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查看话题 >上海 | 祝你五六七八九月都晴朗
上海我都去三回了:第一次去世博,第二次去追星,第三次终于找到组织了。
从上海回来已经过了一周。我,像当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首次出远门似的,跟凡是见到的人说:上海真的很不错。
丑话还是说在前头,除了这两件事,我当真爱着上海——以亿为单位的房屋中介广告,还有人广相亲角无数把立着的伞上摆放的单身男女资料;他们跟那些挂售的房屋没有差别,资历优良,姿态优越,可是依旧等不到认领他们的人。
买不起房和嫁不出去这等众生千古难题,大约也轮不到我来谈论操心。

让我无比匪夷所思的几个思考:
“夜上海”为什么一点也不夜?——世界杯之夜,Bar Mirror只有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桌,笑声奇大。吧台几位看似店主服务员的看球人士一声不吭,认真看球,烟也不抽,淡化为背景。不仅如此,行走在八九点的静安区,街道上车少人少,散步宛有一种在十八线城市的暇意。
地铁空空荡荡,为什么没有新闻里报道中的一线城市日常压力?——虽然也许是我没有经历早晚高峰期的二号线,但即便如此,比起友人口中“广州地铁无时无刻都屁股贴着屁股”的描述,同是北上广深,那么“上”和“广”确实差异突出。
上海的服务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好了?——即是,未体验八年前世博期间所感受到的排外了。轻声问候便利店的结账人员卫生间哪边走,她不仅是告诉我方向,还多补了几句“不要走过的最外面的门”如此的话,字句中充满了关切。虽然不排除结账人员有“外地人关切外地人”的想法,老弄堂阁楼airbnb的房主,可算是上海本地人了吧。她不仅在凌晨停电时让我们不要害怕并一直告诉我们她马上就到,停电后期,在我经历没有热水和网络的绝望后,凌晨快两点的电话里,不厌其烦的轻声问候我有没有重启一下开关(……)
总之,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我将想象自己为一个在常年上海工作,但目前正休假中的白领——这样在上海生活了九天。每天见见朋友,喝喝咖啡,逛逛美术馆和展览,碰巧在一年一度的上影节就顺便捞几场电影。懒惰了就窝在家里抱着投影仪和外卖,有精神劲了就扮靓出门跟小伙伴品品菜。
最愉悦的事情,最值得强调的事情,是在城市间骑着小黄穿梭:无时无刻,脚上带风。
白天不晒,晴但偶然小雨,树荫下的小路凉爽,歪歪扭扭地骑,仿佛拥有整条道路。傍晚和下了班的其他人融为一体,在自行车道上并排而行,经历西晒和路边饭菜的香。晚间长袖也微凉,谁也看不见谁的脸,那就高声大笑,高声歌唱。
回来后在我的爹面前抒发了我对于在上海日夜骑车的欢愉之乐,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每个时期的需求不一样。我认为这句话其实他想暗示我:二十岁的你享受纯粹的快乐,运动时脑内多巴胺分泌带给你兴奋和愉悦感,但三十岁的你,也许会惆怅如何多挣点钱,如何在城市间有头有脸地生活——即,有房有车有体面的工作。不过,在上海骑小黄,在此时的我心中,依旧成为了诸多“在某个时段必须做的某件事”之一了。它和,傍晚游完泳后得吃川菜,打完网球的宵夜得是露天标配塑料椅的潮汕海鲜砂锅粥,以及回江西要和老哥们一起撸串喝酒,并排列入了“重要又快乐的事情”这份list中。

许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并且问自己,我到底喜欢什么?如果说“你以为你喜欢,或者你做这件事情久了,慢慢也就喜欢上了”的喜欢,是一种自我暗示的话,我理解真正的喜欢应该是由内向外,赞不绝口并笃定地说出:我喜欢。
尽管生活了九天的结论免不了浅显,但是上海确实让我打心底地说出“我喜欢”。这跟惠州老家带来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和在蒙特利尔生活久了,住进市中心闹心后才喜欢上了从前高中在湖边安静住大宅子养狗的生活;或是实际上是为了逃避法语想要到多伦多工作想多挣钱,在面试官前自欺欺人地宣扬自己“喜欢生活在多伦多,因为它生活节奏快,看着早晨六点就觉醒的城市会给我带来motivation”的喜欢,是完完全全两种不一样的概念。
我甚至想为了多点核心竞争力愿意多学法语。上海的法国人不少,既然沪漂的标配是英语,那么多一门法语总归有些用途。一个在法语区生活了近五年的女孩,没有因为生活在法语环境而去认真学法语(马马虎虎上课学了些总归是有的),是因为想要到一个她慢慢喜欢上的城市过日子而开启了这样的念头。希望剩下的两年能好好pick up一下这门她忘得差不多了的语言。
啊,上海。它四季分明,冬天可以穿大衣而不是棉袄,夏天穿长袖也不会热得半死;它中西方完美结合,既吃得到甜口入味的红烧肉,兴致上来时法菜西班牙菜也样样俱到。想要读纸质中文书,也用不着费老半天劲扛出国,外文书店也不少;它文化底蕴丰厚,老街样貌静谧,博物馆艺术馆数不尽,话剧音乐剧可以成为平日的娱乐项目;它也从来现代感十足,什么都不缺,永远第一线。在它的土地上,我似乎观望到了人们精致生活的景象,树立了那种赚钱也会花钱,花在让生活更幸福的事上的生活指标。



