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大明王朝1566》
一、历史小说&电视剧
2017年,有次在网上偶然看到了时隔十年重制放映的一部剧——《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其实在这之前我对于明朝的历史仅仅局限于朱元璋开国,以及崇祯帝自缢明亡,没错,仅仅停留在这一头一尾,明代其余时期对于我来说完全空白。
对于嘉靖万历等皇帝我也只是听说但不了解,海瑞这个人也是在《人民的名义》里听过,看过之后才发现这人真不得了!自古至今谁敢这样做官!厉害了!
2017年年末开始看此剧,46集断断续续的看了两个月,前一半都在讲浙江的贪污案,涉及的就是以当时的内阁首辅严嵩及其子严世蕃为首的,被称为严党的贪官奸臣代表。以及以徐阶、髙拱、张居正为代表的清流,背后是裕王(皇储)。
结局自然是扳倒了严党,但我想说的是,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有些贪官对国家也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像严嵩,他虽然把持朝政20余年,手下贪污受贿巨大,但是他在关键位置用的人还是很合适的,他会识人用人,会贪钱也会帮国家找钱,国库亏空最后还是得靠严嵩来补。胡宗宪,我以前也只是听过,在这部剧里我也算是认识了一把,此人城府极深,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在心里分辨的很清楚,为了国家大局甚至不会听从自己恩师严嵩的指令。浙江的倭寇就是他带着戚继光俞大猷平定的。
此剧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也就是嘉靖皇帝和海瑞了。正如小说作者刘和平自序里讲的那样——“嘉靖和海瑞,一位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一位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我与这两位孤独者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共鸣。他们都生活在困境之中,嘉靖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把自己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丹房,自己软禁了自己;海瑞在自己的精神中建盖了一座牢房,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两个人都是精神的囚徒,但他们互相懂得。”
嘉靖皇帝后期沉醉于玄修,以求长生不老,虽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却把明帝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手下所有大臣百官都被他驾驭的服服帖帖,手腕很强。直到海瑞的出现,天下第一疏——《治安疏》,把嘉靖彻底骂了一遍!把嘉靖气到清醒,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海瑞,大明朝的利剑!最后嘉靖赦免了海瑞的死罪,将其留给了自己的儿子——隆庆皇帝。在这部剧里对裕王的评价是宅心仁厚,继位后定能去除积弊,大明中兴有望。
有一点说下,直接看电视剧就够了,没必要再去看小说了,还原度非常的高。由于非常感兴趣,所以看完剧之后我又买了原作来看,这时就吃了亏了,看小说的过程就好像把电视剧又看了一遍。如果你都要看,就先看小说吧。这部剧在豆瓣的评分是9.7分,4万5千多人评分(截止至2018.7.13)。真可谓是神剧。想当年2007年播出时收视率惨淡,不到0.5。由于现在我的心里有一块石头压着,所以很多方面都没想起,有空再好好思考思考。话说小说里面的生词是真的多,我还专门整理了出来,看完这些生词,瞬间感觉语文大大提高了。
对了,我看的书籍版本是花城出版社的,2016年7月第一版,95万字,印刷质量排版什么的都挺好的,又打了回广告。
——2018.7.14 00:05


二、文段摘抄及感受
1.吕芳说道:“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
吕芳正颜说道:“我再教你武官们说的那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P23
感:这不仅仅适用于官场,不论是职场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胡宗宪苦笑了一下:“事未经历不知难。有些事以后你会慢慢明白的。”——P107
感: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很多事没有经历过是不会理解的。

3.什么叫官场?一旦为官,出则排场,入则“气场”,此谓之官场。——P149
4.严嵩:“《诗经》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按理说,人生在世,难报之恩就是父母之恩。可有几个做儿子的作如是想?十个儿子有九个都想着父母对他好是应该的,于是恩养也就成了当然。少湖,你我都是儿孙满堂的人,你应该也有感受,父子之亲只有父对子亲,几曾见子对父亲?”
