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并不只有仿制药
混乱、贫穷、疾病、虔敬……印度的魅力就像它的矛盾一样复杂而迷人

这里是妹尾河童笔下随性有趣的国家,是V.S.奈保尔笔下黑暗绝望的土地,是《我不是药神》中,贫病交加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等待救赎的非法仿制药生产地,一个甚至连修建厕所都困难重重的地方——这,就是印度。
现代与传统
毫无疑问,印度是一片充满了争议的土地。它的发展是如此的惊人,人们很容易忽略它繁荣之中的脆弱性与不平等。离开首都新德里,沿着斋浦尔高速一路南下,你会走向一个陈旧、缓慢、前现代的世界。小汽车和卡车开始给骆驼、牛车让路,而棉制的多蒂腰布(dhotis)和包头巾开始代替现代的牛仔裤和棒球帽。

约有三分之一印度的村庄现在还没有通电。在喜马拉雅的山脚下的小村庄里,人们用镰刀收割的庄稼成捆成垛地堆在田间;老牛们拉着木犁,在狭长的梯田间犁地。村民们倾尽全力才凑够钱买一台柴油发电机,大家看着老的宝莱坞电影,度过白雪覆盖的冬日时光。但在印度浮华的新兴城市古尔冈(那里也是破落的网络淘金者的聚集地),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半乡村集市小镇,现在已是和中国几乎有着同等发展速度的景象,微软或谷歌亚洲都在此设立了古尔冈总部。
和许多新兴都市一样,古尔冈也是一片灾难性的混乱。它没有污水排放系统,没有可靠的供水或电力系统,只有勉强开始运行的公共交通网络;事实上这里也没有公有住房、医疗健康和教育设施。许多黑暗的污水潭正被雨后春笋般涌现的、被广告宣传为“百万富翁的梦想家园”的摩天大楼所掩盖,楼侧林立的广告牌上展示的是最新一代的iPhone和iPad,像恢弘壮丽的海市蜃楼一般。

印度确实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国家,它就在这里,在悬滞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场景里,而这一切,都在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 )的镜头中,在《史蒂夫·麦凯瑞:印度》这本厚重的画册里。
很多人知道麦凯瑞,是来自他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的那张《阿富汗少女》。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往来印度、专注拍摄这个古老国度近40载,他非常熟悉这个国家,感悟到它的魅力,也见证了这里一系列的改变。他所拍摄的这些非凡的照片,有许多不仅新颖,且有启示性的作品:既展现了这个国家的美丽,也强调了这里令人意想不到的矛盾。
贫困与富有
或许在麦凯瑞所拍摄的矛盾中最严酷的就是印度的贫富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地主和他墙上挂着的猎物标本;乞讨者垂死于铁轨旁,而火车上的乘客对此却视而不见;浑身湿透的乞讨儿童拼命地将手伸进出租车的窗户里;孟买的精英一族梳着一丝不乱的发型,西装革履地坐在由穿着制服的司机驾驶的复古轿车里飞驰而过;孟买贫民居住在有着铁皮屋顶的棚屋和散发着恶臭的荒地里。


这些都是对于印度典型的社会现实中赤裸裸的矛盾的精确表现。印度表示要每年培养100万个工程学毕业生,而美国和欧洲每年只有各10万个工程学毕业生。在2006年,23位印度籍亿万富豪出现在福布斯世界亿万富豪排行榜中,而到了2014年,更是有55位富豪入榜,超过之前的两倍。这是一个甚至在其鼎盛时期还在谈论前往火星的航天计划,并将国防预算上调至原来的三倍,在世界上国家军费开支排行榜之中排名前十的国家。

同样也是在这个国家,居住着世界总贫困人口中三分之一的穷人,而这一群体在印度总人口中占四分之———约3.1亿人,他们生活在贫困落后之中。在全球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排名中,印度始终是81个国家中的第67位。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来说,印度有最高的儿童死亡率:每年有17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一些易于预防的疾病,如腹泻。史蒂夫·麦凯瑞从来没让我们忘记这些。

