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只是平凡的人
有一天打开朋友圈,发现已经被“《我不是药神》”这几个字眼刷屏,一开始只觉得不过又是某部电影的炒作热度很高罢了,并没有点亮我那个“想看”的心,但是这部电影的各类话题却接连几天都在刷屏。当然,一开始大多都是对观看电影过程中的感动及流过的泪水进行了生动地描述,慢慢地有了一些针对医药研究与医药仿制、人物行为的争议性等话题的探讨和辩论,让我有了被动观影的机会。so,算是在狂轰滥炸的模式下,也因为对徐峥的一些期待(毕竟从春光灿烂猪八戒到港囧、泰囧,在我心里,他也算是一个从演员转型到导演比较成功的艺人了)。
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可以说是单纯的好奇心理吧,(因为近年来,经常有一些炒得火热,却让人大失所望的电影)所以我并没有给定什么心理预期,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预期,那就是寻找泪点的心情了,如期观看了这部让许多人感动落泪的电影。然而,整部影片看下来,让我自己出乎意料的是,我的泪点高了?为什么在这样一部触动大多数人泪点的影片上,我有了忽然的坚强呢?然后,我对影片进行了几点分析。
1.即使生存的希望渺茫,他们依然坚强而努力。
程勇:竭尽全力满足儿子愿望的父亲、不负责任、碌碌无为的丈夫、绞尽脑汁救父亲的儿子,程勇在家庭里不同身份对比,其实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男人和父亲,他是矛盾的,他想把最好的都给家人,却缺乏打破现实的勇气和动力,如同怀着一颗救世之心却在卖着保健药。而改变程勇的推动力,也是因为亲情,父亲高昂的救命医药费迫在眉睫,儿子的抚养权争夺压力重如泰山,从迈出去印度的那一步开始,他就为家人和慢粒白血病人努力地生存。
吕受益:塑造的人物性格和名字很相符。在抗议天价药的示威中,他虽然身着抗议衣服参与其中,却只是在一旁吃着盒饭远远观望,心里明白有印度仿制药的存在,同时也抱着希望从示威中能有所“受益”的想法;找到程勇劝说他代购印度药时,向程勇描述卖印度药有多少利处,但却不敢自己去买,后来即使帮助程勇卖药,也是作为一个辅助者,从中“受益”。他没有博大的爱,只希望为了儿子,为了自己活下去,不得不努力成为“受益”的对象,小心谨慎地活着。
思慧:为了治好女儿的病,到夜店跳舞,甚至出卖身体,尽管内心深处极力反抗,但身体却早已形成了顺从的惯性。而在面对女儿和病友时,她却让自己像御姐一样的存在,无坚不摧,成为大家可以依靠的人,尊严与现实的较量中,她无比辛苦地让女儿活着,也为了女儿活着。
黄毛:一出场就已经自带一股毫不畏惧生死的气场,也许在所有人里面,他看起来最不惧怕死亡,但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最渴望活下去的人。他在这群人里面最年轻,却也最早展现出了爱心和责任心,一开始为了同住的其他病人抢药,在夜店时紧握酒瓶,第一个冲上去扰乱假药卖场,到面对程勇的突然退出时怒砸玻璃杯,为保护程勇冲破警察防线,直到最后程勇发现他的车票和钱,他对这世界有太多的留恋和不舍,他希望身边的人都能活着,希望自己好好地活着回去见见父母,他自始至终都在勇敢地活着。
2.没有绝对的对立面,真实地表现人性
这部影片中并没有通过刻意丑化反派来衬托绝对的道德制高点,没有正反角色之间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剧情碰撞,让每一个人物都更加的真实。始终坚持维护高价格列宁的区域代表,置民声于不顾,通过各种手段企图打压仿制药的生存空间,出于人情冷暖,他站在了病人的对立面,但作为药物的研发企业,他们可能付出了高昂的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至少在影片中,并没有反映药价有虚高的成分,站在他们的立场,他们不是救世主,维护药品市场和价格也算是合情合理。而程勇无所争议是站在病人的立场大义之人,但在这大义之前,他也是和区域代表、张长林等人一样,是源于利益地驱使。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完人,剧中人本就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那些人。
3.平稳地叙事,一切都在娓娓道来。
从一开始我们心中就早已知道,故事的结束无非两种结局,用《哈姆雷特》的开头来说就是——生存或者死亡。一切的发生似乎早有铺垫,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无影无形的感情交集在不知不觉中缠绕,你为我豁出余生,我为你付出生命,有的情感永远不会消逝,当然有的情感也只是源于当下的索取。故事的结尾,迎接程勇出狱的人只有曹警官,相比于当初的送别人群,不免有些人走茶凉的意味。 他本不是药神,却被推为药神,而当入狱的那时起,他便再也不是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