总归总,我个人的一点私心是,如果还是要奔波,去上海的飞机总比去加拿大快吧。年轻的时候,身体甚至骨子里都塞满了乡愁的情绪,每到离家前一个月就开始倒计时般的例行焦虑。假如不能够真正享受宜居他乡,我可不乐意再多个十年二十年的苦扰——尽管人们说,总有一天会习惯。
绞尽浪漫一般把上海夸了一顿,我说不准哪一天就又爱上别的城市(伦敦?),方向转陀又绕它个二百七十度。不过我记得上一次这样感慨并尝到未来的滋味时,已经是六年前去日本的那个夏天了。裴小姐,不知道你有没有如愿到达并生活在美国,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跟年少的我走路聊天,分享的那一份大阪章鱼烧。
上海真的很不错。别去静安寺,也别去外滩,那么一切便非常美好了。

正儿八经的本文是想简单阐述一下上影节(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SIFF)我的五部电影观后感,我去的六个博物馆的观展感受。顺便贯穿了我的行程和废话连篇。
去之前,有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要特地去上海看电影?另外一位朋友还问我,上海这种大都市跟国外不也差不多,电影节你又不是明星,还要去走红毯吗?
/
今天是和桃姐的首次会面。
桃姐是我在Instagram上认识的网友,目前在上海读研,互关不知几年,搭话聊天已经三四年了。这年头我们谈心说话的人怎么几乎都是网友?牙签突发奇想约我去上海的时候,我立马建了个三人群,群名马上从“有人想去上影节”变成了“三个处女座小杂波”。是的,我们三个都是处女座,组合在一起会毁灭地球。
会面的过程非常愉悦,我和牙签刚下地铁准备打开录像,捕捉这位朋友出现的那一瞬间。万万没想到我们居然被反拍摄了。桃姐从背后出现,存活在网络已久,终于在我眼前了。
2018-06-18《秋日奏鸣曲》/ 梅龙镇电影城
梅龙镇开门后的第一场电影就是秋日奏鸣曲,桃姐本来要带我们去吃的一家早餐店好像倒闭了……草草地吃了我本人非常无感的面包咖啡后,我们就去兑票了。
大部分人谈论这部电影时是从母爱与家庭的角度出发,确实在铺垫了一些背景后,真正的情节是从那段深夜的母女对话开始。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头,男主人念的一段他妻子小著作中的一段话:
一个人必须学会生活,我每天练习。我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不知道我是谁。我在黑暗中摸索,如果有人爱上现在的我,我也许才敢终于正视自己。对于我,那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了电影中丰富饱满的家庭情感,我看到的更多是每段对话中字字珠玑,因为她们所诉说的,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痛苦,我们的思考,我们在这个世上存活的记录。

2018-06-18 《坂道上的阿波罗》/ 大光明电影院
同天下午赶场,和牙签桃姐吃了一家mini burger后要去会面我的草爷了。
草爷是我在蒙特利尔预科一起玩耍胶片的小伙伴,上海银,这次在暑假期间同城了。她品味良好,人激萌有趣,在村里常约着一起去看起来有意思的展子。我立志将我的朋友介绍给我的朋友认识。
阿波罗是草爷想看的,她给我介绍是一部很青春热血的高中生组乐队的片子。大光明这个厅真是大,我们错过了开头的一点点。从开头双男主屋顶会面开始,观众们爆笑的点就极其统一。虽然剧情一猜一个准——除了学园祭停电那儿——我还是激动地满场抓着草爷的胳膊摇。
四角恋演绎地非常搞笑,菜奈妹妹的颜值,不,还有两位男主的颜值,都非常赏心悦目。然而最燃的,现在听到还会全身兴奋的,还是要属于架子鼓和钢琴激(基)情合奏。
学园祭时停电那段没猜到的剧情,但是一停电就料想到只有钢琴和架子鼓能工作,就满心期待他们俩的合奏,于是果然来了的合奏。真三首神曲连奏: My faourate things + Some day my prince will come + Moanin‘
我最爱的是架子鼓,西瓜和饭团。
草爷带我去了相亲角,这个神奇的地方——叔叔阿姨们举着牌子看似在等待外面来的人,不过内部消化的几率应该更高些。