严嵩:“这就是我刚从问你这世上什么人最亲的缘故。有时候最亲的并不是父子,是师徒!儿子将父母之恩视为当然,弟子将师傅之恩视为报答。”——P160~161
感:说的是很有道理,子女一开始大多都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好是理所应当的,越长大才越能体会到当父母的不易,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回报父母。
5.明朝取士沿袭前朝故例,考的不只是文章,还有相貌,所谓牧民者必有官相,无官相则无官威。因此在取士时,有一个附加条件,其实也是必然条件,就是要相貌端正,六宫齐全。譬如面形,第一等的是“国”字脸、“甲”字脸,“申”字脸;次等的也要“田”字脸、“由”字脸。官帽一戴,便有官相。倘若父母不仁,生下一张“乃”字脸,文章再锦绣,必然落榜。——P180
6.锦衣卫那头儿:“第二句,做官要精,可也不要太精了。太精了,天便要收你。”——P241
7.嘉靖:“从古自今,最难的是什么人?不是皇上,不是首揆,也不是司礼监秉笔大太监。什么也不是,最难的是父亲。”
嘉靖又恢复了先前的语气,慢慢说道:“俗语云,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可许多做父亲的偏偏愿意做马牛。”——P270~271
感:以后也许会慢慢理解。
8.胡宗宪:“第一,你不应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你的为人却一生也当不好官。”
胡宗宪:“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P289
感:是啊,圣人的书只能拿来修身养性,真要做,在这世道,是不能也不可能的。
9.据史料记载,明世宗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整个大明朝的经济收支却一直掌握在他的手里。据说除了修醮炼丹以外,最让他关注的便是计算整个国家的财政收支。以致后世得出一个结论,大明朝的户部尚书,也就是今天的财政部长,实际上是嘉靖皇帝本人兼任。——P298
10.嘉靖:“知道牌位上为什么要供着‘天地君亲师’吗?”
胡宗宪怔了一下,答道:“天覆之,地载之,君上父母师长恩任养育教导之。”
嘉靖叹了口气:“还有一句,那就是呵护之。对听话的臣子儿子弟子,君上父母师长都是呵护的。南边的百姓有句俗话,崽女不要多,好崽只要一个。北边的百姓也有一句俗话,叫做护犊子。但愿南边的北边的都只呵护好儿子,不要连不肖子孙都护短才好。”——P307~308
11.爱吵架的人从来就怕两种人:一种是任你暴跳如雷,他却心静如水;一种是挑你一枪,扬长而去。——P313
12.世人常以为至阳至刚之人和旁人不同的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宁折不弯。殊不知至阳至刚之人较之常人最大不同的是心地坦荡,不受缠绕。譬如斯人处危地困境,该吃饭还吃饭,该睡觉便睡觉。若“枕戈待旦”者,并非拿着枪睁眼坐待天明,而是心如空城,枕着一杆枪也安然睡了。
——P343
13.史载明朝省以上衙门大牢的提审房都是明暗两间。提审犯人在外面的明间,记录口供的人在隔壁暗间。据说这样问案便于套供,犯人因见无人记录,就往往会把原本不想招的话在不经意间说出来。可见明朝之司法制度也充满了阴谋为本。——P371
14.王用汲的脸立刻红了。古人之风,最讲究一个“知”字。管仲有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说的就是人之一生最难得到的就是别人看自己比自己看自己还重要还清楚,直可以寄心腹托死生!上下有此相交谓之知遇,平辈有此相交谓之知己。要是这个知己也是自己敬仰之人,那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了。——P388
15.王用汲正颜道:“书生自有崚嶒骨!赵中丞也是书生。”
海瑞:“错了,官做大了便没有书生。这个案子我要彻查下去,最后能置我死地的不是织造局,而是赵贞吉!”——P389
感:人是会变的,尤其上位之后,你永远不知道人家上位经历了什么!
16.相书有云,人的睡相最能看出人的心地。呼吸均匀,眼嘴轻闭,眉脸松弛者为心地坦荡;呼吸不匀,嘴眼似张似闭,眉脸紧皱者必是心机颇深,梦中仍在算计。——P390
17.原来所谓圣旨,在臣下统称旨意,有许多规制。兴之所至寻常小事,皇帝随口一说派有关太监传与当事人谓之口谕;有关朝廷国策、军机部署以及官员的黜陟,甚至对某一案件的指示都要用特制的明黄锦缎工楷用玺宣示,通常所说的圣旨指的就是这一类书面圣旨。书面圣旨又分明发上谕和特发上谕两种。明发上谕一般都交内阁向各有司衙门公开发布,在明代甚至用“邸报”传示天下。特发上谕则是赵贞吉此时接到的这种圣旨,指名发给某人,由某人向当事人宣读时才能开启圣封,宣读旨意。——P410~411
18.“听了!”严嵩喝断了他,“打好了这几仗就修整。倭寇不能不剿,不能全剿,这才是要紧的话!”
严世蕃终于有些明白了,向父亲望去。
严嵩:“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倭寇在,胡宗宪就在,胡宗宪在,就谁也扳不倒我们。明白了吗?”——P462~463
感:制衡之术!
