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级关系梳理小记
求同存异,以及用得顺手且放心。
在年初的时候,我以为今年我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对大主任的恐惧,半年已过,我才意识到,其实“克服恐惧”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最终的目的都是“获得融洽的上下级关系”。
很多时候,我总是指出自己对大主任的哪些做法有不满,同时也会自责自己哪些方面达不到领导的基本要求。但我突然意识到,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可能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一些基本思维方式的问题,才会出现“我们很相似,也希望可以相处得更好地便推进工作,但我们就是不和”的情况。
01 我们很相似
就两个个体而言,我和大主任的相似度已经达到了超预期的程度。
我们都追求工作上的高质高效,但同时不希望是通过时间的投入来获得较好的结果,因此会千方百计去寻求更好的方式来不断改善,进而达到“我并没有很努力/很高要求,只是随便做做就让所有人/关键人群满意”的状态,并享受于此。
我们都不是十分热衷于物质,不会通过购买奢侈品或价格高昂的商品来凸显自己的价值,十分自信自身的价值是来源于自己而非物件。但是,我们可以不喜欢买,却不能接受自己买不起。换句话说,我们喜欢“我负担得起只不过不愿意为此买单”的状态。
我们都没有明确喜爱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可失去。我通常会说自己爱吃、睡、看书、散步,但其实我内心很清楚,吃和睡只是维持生命必须要做的事情,是自己特意去赋予的喜欢;看书只是渠道,事实上这几年我就没看几本书;散步也同样,只是为了提升生命质量。我不确定大主任是否完全与我一样,对我而言,思维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包括躯体,只是服务于思维。
02 我们有主观上改善关系的意愿
我就不说了,无论是为了职业发展还是单纯地不想让敬仰的人持续失望,都有与大主任改善关系的强烈意愿。
之前我认为,大主任是没有这方面意愿的,毕竟一方面身为管理人员,没有主动与下属维护关系的义务和必要,另一方面他的性格比较淡然,对于需要协作的同级或上级都不怎么投入,别提其余人员了。
但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小秘书坐在一处,大主任打完饭后,径直坐到了我的边上,然后开始讨论喜爱的食物与厌恶的食物,表示自己不喜欢吃猪皮,还拿食堂的菜举例,表示自己绝不会吃的食物有鸡爪、猪蹄和鸡胗鸭胗。
我想,这可能是大主任能找到的最接地气的话题了。虽然我参与其中,但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样的谈话有意思——虽然聊的都是我熟悉的,但我更想听的是一些有深度的话题,例如大主任对当前世界、中国、区域经济形势的看法、对股市楼市的看法、对社会政治热点事件的看法等等,即便我不熟悉,也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
鉴于我和大主任的类似性格,我猜,也许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聊完之后并没有所得,隐隐会有些浪费了交流机会和时间的遗憾。
之前类似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例如大主任会问“你们家谁做饭呀”等,鉴于我的不配合,一般一个回合就结束了对话。现在一回想,或许真的和隔壁部门的同事所说的,这是领导与下属交流的一种方式,期待彼此了解更多。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并非一无所获,每一次的闲聊,或多或少都有个人偏好的流露,例如今天就得到了不喜爱食物的信息,可以填充到大主任的画像中,进一步完善。但我希望,在未来的聊天中,可以从此类话题中脱离,可以谈一些更能够体现他思维模式的话题。
03 我们的确不是那么默契
尽管我和大主任如此相似,过去几年我也一直努力去了解他,去年以来也增加了交流的频率,但如果客观地评价,我和大主任之间的确还是没有默契可言。
之前,我认为是因为对大主任的了解不够,以至于无法准确预判。这的确是一个蛮重要的原因,但我近来意识到,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默契缺失,更大的原因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或者说,价值取向的不同。大体来说,我更看重感情这一类比较虚无的概念,而大主任绝对理性。
我们类似体现在,我们都是结果导向的人,并且会根据对象不同设置不同的标准值,例如一篇调研报道,分行专业该写到什么水平,支行该写到什么水平,我的心里有杆秤,大主任也是如此。我们的区别在于,还是调研报告,如果有两名下属,一名工作5年,一名工作1年,但交上来的东西完成得差不多,那么我可能会更加偏向工作5年的那个人,因为“跟得比较久”,而且会去帮TA找为什么没有做得更好的原因,帮助TA更快成长;而大主任会更偏爱工作1年的那个人,因为“时间短却做得差不多,更有前途和潜力”,也许就会更倾向于带1年的人。
从理性出发,大主任的选择是更优的,他的选择标准没有任何问题。可是,生而为人,我是有情感的,无论我多么强调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也仅限于处理工作内容本身,不会对工作中的人也采取同样的判别标准。大到人类社会,小到一个部门,人员更迭是常态,无论是我还是他人,都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因此,时间在我这里,是有份量的。但大主任绝对理性,不会被这些因素干扰,这也是为什么我时常会觉得大主任是一台运行缜密的机器,缺乏温度。
这只是价值观的取向,无关对错,也无从谈起纠正。而这其中的偏差,将会导致我们在同一件事情上做出不同的选择,自然也会影响默契的形成。
04 关于未来
认识到价值观的取向不同,我与大主任的磨合似乎无解了——然而我怎么可能轻易放弃,自然会努力去找办法。
之前对自我的剖析里提到过,我的特点就是千人千面,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是我与大主任的相似度已经十分之高,不需要刻意迎合就能在大部分时候同步,再注意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是大主任,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很多时候也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无论多么理性,或者在选择时多么不受个人情感影响,只要是人,终究会有人性。人性,就是喜欢迎合,不喜反对。而这一点,我也是近期才认识到的。
在过去的几年,我矫枉过正,深深地认为大主任没有人性(真不是骂人),因此从不会做一些例如发祝福短信、拍马屁等事。今年,为了克服恐惧,我刻意增加了与大主任的交流,也十分真诚地表达了我对他的敬仰,例如“我个人觉得您的水平可以去ZN海写文章了”“您是我见过的、活的人里面最聪明的”“不,不是我们做不到,是我做不到,您是可以的”。其实讲的时候,我只是真心流露,但后来财务部同事忍无可忍“你可不可以不要拍马屁拍得这么毫无羞耻之心?!”我才意识到,客观来说这些话算是拍马屁的范畴,哪怕我自己认为只是说出了内心所想。
回忆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大主任并没有予以否认,而是经常反问“所以我现在为什么没去ZN海呢”“你为什么觉得我聪明呢”,甚至还会为我解释我们写材料和ZN海写材料的区别。不管旁人如何看待,我和大主任双方都没有将这些话当成恭维来看待,但我、以及我觉得大主任,都比较喜欢这样的对话,也有助于增进了解。
比起对话的愉悦度,身为上下级关系,最关键的自然是要让大主任感觉“用得顺手”,这一点没有捷径可以走,必须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用大主任的话来说,“要加快成长”。
05 小结
综上,未来我将不再强求与大主任的高度一致,求同存异才是更为理想的状态。保留自己的思想,顺应他的要求加快成长,持续提升写材料等核心工作能力,同时发挥好沟通天赋,主导更加高层次的聊天话题,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以更好预判他在工作中的偏好和选择,成为让大主任觉得“用起来顺手也放心”的下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