2018-06-18 动漫美学双年展:「叙事曲」/ 上海当代艺术馆
穿过了相亲角和荷花池,草爷的目的是拉我一起看双年展。
一楼的“稍纵即逝”使我停下脚步,电脑零件竖立拼成的装置,经过向上打射的灯光,在天花板形成了四个大字。不仅构造方式有趣,大概你不抬头望两眼,你就,稍纵即逝了。旧物改造居多,展览总体跟“动漫”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你犹豫着做出了抉择
三楼的装置设计成了玩游戏找密码通关的方式,草爷真的非常擅长了。除了暗色灯光的迷幻基调外,密码是2310!我们非常自豪!

逛完一个小展居然也累得不行。草爷带我开启了小黄的大门,和上下班的人穿梭在忙碌的夕阳下,去会面在富民路喝酒的牙签桃姐了。本帮菜人和馆不错吃的,人均100我们四个人吃了160(?)

/
隔天换airbnb,出了田子坊在对面吃了个桃园眷村,55块钱一屉的小笼只有5个,白眼儿都要翻上天了。地铁出口拎着行李搬了无数节台阶,差点淋成落汤鸡,还好阁楼对面的阿姨好心收留了我们。
懒了一天,投影仪、假期和外卖这样的组合,只会使人丧失走出家门的动力。重看了《晚秋》第四遍,英泽强推的《如何在派对上搭讪女孩》对不起我只能给两颗星。
梅雨季节来了。


/
2018-06-20 自然博物馆
牙签上一次在上海也呆了一周,除了坐拥馒头床和收拾厨房之外,什么都没有做。这次我俩要圆她梦,雨中饿着肚子前往自然博物馆。
有一只笑起来很魔性的狮子,英语比中文读起来更顺畅易懂的各处简介,还有随处可见脑洞大开的孩子们。展馆大到走不动,希望牙签生小孩后可以带他来了解一下地球各种纪元的发展,宇宙的奥秘,培养一下我们未被开发的理科潜能。
离六点半的电影还有几个钟,在这曼妙的江南小雨季节里,不是说有几条路一定要走一走吗?
长乐路,富民路,巨鹿路,常熟路原来都挨在一起。昔时的别墅群被白色围墙与道路隔了开来,虽然好歹也是上海的老别墅,但也由此感到有些拥挤,住得应该不舒畅。
除了法桐,更随处可见的是大同小异的咖啡店、白日酒吧和蛋糕店,装潢晃得人目不暇接,但细看菜单,餐品相较下就非常普通了。纠结的处女座们就算走得再累,也还是选不出在哪喝咖啡。离电影开场还有一个小时,我们把各喝了一半的港奶和椰奶搅和在一起,气愤地离开了那家越南菜馆。
五点半的静安区飘着毛毛雨,第一回目睹了高峰期的塞车。天色已半暗,气温低爽,骑着小黄超过一辆辆慢速前进的汽车,去往地铁站的路格外畅然。明明在静安区还是黑天,枫桥路下站后却变回了大白天。骑上小黄,再次清爽了起来,绿莹莹的单行道上了无人烟,享受小森林之悦,这一段路可算是我在上海骑车最舒服的一段了。
2018-06-20 《茶泡饭之味》/ 曹杨影城
观众们对小津安二郎的敬仰是热切的,在我气喘吁吁热得用电影票扇风时,我旁边的男子正在用力鼓掌。
前大半段的剧情让人摸不着头脑,电影除了拼凑日本夫妇之间虚假的毕恭毕敬、背地里撒谎在外玩耍不归家等日常的片段,我一直在犯愁电影究竟要怎么扣这个“茶泡饭”的题。冗长的婚后慢性厮杀,有些俗套,看得我还困了好一会儿。
但剧情渐入佳境,最后半小时终于把又饿又困的我味觉式唤醒。男主人和女主人和睦地吃着茶泡饭,看着真的很想吃……并且终于cue了题。啊,茶泡饭之味即人生之味,我给四颗星。
影片片终的“终”字看得很眼熟。很久以前牙签就拿这些“终”做壁纸,原来是出自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还有那个年代的洋装和服,时髦!

