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鄙视链末端,拼多多如何甩掉“下水道”这顶帽子
最近一周,有两家互联网公司特别惹人注目。第一家是拼多多,被称为电商版的facebook火速赴美IPO。拼多多以黑马姿态出现,不到三年时间,用户规模达到三亿,订单超过京东,估值超过唯品会,短短几年跨越前辈十年辛苦打拼的历程。

拼多多的一路发展伴随各种争议,他的内核是“低价和拼团”购物模式,把“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演绎的淋漓尽致。创始人黄峥提出尽早上市的就是想让拼多多“早日面对公众”。
另外一家公司则是小米,戏剧性的上市之路,终于在香港7月9日敲钟。信心满满的雷军面对资本市场也是惶恐不安,首日资本市场并不看好这只股票,股价跌破发行价,还好第二日大涨回来。
两家公司的交集在于,618前夕小米宣布把旗舰店开到拼多多。原因很简单,小米在2017年在国内的销售业绩增长乏力(2017年小米销售手机5094万台,市场份额11%;仅仅比2016年新增600万左右)。“雷布斯”上市前也需要讲好故事。小米看中的拼多多的分享模式。如果拼多多的庞大用户群体和小米的用户米粉对接,对品牌深度传播的二次叠加,有助于提升小米的销量额。这一举动引发业界颤动,很多“业内人士”规劝“雷布斯”别干这种傻事,“米粉”也看不下去,异常嫌弃这次合作,担心合作会影响到小米整体形象品牌。
这有点让人联想到网络盛传的鄙视链接。同一个行业搞金融的看不起搬砖的;同一个公司搞市场的鄙视搞编辑的。同样都是网红,卖知识的鄙视自拍秀的。鄙视链就是一场心理博弈,谁都想站在自身角度体现优势,把对方打压下去,谁认真就输了。但是米粉跨届鄙视拼多多,这种鄙视链在道德和法律上都站的住脚,被网友冠以“下水道”之名的拼多多无疑处于鄙视链最末端。

拼多多引以为傲的用户体量来自四五线城市,他们就是冲着商品价格,不断拼团压低商品价格,很多商品都是9.9元,甚至0元价格购买。商品的价格被压低,商家利润没法保证,不法的商家也就会通过销售伪劣假冒商品来牟利。华强北的一台60寸液晶电视机不到千元,这能够满足用户便宜的需求,实则就是一个机顶盒加显示屏,满满都是套路。甚至,网站为了推广也抓住用户贪便宜的心理,在商品分享当中做了很多诱导式推广……低价,伪劣,假货商品这些都是拼多多用户和商家的关键词。
平台抱着“宽进”的态度,这些庞大用户群体和参差不起的商家一定程度都是麻烦制造者。6月初拼多多被扫x办点名批评,平台上面销售太多违禁品。618前夕,拼多多加强对商家售假的处罚力度。商家就不干了,他们连续几天围在拼多多总部门口讨要说法,最大规模的商家活动都有一千左右。由此可见,拼多多制定苛刻的规则,想通过壮士断腕的方式甩掉这些陪着自己一起打下江山的商家,商家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平台发展之初就把用户和商家与廉价商品捆绑在一起,让假冒伪劣商品在里面大行其道。现在平台壮大想洗白,自身所带的“原罪”很难消除,这就是拼多多转型的痛点。看似超高的GMV(网站成交额)背后,其实都是虚火过剩。拼多多改良每一步,都像是在刀尖上舞蹈。
华尔街的投资者不是傻子。他们对假货和知识产权的在意程度就像眼睛里面容不下一颗沙子。在过去的几年,淘宝花了好大力气才从美国贸易协会“恶名名单”当中剔除,淘宝一出现问题,这些协会和组织就如影随形。
黄峥明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平台没有实力在商品的性价比与前辈对标,但是最大优势就是用户太多的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因为用户层级和需求都不一样,太过强硬的措施,会造成用户和商家流失。在两难之中需求突破,唯一能走的改良之路,就是捆绑一些大品牌,提升自身的逼格。于是上市的,在品牌方面中规中矩的小米,这就是心仪的目标。没想到,小米上市的过程也是波折坎坷,自身都掉进泥淖无法脱身。“雷布斯”异常在乎公众的反应,爱惜自己的羽毛,估计也不会干这种铤而走险的事情。
此外拼多多还能做到就是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改变公众对其假货泛滥形象。只是这一步走的太急,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更胜一筹。
平台打假其实就是对用户和商家需求的重构,用户的需求一旦被打乱,他们就会如鸟兽散。看一个网站平台是否健康发展,就看看这些用户的留存率和成交量。很显然,拼多多超过京东的用户体量,成交量不足京东就是最好的证明。就这样,拼多多还声称超过京东,有京东完善的仓储基地和物流配送效率么?
执意上市的拼多多面对美国投资者,肯定不是丑媳妇要见公婆这样守得云开见月明,然后熬上几年,媳妇也会变成公婆取而代之。投资不是请客吃饭,一团和气,他们自然用脚投票来回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