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感想
第一,为什么我们在大量的直播里,在那些女孩子撸头发的间隙里,不能留存一点做文化保存的事情呢?
我觉得这句话解读起来其实相当复杂,但它值得解读。
从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说,很多大众文化企业在目前这个局面能够运营一些诸如文学、艺术类的知识付费课程,恰是因为这些企业可能在别的方面赚了更多的钱,比如游戏类、美妆类直播。这些例子在别的行业也相当的多,比如最广为人知的薛之谦,靠火锅店赚钱,然后拿转来的钱来做音乐。
某种程度上,恰是因为有这些不被视为高尚内容的直播,才提供了在整个大众文化产业中的物质基础。
关于“女孩子撸头发的间隙”这句修饰,不知怎么的我总能读出一股子直男感的味道,“女孩子撸头发”也是一个在某一类女孩子眼里值得研究的学问,对化妆技术的不熟练至今仍是我的一块心头病
关于这点的最后一个想法可能有点走极端,但我必须说,文学乃至艺术一直有一种神坛一样地位的原因,可能恰恰是因为,它总在娱乐的间隙里存活。
我现在不认为有纯粹而单纯的热爱存在,每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就又会质问自己是不是中国式艺术概论看多了,毕竟马建国老师的《西方文论史》通篇都在强调: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观念是脱离了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官方且学术的讲,许子东在谈“obsession with China”这个概念时讲到的“为民族、国家考虑,损害了艺术和思想的生命”,简直是30年代的唯美派,电影界的刘呐鸥。所以当代中国文学向来推崇鲁迅,因为鲁迅的伟大之一就在于:他始终把启蒙的使命看的高于他的文学追求,我想这点老毛子比谁都更早洞察到。
鲁迅确实总在呐喊,总致力于叫醒国人,许子东说鲁迅要是醒过来看到现在的年轻人,铁定会说他们还在睡觉,这话我认同。但相对的,我认为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段,其进步之处就在于更加开放多元的讨论空间(但其实说不定民国更开放,原谅历史知识的浅薄),某种程度上,直播也好,读书也罢,都是普通人的一种消遣方式,所谓消遣,即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文学是学,传播学也是学(暂且把所有直播放进传播学这一大类),你不能站在文学的高地上,指责传播学利用了人性的弱点。
直播这种方式的出现本身是媒介技术的进步,这个是一定要肯定的(虽然我从不看直播)
关于睡觉还是醒来这个问题,强烈安利沃卓斯基姐弟经典名作《黑客帝国》,当然,看完并不会解除你的困惑。
写完上面这点,我惊觉自己本能的反驳了一些精英观点,站在大众娱乐文化场这件事竟然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完成,身处其中,不可能不被其影响,在此,我只是写下关于文化与传播的一些反向性思考,正面解答大家都说得很清楚,原文中大部分表述都让我觉得精辟入里,所以推荐大家去阅读原文,看直播的间隙看下文学史,就酱紫。
�k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