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欢作乐》
寻欢作乐
如果不是这四个字这样自白的诱惑,我想大多数人对生活都不会再抱有饱满的热情了。钱钟书先生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正是这样对寻欢作乐孜孜不倦的追求构成了我们一切生活的全部。
然而《寻欢作乐》对“寻欢作乐”的诠释,之于我,就像是跑了题的作文,浅读可以怡情,深究不得。
一开始是一个众多女犯齐聚一堂劳动改造的场面。女囚手中的红花在蓝色囚衣和黑板背景前跳动,动的只是她们的手,不动的是整个除了手之外的其他,一个女声朗朗的念着一篇日记一样的东西,大意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贪官纪念碑的类比。在这样一个空镜头的场面让我总觉得要发生什么爆炸性的情节才符合“寻欢作乐”的主题,谁知到没有,有点小失望。
镜头切换到昏黄的租屋。昏黄的灯光,平静的一男一女,香烟袅袅,暗示香艳已经或将要发生。女子(阿芳)在男子(家明)的怀里接了另一个男人的电话,起立踱步娇嗔,接着向男子告别。和昏黄灯光一样昏黄的关系。耀眼的是墙上装饰的一件戏服和美髯,挺突兀的在这样一个出租屋里。
男子叫家明,开一个打印店,主页却是在门口摆摊以给别人介绍工作为由骗中介费。然后将别人的一寸照片贴满墙壁与阿芳沾沾自喜“今天又有一人上当了”。这过程中来了一个江南18岁小姑娘为弟弟读书出来打工,家明灵机一动介绍她去色情发廊工作。然后发生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在色情发廊打工的,最后不是强迫被奸就是自愿被奸,还有别的结局吗?这一点,使后来那个暗示被奸的场面发生得一点也不意外。我想,家明是一个大人了,这点儿逻辑,在他给小姑娘介绍工作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或者小姑娘刚开始熟悉发廊工作的时候家明说“下次你还要来哟”的时候,小姑娘不知道?如果说他们真的纯洁的不知道,那这部影片才真是欢乐了。
所以,当家明躲在发廊外隐忍到怒砸奸人地头蛇(没记下他的名字)的时候,我想,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这地头蛇也很有广东范儿。家住粤式四合院,喝功夫茶,约JC聊天唱K,门框上挂着宣传“城市文明”的条幅,大院前摆开几十桌的麻将台。这个地方,有点欢乐的苗头。后来地头蛇被人刺杀,挺突兀的。怎么杀的,被谁杀的,因为什么被杀,没交代。对此我也没什么想象力,地头蛇谁没一两个仇家,杀了就杀了吧,只是这被杀的时机有点让人遗憾,就在发廊事件发生后,这有点牵强,这是想安慰我们“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么?
家明有一损友,时不时找家明摆谈一下。从国际经济局势再联系国内发展趋势,最后往往是深切劝诫家明要努力发财,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家明总是无动于衷。阿芳想让家明带她走,她已经对这样二奶或情妇的生活厌倦,家明却说,我觉得这样生活不错啊。发生了发廊事件后,家明决定听从损友的意见走条新的发财路。损友到底还是损友,介绍的发财路是传销,第一课就被抓,送去了监狱。
所以,监狱的故事上演了。一个监狱警员有一点小爱好——写诗,还有一个小爱好——强迫犯人读他的诗。他的诗有点愤青的味道,博得全场一笑的是关于用男性生殖器挖洞“日大地”的诗。来源不详,在网上看到过。不过放在这里似乎有点为欢乐而欢乐的嫌疑。其实警员写诗并不惜用关禁闭施拳脚的方式强迫犯人念诗,本身就是在这沉闷的社会角色定位后,为体现双方欢乐的互动关系和高尚的情趣所设定的巧妙构思,像眼泪冲开浓妆艳抹的眼影所闯出的痕迹。然而这“日大地”主题由于过于欢乐而冲淡了巧妙,让我感官上的初级欢乐太欢乐了以致于忘了体会这巧妙构思所带来的更绵长的欢乐。好比无厘头永远比大团圆更容易让人开心。笑点比较低。
接着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犯人念不同的诗,这个循环持续了好几轮,然后转到监狱段落的女主角这里。女囚是一个欢场女子,家里有念西南政法的妹妹,她本人小时候的愿望是当JC,是被迫欢场还是习惯欢场,这都不重要,即使出狱也仍然会重操旧业,这一点她也不隐瞒这写诗的警员。他们俩因警员的诗歌而走近,女囚喜欢警员的诗,甚至同牢房的牢友念诗时发音不准她都急不可耐的抢过诗歌来诵读。女囚向警员讨烟,生日向警员讨口红,附加的生日愿望是请警员帮其涂口红。这里就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思考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是一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原因。如果看到这里你称其为科幻片也可以。