看完电影后已经饿的不行,突发奇想决定吃西餐,回到南京西路边吃边等还在看电影的桃姐。我和牙签一致认同,西餐吃起来没有幸福感,不过这次的烤苹果鸡和香橙鸭胸沙拉还不赖。在美琪大戏院接了桃姐,它的外观就像电视剧里看见的上海戏院一样,大家都在拍照。

回airbnb的路上买了一盒凉皮,非常、非常好吃。经历了非常困难的外卖叫酒、下楼领酒、和无起瓶器开酒的过程,半夜的老弄堂里,桃姐喝醉后开始飙英语。因为airbnb只有两个杯子,我从拿碗喝红酒和用保温杯之间,选择了保温杯。


/
作为最后一个起床的缺觉人士,我的洗漱声和弄堂里居民做午饭的颠勺声,融为一体。凌晨趴在窗边喝酒时深刻爱惜了雨后的凉爽,而雨过天晴后的午间,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真正的生活。


2018-06-21 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 上海博物馆
吃了嗲来兮的早餐外卖,蛋饼油条饭团豆浆啥都好吃。坐在去nowhere的地铁上,我问桃姐除了PSA还有什么展览,心灵的风景听起来就很不错,我们便前往了上海博物馆。
穿过了炎热的人民广场,从博物馆的正门绕到了真正的入口正门,地板仿佛在燃烧。
免费的艺术展览自然是免不了人多的。展区按照时间流水线分了五个部分,「现实与梦想/Looking and dreaming」是我最认真揣摩的,不单因为它是第一部分,吸取了我绝大多数的集中力;其中一幅「沉思」,描绘了山中侧卧读书的光景,那位幸福的人仰望着天空和山林,在绝对吵杂的观展现实中,我寻到了静谧,以及我不会被实现的、“归隐”的理想。
站得久些时,你会听见身后耳边不同的人讨论画作的对话,大多数是中年的阿姨和含腰的伯叔。慢慢走着,你会发现和你同时停住下脚步的人,一直是同样的几个人。当然,你也同样会瞧见在画作前只呆上三秒的人,他们把准了最中心的据点,掏出手机,咔嚓,离去,下一幅。
逃出了人头攒动的展厅,桃姐带我吸茶。要夸KOI的芋圆,非常有嚼劲;乌龙拿铁好喝,有机会再去大城市,或KOI有机会进驻小城市惠州的话,我会再点一杯。
2018-06-21 《2001太空漫游》/ 天山电影院
得知太空漫游加场我云里雾里的,说是4K修复。抢票一时爽,反悔火葬场,最后想想算了,自己看也行。
卖票界面全部售光,可我们右边一排位居然都是空的,只有一位粉丝,和众多观影者一样,每次荧幕出现导演名字时就要激烈鼓掌。蜷缩在一楼厅的最后一排,工作人员连奶茶都不让我吸。大家安静地出奇,塑料袋摩拳擦掌互相打架的声音显得异常突兀。
这电影,神了。
开场整整半个钟我以为我错入了动物世界的片场。本来看电影绝不动手机的我,为了克制自己睡觉的欲望,只好使用能够赶走困意的手机——同时揭露大家晚睡的根本原因,边玩边看。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大学第一学期,天真的我选了四天早课,只能用边玩手机边记笔记的方法提神,得不偿失。
本以为能来点人物对话和剧情,画风一转我们上天了。刚踏上木星之旅,缓慢得让人屏住呼吸的漫游过程,一步,一步,又一步。我边看桃姐发来的解说式影评,边……噢对不起我的眼皮子打架得,真的闭上了。
真正醒来认真看的是intermission好几分钟的黑幕后,破坏hal那儿开始,毕竟终于有剧情了。我试想这部电影不会是要上演成机器人与人类大战这种俗透了的桥段吧,好险没有。进入所谓的经典片段后我开始眩晕,像在太空隧道里飞速前进。随之而来的诡谲色彩让本来在空调房里就冻得不行的我更是全身发麻,画面倒是带有胶片饱有的黑色颗粒,但是山湖沙漠等所有景色的色彩融合,比手机打开了反转色模式后还要加倍异常。
宇航员最后了进入发白的宫殿。有人说那是未来住所的样子,而对于1968年而言来自未来的我反倒觉得那建筑的设计有些复古……在宫殿里,一人参观吃饭卧床到最后太空婴儿,以至片终,我也一点儿没明白怎么回事,全程懵,全程脸盲。大家迟迟不肯散场,断断续续不停的掌声超过五次。我最开始写我没资格评分,现在想想给两颗吧……我智商不太够,审美也跟不上,虽然纳闷1968年这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但还是觉得票价一百二好贵啊。
闷了两个半小时后,骑车去吃了一家顾客平均年龄看起来有三十五以上的本帮菜馆。香橙糯米鸭不错的,有点饱,饭后牙签决定带我去她先前常去的公园散步消食做运动。去了中山公园,没想到靠近正门就听到了有节奏感的音乐。和阿姨们一起跳广场舞,心情愉悦,体会到为什么吃饱饭没事干可以孜孜不倦地跳广场舞。不过我舞姿神韵不到位,也许是人生经历不足的缘故罢。