19.张居正:“王爷这个问提的好。朱子讲的这个理是个亘古存在,你行不行它,它都在那里。就像天风,春有东风秋有西风,春行东风万物生焉,秋行西风万物伏焉,生也是善,伏也是善,春秋代序,四季有常,万物得以休养生息。这便是天时那个理。气却是个无处不在,顺风它也在行,逆风它也在行,无风了它还在行。朱子在这里说气是恶的便是指的无风之气。譬若人之欲望,是自己的要得,不是自己的也要得,人人都生个贪得无厌之心,这便是无风化疏导之气。此气一开,四处弥漫,上下交征,做官的便贪,为民的便盗,于是邪恶之气便无处不在。”说道这里他停顿了一下,提高了声调:“然则天上毕竟有个日头在,日光蒸烁,此无风之气终有散尽的一天。历朝历代到了没有风只有气的时候便是日光蒸烁气数要尽了。”——P489
20.嘉靖也有厚道处。这时目光再不看二人,如述家常般接着说道:“世人有个通病,都喜新厌旧。殊不知衣服穿旧了贴身,人用旧了贴心。就说你们吧,人老了精力当然不济了,可也不会再有其他的奢望,经历的事多了,事君做事就谨慎,就老成,就不惹乱子。当家就得用老人。当然,那些年壮的不高兴了。他们精力旺盛,整日想着往上走,路又被老的挡着,自然就把我们这些老的看作眼中钉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老而不死是为贼’,年老的在那些年壮人的眼中都成了贼了。朕也不知道我们这些贼到底偷了他们什么东西。”说到这里一向喜怒无形的嘉靖自己先笑了。——P516~517
感:到后来我才慢慢的,求质不求量,质比量重要得多。
21.胡宗宪:“只要肯用心找,就能找到。世间万事万物都只有一个理,各人站的位置不同,看法不同而已。譬若看一条河的对岸,站在河的南边,北边就是对岸;站在河的北边,南边就是对岸。记得我曾在王阳明一则手记中见过,他就认为河图洛书不过是三代先人观测天象,对何时降雨,何时天旱的记载,用以驱牛羊而逐水草,顺应天时以利游牧而已。这便是他从河图洛书中看到的理。大战在即,站在行兵布阵的位置,看看账外这场大雨,再想想河图洛书,然后再想想这步棋该下在哪里?”——P558
感:河图洛书,我倒是见过很多次,有空一定要专门研究研究。
22.胡宗宪:“读书是为了明理。你刚才提到‘沧浪之水’,那是在东周战乱之时,七国纷争,天下没有共主,才有这一国的人投到那一国之事。我大明现在天下一统,何来的水清水浊?古语云:‘圣人出,黄河清。’孔子也出了,孟子也出了,黄河清了吗?像你这样视百姓饥寒如自己饥寒的官都不愿意致君尧舜,稍不顺心便要辞官归隐,不说江山社稷,奈天下苍生何?”——P564
23.古人之交,贵在对方身处逆境时能终日相陪毫无倦意。——P685
24.通常所说的年关,多指贫苦百姓。一年到头,奔于饥寒,阖家老小望穿了眼等的也就是当家人到了过年这几天给口肉食,添件衣裳,当家的为了上老下小这几双渴望的眼睛便得拼命去忙碌,去求人,去看人眼色,听人冷语,此谓之一种年关。至于极贫人家的年关那就不是渴望而是恐慌了。一年下来已经满身债务,怕的就是债主都在这个时候追债上门,催逼如雷。这样人家的当家人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前就躲出去了,留下老小妇孺在四面透风的破屋里听债主叫骂,一直要催骂到除夕之夜,子时离去才算过来年关。当时流传一副对联:“年难过,今年最难过,得过且过;帐要还,是帐都要还,有还就还。”道的就是这般苦情。——P692
25.“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P699
感:要有大局观,以长远计,不能拘泥于眼前的一点小小得失。
26.嘉靖想了想:“你这话也不能说没理。可说到底,这个世上,真靠得住的就两种人:一种是笨人,一种是直人。笨人没有心眼儿,直人不使心眼儿。对这两种人朕就不计较,也不跟这两种人使心眼儿。比方你,又直又笨,朕就放心。还有些人是只直不笨,朕有时虽也烦他们,可也不会跟他们过不去。”——P706
感:这些年,笨人直人我也遇到过,真的没有心眼儿,但是还是希望TA们能改改,尤其是直人,世道险恶。
27.黄锦面对他扑通地跪下了:“奴才要参陈洪!主子容奏!”
嘉靖慢慢望向他:“参他什么?”
黄锦:“未曾请旨毒打百官,这是僭越!”
嘉靖:“他为什么要毒打百官?”
黄锦:“百官有错,也无非是对徐阁老他们不满,上个疏也不至于遭此毒手。”
“你太老实了。”嘉靖终于慢慢站起了,“他们这不是对徐阶不满,也不是对内阁不满,他们这全是冲着朕来的,无非是因为朕盖了几座屋子想养老。严嵩和严世蕃在他们敢这样?朕用陈洪,就用在他这个‘狠’字。要是连个陈洪都没有,我大明朝立刻就要翻天了。”——P714
感:皇帝的暗剑!
