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 谁砸了章丘的铁锅
老兵的杂货铺
2018年7月11日 谁砸了章丘的铁锅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冶炼,36000次锤打……”纪录片《舌尖》让“章丘铁锅”一夜间成为“网红”,可短短几个月,就又落得“门前冷落车马稀”。
这类现象属于典型的网红商品的热点营销,而这些年,这类由《舌尖》引发的营销潮水已经不少了。
但请注意,章丘真正引以自豪的是大葱和铁匠,世称“铁匠之乡”,有数字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统计,章丘境内人口为73万,约有38万人以打铁养家糊口,大葱悄悄地,铁匠没红透,纪录片让铁锅竟然被卖到空仓。
人红是非多,锅红也不行。
“章丘铁锅”火了,各种打着“章丘铁锅”招牌的锅纷纷涌进市场,铁锅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辨真伪,“章丘铁锅”迅速由盛转衰。
如此难得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咱们得说道说道。
总说,要打造自己的“百年老店”,能不能“百年”,真不好说,但我觉得,至少在你百年之后,问心无愧吧。这就涉及你在项目营销中是将目标设定为短期,还是长期?
我们来看两个现实案例。
米其林是餐饮行业的“奥斯卡”(这个比喻够恶俗吧),但每一家米其林也未必都如你所想象。
2016年7月,新加坡陈翰铭的香港油鸡饭·面,他成为了全球第一个被授予米其林一星的街头小贩。陈师傅的目标,绝不是什么劳什子米其林,他的目标是好好做饭,好好挣钱,留下一份家业。
还有一位,泰国72岁的女厨师素平亚,以小吃店夺下米其林一星。可大约一个月,她就想要退还这颗星星了。因为本来就有名的小吃店因此增加了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小吃店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人潮。有人可能会说,涨价啊,多好的机会,但她并没有这么想,她说那只会牺牲支持她的那些老顾客,不能干。更重要的是,她不喜欢那些新顾客,因为他们并不是冲着美食来的,是冲着米其林来拍照打卡的。你说说,不是知音,怎么可能好好待见。
相比较而言,这次章丘铁锅一夜爆红之后的变化,就是一种短期行为,真是做了回“一锤子买卖”。
市场混乱,有产权保护不力的因素。在没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之前,跨地区的监管和保护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但更多的还是盲目跟风、投机取巧、滥竽充数,一些人总想着赚快钱,游戏规则被活活破坏。
这是没人能管吗?
这就要重点说说市场监管(服务)者了。
纪录片说了,制造这样一口铁锅,需要经过12道工序,7道冷锻,5道热锻,用大大小小十几种铁锤工具,在一千度高温冶炼,经过三万六千次锻打,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复杂程序,才能锻造出一口合格的章丘铁锅。显然这些描述就足以勾勒出一个有文化、有历史的品牌,完全成立。
如此历史悠久,那该如何保护这品牌价值呢?
搜素发现,铁锅在当地并非受到“高度重视”,而真正的强项“章丘铁匠习俗”是位列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显示,章丘铁匠始于春秋,兴于西汉而盛于唐,历2700多年。
依此来说,章丘铁锅的属地性质更是扎实啊。近年来,各地普遍比较重视申报、推广区域公用品牌,章丘此前做过什么相关铺垫吗?我不知道,但通过这次“章丘铁锅”横空出世的曲线变化,我们能看出当地市场监管的不作为,这次出现在章丘的大部分小作坊都没有办理生产经营手续,就说明了这一点,监管者没看见吗?
据调查,在整个章丘,高峰时期生产铁锅的村民也不过百余户,按照开头我们说的那个标准,一人一天最多完成一口锅,然而,在网购平台上你搜索“章丘铁锅”,排名靠前的月销量竟然达到近5000笔,甚至不少标注为“章丘手工铁锅”的商品,发货地并不是山东章丘。这说明什么,还不够直白吗?
铁锅爆红以后,“村里5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会打铁,后来就相继转行了,不过在章丘铁锅火了以后,他们纷纷重新拾起这门手艺”。在一锅难求的背景下,当地村民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让更多的人加入生产铁锅的行列,既给了当地品牌做大做强的机会,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就业范围,还保证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本来是多赢的局面,可谁知道,事实“啪啪”的打了脸。
“一个人一天顶多能完成一口铁锅”,如此高昂的成本显然不是家庭小作坊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很多小作坊“会偷工减料”,导致“生产出来的铁锅质量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机器压制出的锅,于是,短短四个月之后,不轮大锤的“章丘铁锅”——还是搞砸了。
从“难买”到“难卖”,原因何在,不用解释了吧?
事实上,在章丘铁锅刚刚走红之时,面对消费者堵门买锅的热情,以及远远超出生产能力的订单,当地的一些品牌经营者保持了应有的冷静,还发声明请大家理性消费,“不要让过火的市场使行业不健康成长”。“章丘无锅”,一时成为尊崇品质、坚守本业的佳话。
“用脚投票”——在消费领域越来越充分,消费者的力量确实巨大。可非理性的推波助澜,破坏力似乎更为显现。
所以,洪流面前泥沙俱下,少数从业者的坚守,挡不住更多人涌入这个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市场规模看似越做越大,但是口碑、定位却越做越低。
显然市场运作,不能单靠工匠个体的自觉和坚持,更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多制度支撑,才能维护诚信经营的环境。
类似章丘铁锅这样的网红,我们已经见过不少了,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李照森先生的太阳锅巴,不知道这个案例,还在经管的教学课本上吗?
工匠精神,肯定不是一个工匠的事!只有创造一个能让工匠潜心沉住气的市场文化,才能真正弘扬工匠精神。
那么,您觉得,到底是谁咋了章丘的铁锅呢?
补充:
或许章丘的铁匠们可以先从称谓上改改,现代点、高大上一些,我找到几个版本,不知道有参考价值不?
1. 章丘铁匠——锻造工程师
2. 打铁——锻造
3. 大师傅——著名、传统、高级锻造工程师
4. 抡大锤的——高级锻造技工
5. 拉风箱的——热物理专业技师
6.“溅火”——金属热处理工艺
哈哈,换个包装,现代、后现代的一番涂抹,你觉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