/
蛋饼油条豆浆紫薯粥,我幸福的中式早餐时光不多了。新的airbnb空调出了问题,房主把我们换到了更大的屋子,正好招待桃姐。今天我们要去PSA看广东人朋友圈里都出现过好几次的亿所。
2018-06-22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亿所 + 陌生风景
PSA全称是Power Station of Art觉得出乎意料,远远就看到一座烟囱是发电厂的意思吗……略微偏远但地广人稀,入口处就已经看到敬业的Instagram boyfriend给各位“看展=拍照”的女孩儿们下蹲找角度了。
亿所不给只有校园卡的国际生优惠价我内心愤愤不平,双展联票牙签国内学生证20我只能原价80。
导展手册和简介做得非常差,不仅上到展区后还不知道自己看的装置叫什么名字,连最基础的装置介绍都没有。我在昏暗的灯光中对照着小册子上的地图,猜测自己走到了什么位置,蒙号码找简介,这是一个来看展的人该做的事吗……
有一处展览了克里斯蒂安拍摄的胶卷的“贴印”,即是胶片不经放大机直接把影像曝光到相纸上,可以冲洗出1:1的小照片。我上film printing workshop时,我的lecturer告诉我这叫contact sheet,可以理解为照片的小样,用作摄影师初选哪些照片进行放大冲洗和冲洗时如何调整曝光等的重要线索。那么很明显这位艺术家叫这个东西“contacts”是简称,导览册上翻译成“联系人”,完全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去。
毛病挑完了,我最喜欢的装置是展区一头一尾对立的、投影仪投照的、不断变化的、分别是冬夏的两个场景。我坐在冬天场景前的木凳上,跟牙签说:“这个雪大得仿佛就是我们那儿的冬天,想起我高中时要穿踏过的一大片草地——冬天草秃了就有这么高的雪——去搭公车,我真想不到哪里还能有雪这么大的冬天了。”而后像做题似的翻到了导览册上的名字:「Animitas - Québec / 圣地 - 魁北克」——啊,原来真的是我们那儿的冬天啊!Québec with feelings!
When we question if we're born accidentally or it's all inevitable?
不知道心之档案需要预约,楼下的烟囱里灯泡跟随着心跳声闪烁,整个PSA回荡着扑通的声音。陌生风景比较纯艺,高山的作品乍眼一看还可以,但后来想了想其实只要找到一个可延续拍摄的主题并有人帮着做策划宣传,很多人都能拍,并且很多人已经拍了只是未成名。
2018-06-22 《一夫二主》/ 上剧场
保持着一天一部电影+一个展览的游玩方案,今天不看电影来点新奇的,看话剧。匆匆吃了台湾素菜,一不小心点多了回家当宵夜,牙签还趁上菜期间买了一点点,问我喝什么,“波霸乌龙……”我话音还没落“去冰三分糖好的知道了”她便跑下楼了。我的小甜心。
她看过恋爱的犀牛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一夫二主则是我的话剧初体验。剧院不大,场子挺空的,快开场的时候挪到了前中排。
长达三个半钟的大型相声现场,虽然原著是意大利剧却融入了很多中国特有元素,比如开头结尾工作人员手挽手跳海草海草……很多有意思的段子,但有几句上海话的没听懂。关于话剧常见的社会抨击,有一处这女演员说:“如果我(女人)来制作这个国家的法律,那么我一定让每个有外遇的男人手举一根树枝,然后你瞧,从这里看过去,那边可是一片森林啦!”
赖声川本人在话剧结尾亮相了——看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谁。可能是因为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蓬勃丰盛,牙签跟我说180这样的票价在广州早就上二楼山顶,不可能看到演员的脸。想象了一下在上海生活,周末或平日不那么忙的晚上可以这样看一场话剧,这个娱乐项目我看行。
在剧场楼下与桃姐碰面。地铁停运,下雨,Friday night,环贸,滴滴打车排队有117号等待……过十二点才加钱上了的士,80块回浦东。上海的士跟香港公车有得一拼,阿兹卡班囚徒里夜行巴士即视感。(if you know you know)
微波炉叮好了打包回来的晚餐,开了前一天没开的第三瓶酒,配桃姐虾米的“森林”歌单,微醺话唠的夜上海。

