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英Parents | 小赵和一个叫“树英”的地方——赵馨语妈妈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眼里不仅仅是天使,每个孩子同时还是独一无二最出色的存在(已为人父的DTR对这点想必更加地感同身受了吧)。两年前的我还不知道“树英”的存在,两年后在树英的陪伴下小赵完成了属于她的申请季,我作为家长才发现树英最大的能力,就是把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挖掘得淋漓尽致,然后像移植苗圃里面那些宝贝树苗一样,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土壤,把每个孩子送去最适合他们的所在,每棵树苗有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能够收获到的欢乐和喜悦不计其数,但不可避免的,父母总有一天会发现孩子的成长完全超出了父母的经验,我们在同龄时曾经走过的路,孩子提前就超速转弯了,接下去如何走,父母很难继续提供出有效的建议。在找到树英之前,小赵和我们就遇到了这样的瓶颈。小赵是我们在实施快乐教育宗旨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她有限的人生历程中几乎没有来自我和她爸爸的任何压力。她的英文名也换过几次,其中我最喜欢的(应该也是她最喜欢的吧)是CIAO,这是一位美籍犹太教授爷爷为她起的,小赵从小就是个不用阳光也灿烂、随时随地笑成苹果脸的快乐女生,所以老爷爷给她起了这个名字,源于意大利人见面时热情洋溢的问候语,说到这个词就让人联想到洒在托斯卡纳大地上的金色阳光。一直以来小赵都是那么快乐阳光,以至于我和她爸爸忽略了其实她的压力在与日俱增。特别是决定出国留学后,我和她爸爸原本在高中的学业上能够给予她足够的建议和指导,但对出国留学这件事毫无头绪,一方面像平常那样觉得她能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能够自己去解决人生中遇到的新问题了;另一方面也是过高地估计了以学生出国留学居多而闻名的上外附中能够给到孩子的实际支持。
记得是高一的第一学期结束前,有一天,小赵主动跟我说需要找一家留学咨询机构了,她对申请的过程、包括申请必须的准备工作都完全没把握了,看到她眼里隐隐的水光,我才忽然醒悟过来,在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选择面前,孩子在独自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那天失去笑容的孩子带给我的震撼和心痛至今还会不时地刺痛我,我和她的爸爸第一次直面我们身为人父人母的巨大失职和缺位。幸运的是,这件事一提上日程就被迅速推进,我的一位老同学、外滩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向我重点推荐了树英和DTR以及他的团队,这位老同学因为工作的原因对上海各家留学顾问机构非常熟悉,在了解了小赵的特点和意向以后,建议树英应该是最合适的地方。
跟DTR的预约因故一波三折,终于在一个小雨纷飞的午后,我们来到了树英当年的老家欧江大厦,第一次见到了DTR,面谈完结束后小赵就做了决定,成了树英的一员,要在树英的帮助下真正走进了她的申请季。现在回忆起那天的细节,仍然感觉很奇妙,为什么就一锤定音了呢?那一天的树英空荡荡的,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简简单单的几个空房间,再仔细回想,首先打动我的应该是一面明信片墙,上面贴满了学生手写的明信片,有的字迹杂乱潦草,有的字迹漂亮清秀,有的画满了表情符号,向DTR、大姐和树英的各位老师们毫无保留地表达他们的爱是这些明信片共通之处。看得出这些风格各异的文字发自肺腑,赢得爱的唯一路径是付出爱,这让我坚信树英的核心精神会让小赵的申请季走得不那么艰难。其次,与DTR短短的面谈让我印象深刻,在与DTR交谈过程中他迅速了解了小赵的标化、活动以及学校GPA情况,然后介绍了每年中国学生在美国申请的概况(大概他也看出来我们对这方面的了解非常缺乏),再用一幅图结合小赵的情况,勾勒出小赵可能的专业选项以及可能的学校选项,包括接下来的申请策略和路径。全部过程中,他绝口不提树英曾经送过多少学生到哪些名校,也没有表示树英实力很强可以保证孩子的申请一帆风顺,看得出DTR非常务实,他更看重的是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这样的态度反而更能让人放心。不像很多家长会去不同的机构看看聊聊,最终经过细致的比较才会决定选哪家机构,我们和树英算得上是“一见钟情”,过程很快但肯定不是草率,树英拥有小而美的模式和小而美的团队,这是最大的竞争力,我和小赵的爸爸始终相信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整个申请季最神奇的一点(不知道树英的团队有没有同样觉得神奇),我们作为小赵的家长,几乎没有直接打扰树英为小赵组建的申请团队中的任何一位老师,我记忆中唯一一次微信联系DTR,是第一所申请学校的DDL迫在眉睫,而身在美国负责文书修改的老师每一轮来回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让我有点担心文书的进度会受影响,这个问题DTR也很快就解决了。现在小赵的申请季已经结束,但是小赵去树英的频率反而更高,她不是在学校,就是在树英,要么就是在去树英的路上,树英的魅力可见一斑。
因为要写这篇树英parent,我也是很认真地捋了捋这一年多在树英的经历,从我们所体验和感悟到的角度把树英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几点:
帮助孩子成长的理念