然后女囚在警员休假间期转狱了,监狱的犯人逃了一个,写诗的警员被上级批评不务正业,大家分头寻找越狱的犯人,镜头随着这写诗警员的脚步来到了火车站,家明的女友阿芳正准备离开这个城市。
最后,镜头又回到了女囚们劳动改造的场面,还是一个和影片开头一样的,机械般劳作制作红花的场面。
其实,对这部影片本身是怀有很大热情的,毕竟它关注的是这狗苟蝇营的底层城市人生。尤其是故事发生在本土气息浓厚的城中村,这种息息相关的感觉让我很雀跃。就好比没上惯镜头的人,突然被采访到,恨不得全家都能在电视上看到你的出现,哪怕是露一个小脸儿。
这部影片挺真实的,它描述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保护费,保护伞、牢头狱霸等等可公映影片所不能讲的事实。
这部影片也很温情,它描述了阿芳对家明的爱情,家明爱不爱阿芳很难说(家明和小姑娘实在很暧昧),但阿芳愿意和一无所有的家明离开说明阿芳是真的很眷恋这个小男人的。它告诉我们陋鄙也是有爱情的——虽然富贵可以淫;它描述了家明燕雀之志的高远,从家明以穿上戏服扮演剧中人来发泄不得志的苦闷来告诉我们落魄也是有远志的——虽然贫贱可以移;它描述了家明在被强迫念诗的时候拒绝警员的的要求,因为那首诗看上去只是警员的愤懑的自白,在家明的角度就是自我的侮辱,虽然拒绝意味着加倍的惩罚,但是它告诉我们卑贱也是有自尊的——虽然威武可以屈。
这部影片的细节也是很出彩的。比如发廊事件后家明醉酒呕吐,阿芳顺手抄起电热杯来接家明的呕吐物,对没什么财产的家明来说,这个电热杯很可能就是吃饭的家伙。比如家明和损友吃大排档时一伙地痞呼啸而过后,吃饭的看客打酱油一下又继续吃吃喝喝,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比如家明前脚骗了人介绍费,后脚又交保护费给CG或是保安。这些小细节像一个个小珍珠给这一略显冗长的影片带来了片刻的光彩。反而是一些刻意的描述让这部影片脱离了它本身的定位。比如家明一次次在天台上唱戏,比如男警员帮女警员看守一下赤裸的女囚洗澡,比如女囚拜托警员帮其涂口红。比如首尾呼应的劳动改造场面。有的时候越想描述一件事或是表达一种情绪或是渲染一种氛围,却会越说越尴尬,说得越多就越言不达意。
既然想告诉我一些真实的无奈,就不要给我太假象的奢望。既然这不是一部欢乐的影片,就不要暗示我有“寻”和“作”的念想。但是还是感谢赵先生给了我一段欢乐的时光。
如果不是这四个字这样自白的诱惑,我想大多数人对生活都不会再抱有饱满的热情了。钱钟书先生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正是这样对寻欢作乐孜孜不倦的追求构成了我们一切生活的全部。
然而《寻欢作乐》对“寻欢作乐”的诠释,之于我,就像是跑了题的作文,浅读可以怡情,深究不得。
一开始是一个众多女犯齐聚一堂劳动改造的场面。女囚手中的红花在蓝色囚衣和黑板背景前跳动,动的只是她们的手,不动的是整个除了手之外的其他,一个女声朗朗的念着一篇日记一样的东西,大意是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和贪官纪念碑的类比。在这样一个空镜头的场面让我总觉得要发生什么爆炸性的情节才符合“寻欢作乐”的主题,谁知到没有,有点小失望。
镜头切换到昏黄的租屋。昏黄的灯光,平静的一男一女,香烟袅袅,暗示香艳已经或将要发生。女子(阿芳)在男子(家明)的怀里接了另一个男人的电话,起立踱步娇嗔,接着向男子告别。和昏黄灯光一样昏黄的关系。耀眼的是墙上装饰的一件戏服和美髯,挺突兀的在这样一个出租屋里。
男子叫家明,开一个打印店,主页却是在门口摆摊以给别人介绍工作为由骗中介费。然后将别人的一寸照片贴满墙壁与阿芳沾沾自喜“今天又有一人上当了”。这过程中来了一个江南18岁小姑娘为弟弟读书出来打工,家明灵机一动介绍她去色情发廊工作。然后发生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在色情发廊打工的,最后不是强迫被奸就是自愿被奸,还有别的结局吗?这一点,使后来那个暗示被奸的场面发生得一点也不意外。我想,家明是一个大人了,这点儿逻辑,在他给小姑娘介绍工作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或者小姑娘刚开始熟悉发廊工作的时候家明说“下次你还要来哟”的时候,小姑娘不知道?如果说他们真的纯洁的不知道,那这部影片才真是欢乐了。
所以,当家明躲在发廊外隐忍到怒砸奸人地头蛇(没记下他的名字)的时候,我想,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这地头蛇也很有广东范儿。家住粤式四合院,喝功夫茶,约JC聊天唱K,门框上挂着宣传“城市文明”的条幅,大院前摆开几十桌的麻将台。这个地方,有点欢乐的苗头。后来地头蛇被人刺杀,挺突兀的。怎么杀的,被谁杀的,因为什么被杀,没交代。对此我也没什么想象力,地头蛇谁没一两个仇家,杀了就杀了吧,只是这被杀的时机有点让人遗憾,就在发廊事件发生后,这有点牵强,这是想安慰我们“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么?
