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目送》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而我和我的父亲如今也仍旧在进行着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目送,只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目送频率变得愈来愈小了。
不得不承认的是,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一直都在扮演着“车夫”的角色。从小学、中学直到高中,他一直都载着我从一场匆匆地赶往下一场,丝毫不嫌麻烦累赘。
每到放学时刻,他一直都是我电话里呼唤的对象。不论风云变幻,电闪雷鸣还是炎炎酷日,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开车来到校门口或是车站接我。只是每次他开车送我上学的时候,我从来都是匆匆跑下车直奔目的地,不曾目送过他离开。我想,他也许有那么一刻也是想像龙应台期盼安德烈回头那样希望我能回过头来和他哪怕是对视一眼的。只是倔强如我,一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不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更不是那种一离开父母的怀抱就会哭泣或依依不舍的孩子。倔强地认为这样不舍的回头也只会暴露出我的怯懦而已。
对父亲,我唯一记忆深刻的一次目送是在那年夏天。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一向安分的我在父母坳不过的情况下,还是执意地报考了外省的大学。做出了这个“叛逆”的决定,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时刻。在得知被录取了以后,父亲就一直在考虑要不要送我去,倔强的我想再一次的打消父母的顾虑,想一个人去。但是,这一次他们不再妥协了。
记得,到达学校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怎么好好的参观我的新学校就匆匆的赶往火车站了。那天下午,由于开学的缘故人潮特别的拥挤,当我和父亲走过长长的校道,去到公交车站时,那里已经站满了和我一样的新生以及送孩子来上学的家长。我们刚走到车站就使进了一辆公车,然后父亲一直催促我说:“回去吧,快回去!不用送的。”但我还是看着他是如何艰难的挤上了公车,在车窗外看着他在乌漆漆的车厢内是如何艰难站立的,目光也随着他的走动而移动。但这样的观望并没有持续多久公车就开走了。那一刻,内心的想法就是,接下来的路途父亲该是多么孤单,归家的路途只有他一人。
在日后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说让父母送孩子去上大学可以在你和父母打电话说在食堂吃饭时父母可以清楚的知道你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下吃饭,而不只是凭空的想象。当你说在宿舍时,也可以知道你是在什么环境下生活以及坐在怎样的椅子上和他们通话的。那一刻,心里真的暗自庆幸当初父亲的坚持。
© 本文版权归 Camilla有深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