28.这是已经对上话了,海瑞两眼闪出了光:“国因人病!医病便是医人,医人才能医国。”
“有些对症了。”李时珍眼中露出了赞许,“病根是什么?”
海瑞:“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这就是病根!”
李时珍不禁在膝上拍了一掌:“说得好!说下去。”
海瑞:“一部华夏之史,夏朝和商朝便是只有君王没有百姓的天下。当时《尚书》有云:‘时日曷丧?吾与汝俱亡!’可见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有了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心。商革夏命,前数百年还顾及天下苍生,到了纣王,简直视百姓如草芥,顷刻而亡。天生孔子,教仁者爱人。继生孟子,道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万古不变之至理。秦朝不尊孔孟,三世而亡。到了汉文帝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恭行简约,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我华夏才第一次真正有了清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唐太宗校之,与贤臣共治天下,又有了贞观之治。之后,多少次改朝换代,凡是君臣共治、以民为本便是天下太平,凡一君独治,弃用贤臣,不顾民生,便衰世而亡。到了大明朝,我太祖高皇帝出身贫寒马上得天下,犹知百姓之苦,惩贪治恶,轻徭薄赋,有德于天下。但也就是从太祖高皇帝种下了恶果,当时居然将孟子牌位搬出孔庙,便是不认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至理。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将大明两京一十三省视同朱姓一家之私产。传至今日已历一十一帝,尤以当今皇上为甚!二十余年不上朝,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外用严党,内用宦奴,一意搜刮天下民财。多少科甲出身的官员,有良知的拼了命去争,都丢了命。无良知的官员干脆逢君之恶,顺谀皇上。皇室大贪,他们小贪,上下一心刮尽天下民财,可怜我大明百姓苦上加苦,有多少死于苛政,有多少死于饥寒!”
李时珍:“见解你自己已经有了。刚峰兄,真要上这道疏,就要直指病根!如果像以前那些大臣,虽然上疏,却心存顾忌,只论事不论人,只骂辰不骂君,就不如不上。要痛斥便痛斥一人独治,要谏言就谏言君臣共治!千古文章,纵然不能让当今皇上幡然悔悟,也能让另一人幡然心惊,我大明朝如再以天下奉一人,便亡国有日,天下必反!刚峰兄,能做到这一点你便有大功德于天下。知道我说的是谁吗?”
海瑞:“裕王!”——P727~729
感:直至要害,无论是什么年代,也只有海瑞敢这么做了。
29.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谋一时有时候就为了谋万世。——P818
感:走好了某些必要阶段,为后期铺好路,才能走的更稳当!
30.“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这就是朕叫你们记住这句话的道理。”嘉靖知道自己靠药物托着的那股元气正在一点一点泻去,抓紧了时间,平和了语气,“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要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延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P828
感:古代皇帝的帝王之术,即制衡之术,使贪官和清流,奸党和忠臣互相平衡,不能让任何一方盖过对方。
31.嘉靖:“知道不敢就好。朕告诉你,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明白吗?”
世子这时哪里能够悟得皇爷爷这话的深意,只觉得心里委屈,还不得不答道:“回皇爷爷话,臣明白。”——P829
感:自己能左右,才能高枕无忧!
32.裕王:“启奏父皇,我大明朝哪些是真正的贤臣?请父皇教诲。”
嘉靖:“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朕已经给你安排了,你看第三道旨吧。”——P831
感:人是会变的,没有永远的贤臣,亦没有永远的奸臣,人心似水!

