檬黄真的非常好看,夏日的鲜明与俏皮,都在这釉色上了。

这瓷盘上的荷花,与西湖上的接天莲叶,相映成趣。


读书,行路,总是生活中的乐子。期待见识更多。再回。
【九霄云奶奶独家原创,未经允可不得转载】
© 本文版权归 九霄云NineNin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