家明有一损友,时不时找家明摆谈一下。从国际经济局势再联系国内发展趋势,最后往往是深切劝诫家明要努力发财,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家明总是无动于衷。阿芳想让家明带她走,她已经对这样二奶或情妇的生活厌倦,家明却说,我觉得这样生活不错啊。发生了发廊事件后,家明决定听从损友的意见走条新的发财路。损友到底还是损友,介绍的发财路是传销,第一课就被抓,送去了监狱。
所以,监狱的故事上演了。一个监狱警员有一点小爱好——写诗,还有一个小爱好——强迫犯人读他的诗。他的诗有点愤青的味道,博得全场一笑的是关于用男性生殖器挖洞“日大地”的诗。来源不详,在网上看到过。不过放在这里似乎有点为欢乐而欢乐的嫌疑。其实警员写诗并不惜用关禁闭施拳脚的方式强迫犯人念诗,本身就是在这沉闷的社会角色定位后,为体现双方欢乐的互动关系和高尚的情趣所设定的巧妙构思,像眼泪冲开浓妆艳抹的眼影所闯出的痕迹。然而这“日大地”主题由于过于欢乐而冲淡了巧妙,让我感官上的初级欢乐太欢乐了以致于忘了体会这巧妙构思所带来的更绵长的欢乐。好比无厘头永远比大团圆更容易让人开心。笑点比较低。
接着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犯人念不同的诗,这个循环持续了好几轮,然后转到监狱段落的女主角这里。女囚是一个欢场女子,家里有念西南政法的妹妹,她本人小时候的愿望是当JC,是被迫欢场还是习惯欢场,这都不重要,即使出狱也仍然会重操旧业,这一点她也不隐瞒这写诗的警员。他们俩因警员的诗歌而走近,女囚喜欢警员的诗,甚至同牢房的牢友念诗时发音不准她都急不可耐的抢过诗歌来诵读。女囚向警员讨烟,生日向警员讨口红,附加的生日愿望是请警员帮其涂口红。这里就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思考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是一部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原因。如果看到这里你称其为科幻片也可以。
然后女囚在警员休假间期转狱了,监狱的犯人逃了一个,写诗的警员被上级批评不务正业,大家分头寻找越狱的犯人,镜头随着这写诗警员的脚步来到了火车站,家明的女友阿芳正准备离开这个城市。
最后,镜头又回到了女囚们劳动改造的场面,还是一个和影片开头一样的,机械般劳作制作红花的场面。
其实,对这部影片本身是怀有很大热情的,毕竟它关注的是这狗苟蝇营的底层城市人生。尤其是故事发生在本土气息浓厚的城中村,这种息息相关的感觉让我很雀跃。就好比没上惯镜头的人,突然被采访到,恨不得全家都能在电视上看到你的出现,哪怕是露一个小脸儿。
这部影片挺真实的,它描述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保护费,保护伞、牢头狱霸等等可公映影片所不能讲的事实。
这部影片也很温情,它描述了阿芳对家明的爱情,家明爱不爱阿芳很难说(家明和小姑娘实在很暧昧),但阿芳愿意和一无所有的家明离开说明阿芳是真的很眷恋这个小男人的。它告诉我们陋鄙也是有爱情的——虽然富贵可以淫;它描述了家明燕雀之志的高远,从家明以穿上戏服扮演剧中人来发泄不得志的苦闷来告诉我们落魄也是有远志的——虽然贫贱可以移;它描述了家明在被强迫念诗的时候拒绝警员的的要求,因为那首诗看上去只是警员的愤懑的自白,在家明的角度就是自我的侮辱,虽然拒绝意味着加倍的惩罚,但是它告诉我们卑贱也是有自尊的——虽然威武可以屈。
这部影片的细节也是很出彩的。比如发廊事件后家明醉酒呕吐,阿芳顺手抄起电热杯来接家明的呕吐物,对没什么财产的家明来说,这个电热杯很可能就是吃饭的家伙。比如家明和损友吃大排档时一伙地痞呼啸而过后,吃饭的看客打酱油一下又继续吃吃喝喝,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比如家明前脚骗了人介绍费,后脚又交保护费给CG或是保安。这些小细节像一个个小珍珠给这一略显冗长的影片带来了片刻的光彩。反而是一些刻意的描述让这部影片脱离了它本身的定位。比如家明一次次在天台上唱戏,比如男警员帮女警员看守一下赤裸的女囚洗澡,比如女囚拜托警员帮其涂口红。比如首尾呼应的劳动改造场面。有的时候越想描述一件事或是表达一种情绪或是渲染一种氛围,却会越说越尴尬,说得越多就越言不达意。
既然想告诉我一些真实的无奈,就不要给我太假象的奢望。既然这不是一部欢乐的影片,就不要暗示我有“寻”和“作”的念想。但是还是感谢赵先生给了我一段欢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