三、遇到的生词
1.玉杵(chǔ):是玉制的舂杵,亦用作舂杵的美称。——P1
2.倏(shū)地:副词,指极快地;疾速地;一眨眼就过去了。——P2
3.迤逦(yǐ lǐ):亦作“迤里”或“迆逦”,形容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曲折连绵。也有渐次、逐渐等意思。——P6
4.踅(xué):本义是“一足行走”、“单腿转动”。踅字属于折字族。在折字族里,折字都是声符兼义符。折字族汉字都与“断开”、“决断”之义有关。——P14
5. 糟糠(zāo kāng)之妻:汉语成语,喻指共过患难的妻子。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P16
6.清癯(qú):指清瘦,一般形容有气质但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P34
7.堂庑(wǔ):(1)堂及四周的廊屋。亦泛指屋宇。(2)比喻作品的意境和规模。——P36
8.不啻(chì):指不只;不止;不仅仅;不亚于。——P40
9.转圜(huán):(1)挽回。(2)调停,斡旋。 (3)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4)借指顺易。——P51
10.瘆(shèn)人:动词,通常是指让人不适的心理状态。——P72
11.纶(lún)音:指帝王的诏书旨意。——P78
12.仇雠(chóu):亦作“仇仇”,仇人,冤家对头。——P93
13.僭(yuè)越:指超越本分,古时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器物等等,尤指用皇家专用的。
——P104
14.膺(yīng):指胸,如:义愤填~;接受,承当,如:~选(当选),~赏,~受,荣~;讨伐,打击,如:~惩。——P104
15.圭臬(niè):指土圭和水臬——古代测日影、正四时和测量土地的仪器,引申为某种事物的标尺、准则和法度;可以据此做出决定或判断。——P104
16.衣袂(mèi):基本意思是衣袖。——P104
17.乜(miē):眼睛眯成一条缝,眯着眼斜视着;方言,表示“什么”;
乜姓(niè);乜(niè):人家 ,别人,他人<河北 河南 山西一带方言>
壮语:表示“妈”(广西隆林一带壮族称妈为“乜”)。——P111
18.入彀(gòu):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P128
19.氍毹(qú shū):一种织有花纹图案的毛毯。毛或毛麻混织的布、地毯之类。古代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P128
20.颟顸(mān hān):意思是糊涂而马虎。——P137
21.掣肘(chè zhǒu):原意指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P137
22.缫(sāo)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P142
23.雷殛(jí):出自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解释为雷打。——P147
24.面面相觑(qù):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不说话。——P153
25.痉挛(jìng luán):是指肌肉突然做不随意挛缩,俗称抽筋,会令患者突感剧痛,肌肉动作不协调。——P155
26.劬(qú)劳:劳苦、苦累的意思,也指父母抚养儿女的劳累。——P160
27.蓦地(mò dì):作副词表示出乎意料,让人感到意外。——P160
28.和煦(xù):形容温暖的阳光;也形容音调平和。——P160
29.门闩(shuān):指门关上后,插在门内使门推不开的滑动插销。——P168
30.篾(miè)片:(1)竹子劈成的薄片。(2)指豪门富家帮闲的清客。——P174
31.勘(kān)合:(1)验对符契。(2)指勘合时所用的符契。——P174
32.瘐(yǔ)毙:关在牢狱里的人因受刑或饥寒、疾病而死亡。也作“瘐死”。——P182
33.昏眊(mào):(1)眼睛昏花。(2)同“ 昏耄 ”。老迈。(3)同“ 昏耄 ”。昏聩;糊涂。——P184
34.疖(jiē):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相邻近的多个毛囊感染、炎症融合形成的叫痈。——P191
35.溃痈(yōng):意思是溃烂出脓的疮;决破脓疮。——P191
36.趿(tā):(1)〔~拉〕穿鞋只套上脚尖(拉”读轻声)。(2)〔~拉儿(lɑr)〕拖鞋,只能套着脚尖没有后帮的鞋。——P192
37.仄(zè):(1)倾斜摇晃。会意:小篆字形象人侧身在山崖洞穴里的形状。(方言:仄歪。)
(2)心里不安。(3)置。(4)仰,抬起[方言] (5)狭窄。(6)社会地位或政治地位低下的。
(7)旁边。通“侧”(cè)。——P193
38.诳(kuáng):本义指的是欺诈性言辞,蛊惑人心的言辞。引申义为欺骗,迷惑。——P193
39.修醮(jiào):道士设坛作法事禳除灾祟。——P194
40.纱幔(shā màn):出自《晋书·列女传·韦逞母宋氏》,即纱帐。——P195
41.糠秕(kāng bǐ):比喻琐碎的事或没有价值的东西。——P197
42.鼙(pí)鼓:是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汉以后亦名骑鼓。古代乐队也用。——P207
43.趔趄(liè qie):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P214
44.睃(suō):常用作动词,看。常指斜着眼看,偷看——P248
45.弁(biàn)服:是中国古代华夏服饰之一,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是天子视朝、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用的服饰。弁的形制上锐小,下广大,一若人之两手做相合状,象形字即似之。弁与冠自天子至于士都得戴之,到周代,冕与弁遂分其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P252
46.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世相同。引申:是一种处世态度,入世之法,并非同流合污,褒义词。是有「和其光,同其尘」之心灵;对别人要有宽恕之量,对谤语要有忍辱之量,对忠言要有虚受之量,对事物要有容纳之量。——P255
47.大氅(chǎng):是汉族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氅衣,属于男装罩衣的一种,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P264
48.祢(mí)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东德州临邑德平镇)人。个性恃才傲物.和孔融交好。孔融著有《荐祢衡表》,向曹操推荐祢衡,但是祢衡称病不肯去,曹操封他为鼓手,想要羞辱祢衡,却反而被祢衡裸身击鼓而羞辱。后来祢衡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去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为和黄祖言语冲突而被杀,时年二十六岁。黄祖对杀害祢衡一事感到十分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P276
49.收讫(qì):收清,常刻成戳子,加盖在发票或其他单据上。——P296
50.夤(yín)夜:指寅时的黑夜,为凌晨3点至5点,古代称之为夤夜,据说是人心最脆弱的时候,出自《三国演义》。——P302
51. 怔(zhēng):形声:从心,正声。本义:惶恐不安的样子
怔(zhèng) [方] (发愣; 发呆)——P307
52.侈(chǐ)谈:(1)大谈;纵论。(2)指广泛谈论。(3)夸大而不切实地谈论。——P313
53.谄(chǎn)笑:是指强装笑脸以讨好人。——P315
54. 怵:(1)chù 恐惧:~惕(恐惧警惕)。~惧。~头。发~。~目惊心。
(2)xù 诱惑;引诱。《汉书 食货志下》:善人~而为奸邪。“(好人被引诱去做坏事)——P327
55. 贪蠹(dù):(1)贪赃害民。(2)指贪赃害民的官吏。——P335
56. 国帑(tǎng):国家的公款:盗用~;虚耗~.
