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大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据说元英宗正是看到了瀛国公写的这首诗,大怒,遂下令赐死。这位瀛国公,就是南宋在临安的最后一位皇帝,宋恭宗赵㬎(xiǎn)。

宋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他出生时,在宋度宗和宰相贾似道的糟蹋下,南宋江山已岌岌可危。两年后,元兵通过多年的围攻,终于攻破了襄阳城,南宋门户洞开。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卒,才四岁的赵㬎登基当了皇帝,年号德佑,由太皇太后谢道清垂帘听政。当年忽必烈就发动了对南宋的总攻。顺江而下,势如破竹,不过一年长江防线就全面崩溃。

临安城内早已人心惶惶,很多官员趁夜逃走。谢太后力图通过惩戒阻止,然而收效甚微。
太后命揭榜朝堂曰:"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凡在官守者,尚书省即与转一次;负国逃者,御史觉察以闻。"
元军破常州后,伯颜命尽屠其民,数万军民被杀,用以震慑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谢太后派人上前去请和,元军不同意,请称臣,元军依然不同意,元军灭宋决心已定。有大臣建议谢太后迁都东南继续抗元,谢太后不允许。元军进驻钱塘,南宋全然失去了抵抗能力。德祐二年(1276年),谢太后带着幼帝赵㬎与官员开城降元。赵㬎还有一个哥哥7岁的赵昰与弟弟4岁的赵昺,南宋一些不愿投降的官员和军民,带着二王逃出了临安城,在福州建立了流亡政府。

可惜的是,因为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景炎三年(1278年),十岁的赵昰在广东湛江硇洲岛病死。后又立赵昺为帝,第二年,宋军与元军在广东崖山爆发了最后的海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着末帝赵昺投海,南宋军民十万人投海自尽,宋朝到此是真的结束了。
元军进入临安后,宋朝君臣被要求前往大都朝见,谢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启程北上。之后赵㬎被封为瀛国公,谢太后封寿春郡夫人。
虽然宋朝彻底亡了,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元朝还是有点担心。十几岁时,赵㬎去西藏萨迦寺出家当了喇嘛,他的母亲出家为尼,儿子赵完普也出家了。从此,赵㬎专心学习藏文,研读各种藏传佛教经文。他翻译注解了《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经》等藏传佛教经典,甚至还曾被推举为萨迦寺的主持。
他的一举一动时刻被监视着,以至于,他作的诗也很快传到了元朝皇帝那。他是知道李煜下场的,已经十分谨慎了,不提故国,也不提雕栏玉砌。
林和靖,即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死后,宋仁宗也为之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帮我问问和靖先生,自我离开临安后,梅花又开了几番?我想此生也许是再也回不去了。
当了四十余年的俘虏,要说他没有怀念过江南的故国是不可能的。“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时年52岁。巧合的是,元英宗也是在这年,自上都返回大都途中,连同宰相一同被刺杀。元朝也从此江河日下。元朝末年,红巾军四起,很多打着恢复宋朝的旗号。至于赵㬎的儿子,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元顺帝下令,将赵完普以及亲属都迁徙到偏僻的甘肃沙洲安置,严禁他们与任何人随便交往,以后的行踪,史书便再无任何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