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琴记

识琴记
2004年初,我自山西回到昆明,仲夏时分正是昆明的雨季,“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是那时昆明气候的写照。在一个小雨淅沥的午后,我与家人一同前往一家学堂参观。
自国学重兴,经典教育开始,学堂私塾也于各地纷纷开办,这种自古相传的成长学习方式又重新被人认识,曾经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令无数男儿就此走向仕途;如今值应试教育之下,这种教育方式的兴起,不得不叫人好奇,故当以探究竟。

宝乘斋古青桐木琴(局部)
学堂位于昆明郊区的半山腰上,前有古寺,后配修竹,行走片刻,无意间转身,眼前视野开阔,便得一番意境。学堂门半掩,轻叩不多时,来了一位姑娘,门口寒暄一番,我们鱼贯而入。
室内其实简陋的,但有天井,光线好,有一乐器,未完成油画数张,少花草。主人是一位长髯古貌的先生,导引大家于茶桌前坐下。天气阴阴冷冷的,空气却格外清新。待所有人安坐,由主人起头,问及来因。与家人们言谈辗转,遂谈到了传统教育的种种,修齐治平而内圣外王。
约一个钟头,大家聊的稍乏了,巧见我端详着身侧的七弦乐器,主人才莞尔说:“古人常说的琴,就是古琴,古代读书人,想要成为圣贤君子都要弹的。”遂请刚刚开门的姑娘抚奏了一曲《鸥鹭忘机》。
《鸥鹭忘机》 杨皓弹奏 来自寶乘 00:00 06:01

山水一舟·蔡光明老师岩彩画作截选
宝乘斋藏
《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好鸥鸟者》大概讲述了一个这样的寓言:
在那遥远的海岸上,有个渔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边,和海鸥一起游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落于肩头,身旁。十分亲近,有时候竟有一百多只。后来,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游玩,你乘机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又照旧来到海上,一心想捉海鸥,然而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一曲终了,耳边琴声、雨声,涤虑洗心,湛然清净...... 似乎琴声奇特,无躁动的平静、纯和。不同于其它音乐的感觉,恰应了白乐天的诗句“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琴声尽,心生静,主人又接着聊了学堂办学理路尔尔,未入于心。 之后我于此处学习,半年后离开,辗转多处求学,但琴总不离身。 《溪山琴况》中言:“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诚然也。 文/2011年
此文书写于2011年,于今已有7年了,记述的是05年的事情,于今更去13年之久,个别情境不免稍有美化,而文中所提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想来自学琴始,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究竟是琴中滋味清雅澄净,也益发耐人琢磨,不知觉中相应,清明了生活。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将琴,习琴,明琴道当作一件生活外的事,也就得此长久相伴,而越叹珍贵。回过头来看,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最终留在生命里,恒长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