国:国(国) 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
帑:帑 tǎng 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帑藏(cáng )(指国库)。府帑(府库里的钱财)
——P335
57. 《国风•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1),趯趯阜螽(2);未见君子,忧心忡忡(3)。亦既见止(4),亦既觏止(5),我心则降(6)。
陟彼南山(7),言采其蕨(8);未见君子,忧心惙惙(9)。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10)。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11);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12)
词句注释
(1)喓(yāo)喓:虫鸣声。 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
(2)趯(tì)趯:昆虫跳跃之状。阜(fù)螽(zhōng):即蚱蜢,一种蝗虫。(3)忡(chōng)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
(4)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5)觏(gòu):遇见。(6)降(xiáng):悦服,平静。
(7)陟(zhì):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8)蕨(jué):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9)惙(chuò)惙:忧,愁苦的样子。
(10)说(yuè):通“悦”,高兴。(11)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
(12)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白话译文
听那蝈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愁又焦躁。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登上高高南山头,采摘鲜嫩蕨菜叶。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心忧思真凄切。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多喜悦。
登上高高南山顶,采摘鲜嫩薇菜苗。没有见到那君子,我很悲伤真烦恼。如果我已见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块垒消。
《国风·召南·草虫》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写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全诗三章,每章七句。第一章叙写秋天时节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夫君,只好去梦里与丈夫相见、相会,聊以自慰;第二章叙写来年春天怀人的情景,去田野采摘蕨菜,痴痴地悬望而望不见心上人,只能梦里相见相会,两情相悦;第三章叙写夏天怀人的情景,说去采薇菜,又是空等一回,心中禁不住无限伤悲,又只有在甜蜜的梦乡里,才能平复那无尽的相思之苦。此诗言简意赅,纸短情长,构思巧妙,重章叠句,音韵和谐。——P339
58.苎(zhù)麻:荨麻科苎麻属亚灌木或灌木植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之一。——P341
59. 拈(niān):指用指取物;也指用手指搓转,还可以用指取物体,用来轻轻的夹住;还指用两三个手指头夹。——P359
60.篦(bì)子:是用竹子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儿,两侧有密齿。齿要比梳子更密,所以与传统配套使用的梳子相比,篦子的梳头功能主要是刮头皮屑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P382
61捋(luō和lǚ):“寽”,以五指持物,在字中表意。本义为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P382
62.崚嶒(líng céng):(1)高耸突兀。(2)指高峻的山。(3)比喻特出不凡。
(4)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5)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P389
63. 羞赧(nǎn): 指因害羞而脸红的样子。——P392
64. 煦煦(xù xù):(1)和悦貌。(2)温暖貌。——P398
65. 痼(gù)疾:指经久难治愈的病。——P398
66. 岑参(cén shēn):(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P406
67. 黜陟(zhì):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黜:废掉官职;陟:提升官职——P410
68.箍(gū):用篾或金属条等围束器物。——P411
69.簌簌(sù sù):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纷纷落下的样子。——P412
70.颉颃(xié 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引申为不相上下,互相抗衡。——P414
71.汩汩(gǔ gǔ):拟声词,形容波浪声;比喻文思勃发;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P422
72.珍馐(zhēn xiū,珍羞):原是指珍奇名贵的食物,也可解释为美色。也可指比较美好、比较漂亮的东西。——P434
73.黍(shǔ):从禾从雨。亦称“稷”、“糜(méi)子”。
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等。——P434
74.箸(zhù):本义:筷子。现可作名词,亦可作动词。多出现于古文中。——P434
75.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é lì):是一个汉字成语,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P443
76.揩(kāi):动词。擦;抹;拭;拿;——P443
77.蓟(jì)辽:总督名。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置蓟州总督,为北方重镇。次年,改为蓟辽总督。三十三年移驻密云(今属北京市),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万历九年(1581年)加兼巡抚顺天等处,十一年复旧。崇祯十一年(1638年)后保定设总督,辖区缩小。清初废。——P450
78.左支右绌(chù):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P452
79.飙(biāo)然:亦作“飈然”。犹骤然。——P458
