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都观桃花》刘禹锡。知世故而不世故,历磨难而初心不改。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桃花》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 唐, 元和九年,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被贬朗州的刘禹锡正坐在窗前聚精会神地读书。一阵凉意袭来,刘禹锡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他抬起头,窗外大雪纷飞,不知何时外面的世界已是银装素裹。 脚下的炭盆,一点火星也没有了。 “再加点炭吧!”刘禹锡冲下人喊道。 “刘公,一块也没有了。” “那就等雪停了去买些。” “没钱了,最后那几个铜钱我全买成米了,等雪停了,我想办法去弄些干柴来。” 刘禹锡看了一眼单薄的满是补丁的被子,叹了口气,“看来,熬过今晚只能靠抖了!” “嗒嗒”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而来。“犯官,刘禹锡快快出来接旨!” “皇帝这小子,是不是发烧了,怎么忽然想起我老刘来了?”刘禹锡感到一丝诧异。 “犯官刘禹锡——着令速速回京……” 接过圣旨,刘禹锡心情起伏不定。 “皇上怎么忽然要召我回去?不知道这次回京是祸是福?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被传召回去,还是就我一个人?……不去管它了,总之能离开这个鬼地方就是好事。” “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刘禹锡忍不住哼起了小曲。“——哈哈……老刘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 元和十年三月,经过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刘禹锡终于回到了一别十年的长安。 三月的长安城,春风和煦,春光如海。置身其中说不出的惬意。 刘禹锡站在城楼下,听着长安城中传来的熟悉的钟鼓声,看着面前熟悉的街道,恍若隔世。 十年前的往事一一在眼前复现,心中顿觉五味杂陈。 那时的大唐王朝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中央对地方失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潘镇之乱,此起彼伏。 皇帝成了惊弓之鸟,不再信任朝臣,对近臣宦官却日益宠信,使得宦官得以干预朝政。 唐德宗纵容宦官,打着为皇宫采办物品名目,在街市上公开抢掠,称为宫市。 唐德宗后期,宦官开始主管禁军,手握军权的宦官更加无所顾忌,搞得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怨声载道。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驾崩,太子即位,是为顺宗。 顺宗为太子时,王伾和王叔文同为太子侍读,深得太子的赏识和信任。 王叔文一直心怀经世报国的凌云壮志,早有变革新政之志。而刘禹锡,柳宗元与王伾一向交好,与王叔文更是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讨论国事。 唐顺宗即位后,在王叔文的影响下开始推行政治改革,并迅速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党派。 减免多项税赋,打击贪官,废除了宦官把持的宫市……革新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成效。 长安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谁知不久,顺宗中风,口不能言语,也就无法处理朝政。 革新党派担心顺宗的病情会影响改革,就加快了速度。偏偏祸不单行,王叔文的母亲忽然离世,王叔文不得不丁忧去职。 然而令他们万万始料不及的还在后面。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等人,逼迫唐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 八月,顺宗退位,称太上皇。李纯登基,即唐宪宗,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史称“永贞内禅”。 随后,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不久赐死。 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 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先后被贬为司马,流放至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此次变革从开始到结束一共146天,史称“永贞革新”。 “当年我们还是太过激进了,要是当时不那么着急,循序渐进,会不会结果就不会这么糟糕?如果我们能把兵权握在手中,也不会毫无反击之力……”十年来,刘禹锡从来没有忘记过那次的革新。 “刘兄,刘兄……”刘禹锡感觉身后有人轻轻地拍他的肩膀,这才会过神来。 当他转过身,看清身后站着的竟然是好朋友柳宗元,眼泪一下模糊了双眼。 “贤弟,想煞为兄了!” 革新失败后,宪宗很是生气,对他们一再贬谪,诏书上严令“逢恩不宽恕”。 刘禹锡没想到柳宗元和自己同时被召回,更没想到,比他早一天到达长安的柳宗元,一直在等他。 两个人久久拥抱在一起,痛哭失声。 ▼ 第二天刘禹锡约柳宗元在一家酒楼相见,要好好叙叙旧。 老友见面,说不完的知心话。从早晨一直说到下午,两人这才依依惜别。 