粗俗与神圣
麦凯瑞也注意到了印度的另一个最为自相矛盾的地方——在这个贪婪的物质至上的国家,中产阶级沉迷于名牌、宝莱坞,以及各种形式的炫耀与铺张浪费;但印度同时又是地球上最信仰宗教的国度之一。即使麦凯瑞在印度的现代化都市拍摄到了所有的愚蠢与粗俗,他从未忘记印度仍然是一片无限神圣之地。印度终究是一个拥有250万个宗教场所的国家,却只有150万所学校,还有不到7.5万所医院。在去印度的背包客中,朝圣的人超过了一半,一些热门的朝圣胜地几乎盖过了泰姬陵的风头。

麦凯瑞自己也做过很多这样的朝圣,而且丰富多彩地展现印度多样的宗教信仰是他作品中一个经久不变的主题。这些美丽精彩的照片展现了信徒们在孟买将象头神迦内沙(Ganesh)的神像浸泡在海里;或是在拉贾斯坦邦欢庆胡里节(Holi)——色彩的庆典;抑或是在瓦拉纳西河边的石阶(ghat)上拜访占星家。

在印度,朝圣者爬到山顶的神庙,或是畅游在两条圣河的汇合处,就会到达不同的知觉世界之间的渡口。从人境进入神境就像是在旱季穿过一条溪流那样容易。
有一些圣地举国闻名,比如说圣城瓦拉纳西,麦凯瑞在那里拍摄了年长的船夫们在泥泞的雨季的洪流中奋力撑船的场景;

其他的圣地则只有附近的村民们才知道,比如在他拍摄的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张照片中的小村庄里的湿婆神庙—神庙被几个世纪的灯油和炭黑覆盖,周围悬挂着上百个黄铜铃铛,一些绑着脏辫的圣徒在祭拜。

在这些圣地间,麦凯瑞展现了打开神的平行世界的锁眼的巨网,它构成了印度的神圣的本质;的确,这可以说是印度文化的精髓。
魔幻而迷人的国度
麦凯瑞眼中的印度,总的来说,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界。在这里,佛教僧侣的红色长袍恰如其分地回应着他身后墙上的“可口可乐”广告的红色;商务人士带着手提箱和雨伞,蹚过及腰的雨季的洪水去上班;在这里,边防卫兵骑着骆驼穿过塔尔沙漠,脚下踩着亘古不变的黄沙,身上背的却是当时最新的M—16 高速突击步枪。

麦凯瑞毫不费力地拍摄的古怪与诙谐并存的景象并不显得超现实,但是这些图片呈现了一个近乎虚构的世界,它们都具有很强的魔幻感与荒诞感:一名裁缝在没过脖子的洪水中,将一台生锈的百福牌缝纫机举过肩头;一条绿色的蛇像围巾一样缠在孩子的脖子上;一个小男孩在焦特布尔的一条小巷中飞奔而去,脚几乎都不沾地……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一书直至今日仍然极富创意:没有任何人能创作出和这本书中的名作一样的作品,他在每一幅作品中都呈现了他独树一帜的才华。这部合集是他对印度长久以来的热爱的证明,也是他为纪录这样奇妙多样的印度所做的努力。他展示了印度真实的全景:从拉贾斯坦邦荒漠的沙尘暴到孟加拉地区浸泡在雨季的洪水中的村庄,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到喀拉拉邦。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充满澄澈光线、强烈色彩以及最晦暗的阴影的世界,这里饱含着忧郁又欢乐的情绪。从大壶节熙熙攘攘的人群到喜马拉雅山林中一位孤独的樵夫,印度的人文特色尽收眼底。
*图文均出自《史蒂夫·麦凯瑞:印度》,内容节选自书籍前言,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