80.沁(qìn):(1)渗入;浸润:~润。~人心脾。~凉。(2)汲水:“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3)头向下垂:~着头;(4)纳入水中。——P460
81.潸潸(shān shān):指流泪不止。——P464
82.攫(jué):形声。从手,矍声。本义:鸟用爪迅速抓取) 同本义,攫,执也。——P471
83.曷:(1)曷(hé)本意是指是怎么,为什么,也有何日,何时的意思。(2)曷(è):通“遏”。止。(3)曷(xiē):通“蝎”。——P471
84.魑魅(chī mèi):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
魑魅魍魉(chī mèi wǎng liǎng):在古代特指传说中害人的鬼怪的统称,现指形形色色的坏人。
——P508
85.苫(shān):形声。占声。本义: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P510
86.床笫(zǐ):(1)指床和垫在床上的竹席。(2)指闺房之内;枕席之间。(3) 指男女房中之事。——P511
87.卦爻(guà yáo):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分阳爻、阴爻。根据天、人、地三才的道理,把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兑、艮。
八卦重叠起来,由阳爻“-”和阴爻“--”两种爻象,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构成六十四卦。
——P513
88.鼐(nài):本义大鼎。特指:大鼎、头鼎。古代周代天子用九鼎,诸侯最多可用七鼎,大夫最多可用五鼎,元士最多可用三鼎,士可用一鼎。平民百姓无权用鼎。——P522
89.铿锵(kēng qiāng):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铿锵是象声词,有响亮和激越的含意。美好的声音。——P523
90.忠鲠(gěng):亦作“忠梗”,忠诚耿直。——P523
91.涔涔(cén cén):多雨的;泪落不止的;汗流浃背的;形容天色阴沉;形容胀痛或烦闷。
——P526
92.恹恹(yān yān):形容因患病而精神疲乏。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P529
93.龃龉(jǔ yǔ):(1)牙齿上下对不上,比喻意见不合。(2)比喻不平整;参差不齐。
(3)不相投合,抵触。(4)不协调﹐差失。多用于文辞。(5)不顺达。多指仕途。(6)谓别离。——P530
94.篙(gāo):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用作名词的意思是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用作动词的意思是用篙撑船。——P537
95.起碇(dìng):起锚。也作“启碇”——P537
96.髭(zī):基本意思是嘴边的长而浓密的胡须。——P546
97.贽敬(zhì jìng):为表敬意所送的礼品。——P552
98.治丝益棼(fén):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P557
99.貔貅(pí xiū):别称“辟邪、天禄”,是中国古书记载和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
中国古代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转祸为祥的吉瑞之兽。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极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传说貔貅除了开运、辟邪的功效之外,还有镇宅、化太岁、促姻缘等作用。中国传统有装饰“貔貅”的习俗,貔貅寓意丰富,人们相信它能带来欢乐及好运,古时候人们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P558
100.滗(bì):本意是表示一个动词,指将液体澄清后轻轻倾倒出的作用、方法或过程,如滗米汤等。——P558
101.砧板(zhēn bǎn):指的是当捶、切、剁、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物,一般用在烹调上。
——P561
102.钵盂(bō yú):盛饭菜的食器,多用于佛教徒化斋之用,多为铜、铁等材质,可在诵经时敲击。——P605
103.寀(cǎi或cài):本义为封建时代朝廷官员的封邑。采邑。引申义为(离开采邑任职于京城或外地的)官员。——P607
104.矍铄(jué shuò):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样子。——P607
105.弊屣(bì xǐ):破旧的鞋子。喻无用之物。——P607
106.劾(hé):指的是审理,判决。也指检举揭发罪状。——P618
107.官箴(guān zhēn);是古代中国居官格言之类的著作。共一卷,宋代吕本中撰。吕本中,字居仁,号东莱先生。吕公著之曾孙。曾任济阴主簿、起居舍人,官至直学士院。一生著述甚丰。
——P618
108.掊克(póu kè):指聚敛,收刮民财。——P625
109.锃(zèng):器物等经过擦磨或整理后闪光耀眼:~光。——P630
110.熠熠生辉(yì yì shēng huī):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熠熠,光耀、鲜明。——P634
111.如丧考妣(rú sàng kǎo bǐ):常用作谓语、状语,是指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形容非常伤心和着急,今多为贬义。——P648
112.阕(què):该字主要字义是停止的意思,如终了:乐阕。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
又作为量词使用,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心存魏阙(què):释义为臣民忠君,关心国事。——P649
113.蜩螗(tiáo tánɡ):亦作“ 蜩螳 ”。(1)蝉的别名。(2)比喻喧闹、纷扰不宁。——P650
114.褡裢(dā lian):
(1)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口袋,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
(2)代指古代的一种钱包。(3)摔跤运动员穿的一种用多层布制成的上衣(“裢”均读轻声)。
(4)一种野生水果。——P660
115.徜徉(cháng yáng):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P676
116.笤帚(tiáo zhou):是人们日常用来扫除杂物的工具·绝大多数用高粱糜子作成。相当于扫把。——P701
117.万马齐喑(yīn):千万匹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形容局面沉闷。
如上描述比较牵强,这样的描述只是直接把马换成了人,无法体现此成语的语境。