正准备下楼,柳宗元推开门看到窗外远处的半山腰上,一片花海,不知是什么花,灿若彩霞。 “刘兄,你看那是什么地方?” “看起来好像是玄都观。” “玄都观?十年前,我曾去过多次,不记得那里种过什么花啊?” 旁边的小二接口道,“两位先生,不是本地人吧?你问问这长安城,谁不知道这玄都观?有谁不知道这观里的十亩桃林?长安城里当官的,有钱人……没有不爱去这桃园的。那观里的道长都是有法力的,他们种的桃树,都是从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移来的仙桃。那桃花开的那叫一个好看啊!……” “谢谢小二哥,”不等店小二说完,柳宗元微笑着打断他,然后朝刘禹锡说道,“刘兄咱们何不也去见识见识!” “好啊!”两人说笑着朝玄都观走去。 一路上,各种车马,轿子川流不息,看行头就知道非富即贵。 车上的人无不兴高采烈地谈论着那盛开正艳的桃花,就连路上扬起的尘土里似乎也弥漫着桃花的香气。 刘禹锡努力搜寻着,希望可以看到一张熟悉的,那怕是似曾相识的脸,可是一张也没有。 刘禹锡看花的兴致全无。 “贤弟……”刘禹锡话还没有说出口,柳宗元就心有灵犀般的接口道:“刘兄,我看这桃花不看也罢! ”“好!”两人转过身就往回走。 没走几步,刘禹锡忽然拉住柳宗元说,“贤弟,你等一下,我不吐不快!要是当年,我刘禹锡没有被贬,哪来他们这些小人得志!” 只见刘禹锡从怀里掏出纸和笔,大笔一挥写下几行字,递给柳宗元。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柳宗元看完,两人先是相视而笑,然后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没几天,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传到了朝廷新贵的耳朵里。 他们群情激奋,纷纷对号入座,这分明就是在讽刺我们趋炎附势,分明就是对我们赤裸裸的蔑视,这个刘禹锡简直太狂妄了! 这首诗也刺痛了逼宫上位的唐宪宗。随即刘禹锡和他的战友们就受到了打击报复。 八个人很快又一次被撵出了京城。 刘禹锡这一次被贬到了更远的播州,那里人烟罕至,野兽成群。 不过有什么关系呢?在写那首诗时,刘禹锡早就预料到了结果,能离开这些为了富贵利禄,投机取巧的小人,是一件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啊! 他踏上刚刚卸下的驴车,乐呵呵的就上路了。 自身难保的柳宗元却着急了。 柳宗元想到好朋友家里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想到刘禹锡这一去恐怕再也回不来了,连忙上书请求和刘禹锡换一下贬谪地。 苦难是考验友情的试金石。好朋友,没得说! 一向欣赏刘禹锡才华的丞相裴度也为刘禹锡求情。最后,唐宪宗同意,把刘禹锡从播州调回了连州。 ▼ 等刘禹锡再次踏上长安这片土地,已是十三年后。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从第一次被贬到最后回来整整二十三年。人生有几个二十三年? 就连白居易也为他的遭遇感叹: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我们都知道你是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你的损失也太多了! 刘禹锡哈哈一笑,回赠白居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 一句话穿越千古,刷屏至今。 哈哈……老白你不必为我悲伤,虽然我刘禹锡,屡遭贬谪,但是希望永远在我心中,我这棵病树依然还可以精神抖擞,迎上春光。 不过让刘禹锡万分悲痛,一直无法释怀的是,这一次,他的好朋友柳宗元病死他乡,再也回不来了。 刘禹锡沿着和柳宗元相聚时走过的路,一步步走过来,走到了曾经开怀畅饮的那家酒楼,走到了玄都观。 观中一棵桃树也没有了,偌大的道观,满地的青苔,冷冷清清,看不见人影。 只有后院,有一个老道士在菜园浇水,园中的青菜长得郁郁葱葱,着实喜人,数不清的菜花在风中摇曳。 刘禹锡心绪起伏不定,想着自己再次被流放的这十三年来,光皇帝就由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换了四个,何况这城外的道观呢? 刘禹锡忍不住提起笔又写了一首诗。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哈哈……我老刘又回来了。 笑着笑着,想起柳宗元, 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PS: 关于刘禹锡这两首诗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为人津津乐道。 不过,我心中总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就因为他的一首诗,和他一起被贬的那七个战友,在穷乡僻壤,苦苦熬过了十年的七个战友,强壮的身体,已经日渐衰弱,年轻的面容,逐渐苍老,好不容易盼来了一缕曙光的七个战友,却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仅仅就因为他的一首诗,大家又要过那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难道大家就毫无怨言吗?就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吗? 如果换做我早就和刘禹锡割袍断义,老死不相往来了——你他妈的只顾自己痛快,却让我们跟着一起受罪,这算是什么朋友? 当然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属于历史学家要考虑的范畴。 刘禹锡这么好的诗, 做为读者的我们,自然希望有如此精彩的故事相配才合适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