身边同学朋友的孩子先后也经历过申请季,因而听说过一些其他机构的运作模式,从小赵在树英的申请季来看,树英与其他机构最核心的一点在于理念的差异。不知道DTR 和大姐创建树英时的理念,至少我自己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树英已经外化了的、独具一格的理念,我把它概括为“帮助孩子成长”。
树英并没有把每一个孩子的申请季作为流程化的工作来完成,也没有把最终的录取结果作为树英运营的指标来完成(当然录取结果也非常重要),我觉得树英把自己视作一所学校更甚于作为一家留学升学机构,可能DTR更愿意做一个校长。我自己曾经做过两年教师,深知一旦要对孩子负起教育责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尤其是跨越初中到高中,是孩子人格形成、三观树立的重要阶段。有些家长可能像我一样注意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我们在第一次“面试”树英的时候树英也在“面试”我们,第一次面谈的时候树英会很关注孩子自己的表达(而很多家长往往习惯了越俎代庖,总是以自己的想法来代替孩子的想法),所以从第一步开始树英就在让孩子们全面深入认识自己,明确并发展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与可能申请的大学和专业最大程度地匹配,润物细无声地让每个孩子强化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从形式上看孩子独立的标志是离开原生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但从精神层面上这个过程复杂得多,在我们的教育模式影响下,不乏终其一生孩子也难以真正独立的案例,我觉得树英在辅导孩子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孩子成为这个过程真正的主角,让这个很多时候倍感煎熬的过程成就了孩子精神上的真正成长。
身为父母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负责是天赋的责任,但是树英作为一家留学机构,自觉地把对孩子的未来负责视作己任,这是每一个选择树英的家庭莫大的幸运。
专业且优秀的团队
申请季要经历标化考试、文书培训、确定选校 list、Common App网上注册登记、面试培训、defer应对、love letter如何写作等等,其中有很多技术性的东西,标化刷题可以刷到麻木,写essay会写到掏心掏肺,选校list太长则费钱太短则操心,ED轮的学校又怕门槛太高申请难又难免心里嘀咕是否肯定就是最好,被defer了接下来是否还有办法可想……申请过程中的种种焦虑纠结我们每个家庭的感受可能空前绝后地一致,在这些技术性层面上树英集结了一个优秀的团队,以7*24小时的响应速度,为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非常及实地提供周到的建议和帮助,没有这些老师随时随地的笑脸和拥抱,孩子们会更难撑过漫长的申请季。
感谢小赵的话痨体质,虽然我没有直接跟大姐、颖杰、佳易、邓璐、元元这些熟悉的名字接触,却一点也不陌生,小赵在反反复复地死磕字眼修改文书的时候,总是一边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一边跟我念叨:她又见缝插针地蹭进大姐的咨询室醍醐灌顶了一刻钟,或是颖杰老师又出乎意料地闪电般回复了她的又一版修改稿,佳易老师又表扬了她的高效和努力,再或是元元姐定的晚餐又被她先下手为强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再忙也一定会很认真地听小赵的叙述,听多了这些老师的名字,也如身临其境般感染到了树英大家庭独有的气质。
申请所需的package中,小赵的标化成绩和各类活动问题不大,但essay写作是绕不过去的难点。小赵的写作能力一向不弱,但是要用英语写出能为申请加分的essay,也是巨大的挑战。得益于树英独具特色的essay班教学,她迅速地进入状态,从她不断提出的问题我能感觉到她的思考在不断深入,词句的锻造也在不断进化,包括树英会给到之前毕业的同学的申请Package,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回复读后感,珠玉在前,也让小赵收获不小。
阶梯式的学长学姐传带
树英成立的时间不长不短,学员的总人数也不像大机构那么庞大,但是贵精不贵多。正因为人数不是那么多,反而容易构建起更加紧密的联系。小赵一向人不大心志不低,从小时候的幼儿园到现在的高中,能让她彻底信服的同龄人寥寥无几,但她却很快在树英找到了自己的“偶像”。树英前面几届毕业的学姐学长们毫无保留地成为了后来者的宝贵资源,从essay的写作和修改、专业方向的选定建议、学校list的排列各个方面,来自有过同样经历的前辈们的倾囊相授,让小赵受益匪浅。而且这个树英的圈子就像水面的涟漪,一旦荡漾起来扩散的能力很惊人,小赵通过微信、QQ,跨过太平洋两岸的时差,她问的问题最终总是能找到给出答案的人,这让我和她爸爸对比起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来也自愧不如。与她同届,或者是低一届的树英学弟学妹,则更像在战场上同步前进的战友,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哪怕是刷题刷到爆、文书改到吐的时候,相互之间吐槽式的互虐,也在漫长的申请季里凝结成他们共同的记忆。
小赵的申请季在缤纷盛开的樱花季中终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看着定下offer之后忙碌依旧的小赵,由衷地感谢陪伴她走过申请季的树英(ps:听小赵说大姐已经开始在操心她的本科和本科之后的学业规划了),树英为小赵雕刻出的这段时光让她在踏进十八岁的那一刻无比圆满。愿小赵未来的人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祝未来的树英桃李无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