万马齐喑,描写的场面是:马是个不安静的动物,一万匹马在一起,不可能不出现嘈杂的现象。而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一件让所有人想不到,或者非常惊讶的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而使万马齐喑。——P715
118.义冢(yìzhǒng):系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于义冢或山沟里。——P716
119.跸(bì)道(跸道):(1)谓禁行人,以清车驾所过之路。(2)指帝王车驾行经之路。
——P717
120.绺(liǔ):量词,指一束丝,线、须、发等;衣服因下垂而起直皱;丝缕的组合物。——P733
121.长揖(cháng yī):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上古时开始流行,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P743
122.驭(yù):有驾驶马车的意思,如驾驭;还有统率、控制的意思,如:“以八柄诏王驭群臣”。——P766
123.朝暾(zhāo tūn):形容初升的太阳,阳光明亮温暖,亦指早晨的阳光。——P767
124.詈(lì)骂:用恶语侮辱人。——P772
125.欸乃(ǎinǎi):是指书面上的文言词语,出于唐元结 《欸乃曲》。
(1)象声词。摇橹声。(2)象声词。棹歌,划船时歌唱之声。(3)象声词。泛指歌声悠扬。
——P775
126.相觑(xiāng qù):基本意思为互相看见。相觑也有照顾、关照之意。——P780
127.箕(jī)坐:犹箕踞,两腿张开坐着,形如簸箕。——P781
128.蕲(qí)春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以北,隶属黄冈市,著名“教授县”,以人才辈出著称。面积2397.6平方公里。总人口110万人(2016年)。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处中国“中三角”中心地带,与武汉、南昌、合肥等大中城市同属“1小时城市圈”,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大别山腹地公路横贯全境,交通四通八达,来往十分便利。蕲春火车站位于京九铁路中点,是阜九段唯一城区火车站。——P794
129.粲然(càn rán):形容笑容灿烂的样子。——P814
130.觊觎(jì yú):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1.非分的希望或企图。2.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动词,贬义词。
131.昏眊(mào):(1)【释义】眼睛昏花。(2)【释义】同“ 昏耄 ”。老迈。(3)【释义】同“ 昏耄 ”。昏聩;糊涂。
132.恸(tòng)哭,指放声痛哭,号哭。——P834
133.讣(fù):意为报丧,报丧的通知。——P834
134.辇(niǎn):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P835
135.殁(mò):表示死,来源于“没”。古人用沉没比喻死亡,“没”是死的委婉说法,如:曹操《加枣祗子处中封爵并祀祗令》:“不幸早没。”后来易水旁为歹旁,亦作“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其身未殁,诸侯倍叛。”——P835
四、补充知识
1.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点整至凌晨1点整)。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时】平旦,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黎明之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卯时】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辰时】食时,就是古代中国人民“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
【巳时】隅(yú)中,临近中午的时候,即上午的9~11时。
【午时】日中,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表示每天的11~13时。
【未时】日昳(dié),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指每日的13~15时。
【申时】晡(bū)时,古代中国人民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
【酉时】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它指每日的17~19时。鸡在此时归巢。
【戌时】黄昏,指太阳落去,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
【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
2.时辰别称
(1)夜半 【yè bàn】: 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
(2)鸡鸣 【jī míng】:荒鸡
(3)平旦【píng dàn】: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时
(4)日出 【rì chū】: 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晓
(5)食时 【shí shí】:早食 宴食 蚤食
(6)隅中【yú zhōng】:日禺 禺中 日禺
(7)日中 【rì zhōng】: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当午
(8)日昳【rì yì】:日昃 日仄 日侧 日跌 日斜
(9)晡时【bu shi】:馎时 日馎 日稷 夕食
(10)日入【rì rù】:日没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
(11)黄昏 【huáng hūn】: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12)人定 【rén dìng】:定昏 夤夜
据顾炎武《日知录》卷20“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一则考证,在先秦、西汉时,用十二名与地支配合来记十二时,还没有确定出一个系统,使用上比较紊乱。
3.时间量词
一盏茶:为10分钟或者14.4分钟。
一炷香:约为半个小时。


五、天下第一疏——《治安疏》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BB%E5%AE%89%E7%96%8F/2232716?fr=aladdin
-
AM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6 15:07:57
-
北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6 00:08:35
-
豆友19619745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31 12: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