/
桃姐带我们去的brunch预料到似的总有意外没吃上,安福路走了两趟快饿扁,还是找到了一家,圆了牙签早午餐的梦。
夏天穿长袖坐在室外喝咖啡——桃姐最喜欢澳白——侃了侃无关紧要的社会话题,她们顺便科普了现代大学生们需要做或不得不做、在我看来有些奇怪的举动的背后原因。那会儿的风,好凉爽。
歇够了我和牙签折回浦东,桃姐去M50书展。

2018-06-23 莱安德罗 · 埃利希个展「虚.构」/ 昊美术馆
浦东的云朵好鲜明,蓝天好靓丽,太阳也晒得不行。周六午饭后的黄金出门时间,加上黄金天气,以及拍照首选的黄金展览,首次遇上了排大队。
花了七十块进去看人潮涌动,网红们都自带看起来就不friend外边特地请来的摄影。别说拍照了,看装置已经演变成了看人们如何与装置合影——论现代人如何用手机现代观展。雷安好像只会玩镜子的把戏,有些腻。不过比起亿所,昊美术馆装展的排序和装置介绍做得很好,强迫症晚期可以一顺溜地,按照号码排序从头看到尾。另外Zaha Hadid居然是妹子反差很大……
与桃姐相约SIFF的最后一场电影。东方明珠这儿的天空很蓝,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水泥森林”。





2018-06-23 《四分之三》/ 百丽宫影城ifc
潦草地在ifc吃了个盖饭,四分之三困到了极致。保加利亚有语言吗,有的话那它真的很适合催眠。生活片段剪辑大型vlog,内容细碎杂乱无章,最让我不解的是摄影手法,为什么一定要在某个开始前和结束后的静态场景停留多余到窒息的秒数……是不是获奖电影的剧情速度都很很很慢?
纵观局势,观感和影评的角度看,第一部到最后一部SIFF呈下坡趋势,最后一部直接跌到谷底。一个半钟的困意浓浓,SIFF就此收场了。
步行至南京步行街,草爷正在赶来见我们最后一面的小黄上。我与桃姐相拥,她要回学校复习考试不能加入我们的外滩之行。
去往外滩的路无时无刻充满了缓慢行走的人群。我觉得大家在外滩看到的上海不是真的上海,所以还是不要去了。


/
2018-06-24 万物与虚无 Everything and Nothing / 余德耀美术馆
24号返程的机票被临时取消,原因是广州下大雨,航空限流。一整天的航班只留了晚上八点以后的,广州似乎雨也不大,我猜测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没什么事情干的我们去了一个名字听起来有逼格的展,学生票打了半折还是很贵。票价75,雨屋值50,装置太少了,大概只有五个那么多。
桃姐热爱的威士忌冰淇淋是每日限定今天限另外的,反正越是特意去找越是吃不到。建国小馆的红烧肉又甜又有味,不知为何明明不怎么爱甜食但充满了对本帮菜的热爱。
除了媒体对一线城市的普遍报道和撰稿人嘴里“大家把在上海扎根当作梦想”听起来有些骇人外,上海是一个看上去可以过生活的地方。
在外滩的时候我问草爷“要不要回上海工作啊?”她说,“想啊。”“蒙特利尔不好吗?”“也可以呀。”“多伦多呢?”“太土啦。其实哪里都可以啦,哪里要我我就去哪里!”
从上海回来我睡了三天,每天十二点闭眼十一点睁眼。快乐日子结束后就要开始找实习了,上海固然美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不过为了让生活更轻松愉悦一些,还是“哪里要我我就去哪里”啦!

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美西国家公园环线|在干巴沙漠里挥洒汗水 (1人喜欢)
- 海洋三省|把烦恼都丢进大西洋吧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