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迷们怎么害了姜文
人在海外,还没有看姜文老师的新作邪不压正,所以这不能算是影评。不过,看过姜文老师之前所有的作品,所以又可以说几句,仅仅针对某种现象。
诗言志,古人这句话没错。
我看过姜文在拍摄让子弹飞期间于外景地写的古体诗几首,当时颇为吃惊。我们共同的一位朋友因为知道我喜欢诗词,所以给我看:你觉得他写的怎么样?
在诗词方面我也只是个爱好者,不好妄议别人水平,当时的感觉是才气旺盛,风格强烈,不受束缚,这和他给人的印象相近。但也觉得他对于诗词并没有下特别深的功夫,这只是他凭借天赋的挥洒,如若让他真的去着力,我想他会不耐烦。
后来看他的作品,导演的表演的,愈发感受到他的这个特点,凭借天赋的率性表现,形成了一种有感染力的气场,但不能深究。在表演上,这种状况尤为突出。他出演过陆川的第一部电影寻枪,我和陆川说起开始姜文扮演的民警发现配枪不见的那场戏,认为演的过火,陆川笑着评价了姜文的演技:简单粗暴。
姜文我没见过,但在各种影像资料中看得出他的气场强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气场之下,简单粗暴有时候被认为是天才的应有之义,也就失去了细加琢磨的可能。
作为导演,姜文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是前两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我觉得这两部电影的成功,都不能算是姜文自己的全功。
阳光灿烂,首先是王朔的原著太牛,动物凶猛那部小说是王朔的代表作之一。如果对比来看,小说比电影好在结尾,原著意味深长,含蓄有度;电影的结尾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鬼子来了,日本团队功不可没,香川等一众演员的表演颠覆了中国观众对电影中日本兵的印象,而且那是一部姜文少见的做足了功课的创作,是匠心打磨出来的精品。
但是,后来姜文的几部作品,可谓一蟹不如一蟹,包括被吹捧上天的让子弹飞。
大家把眼光放宽,会发现中国的那一代艺术创作者的普遍现象,是巅峰期短暂后的持续下滑。拍电影的不仅姜文,从张陈第五代到贾宁新生代,概莫能外;写小说的,要么像余华这种越写越臭,要么像孙甘露那种写不出来;做音乐的,搞绘画的……
一种创作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我说过的,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但以此标准,我们台面上的大人物们几乎没谁够得上。
姜文的性格,我冒昧揣测,是有点经不起捧的。王朔小说里有个人物叫宝康,作家,有一篇中说大家逗他瑞典大使馆正找你,要给你文学奖呢,这哥们儿就要打电话去问瑞典大使馆,我在这儿呢。姜文有真实的才华,但可能也有这种性格。
两部在中国电影低迷期的佳作,奠定了姜文在影迷中的声誉,溢美之词纷至沓来,姜文有点飘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被吹捧被神化的时期,自己的状态也越发徒有气场撑着门面,里面越经不起推敲。
那么,为什么我说影迷害了姜文呢?
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前互联网时代,电影评论乃至文艺评论的阵地被专业人士把持,甚至是看电影的权利都属于极少数人。互联网时代初期加上光碟的普及,关于电影的资讯和言说逐步扩散,开始形成线上的声浪。互联网时代中期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声浪已经蔚为壮观,人人都有言说的欲望和权力。
这个进程实际上和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是同步的,而我们不应仅仅看到物质商品的消费升级,还要看到精神消费的升级。就像有人要用SK2或路易威登一样,在精神消费品上,同样的需求出现了,并不断增强。姜文的电影是一个例子,还有几位中外导演的作品亦然。
观看者赋予作品以创作者自己都不清楚的寓意,过度阐释来营造作品的品质幻象,进而通过我喜欢、我能看懂来赋予自身以认同。这在最近数年里成为大势,而姜文的让子弹飞躬逢其盛,成了一个极好的样板。因为他的混乱与空洞,阐释者才有了言说的空间,一部糟糕的作品反过来成为所谓的神作。
你告诉一个香奈儿皮包的用户,你的包不值钱徒有其表,她是会认同还是会反驳?
同理。当你告诉对让子弹飞顶礼膜拜的观众,这部片子其实不怎么样,他同样会反唇相讥。因为你否定的不是这部电影,是他的品味、鉴赏能力、身份认同。
因此,在姜文电影这里,影迷的责任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品味、鉴赏能力、身份认同,必须要把姜文和其电影推上神坛,而姜文恰好又是一位希望坐在神坛上不挪窝的主儿。双方的互补,形成了姜文电影的现象。但时间久了,不一样的声音会逐渐出来,此次的邪不压正貌似是这个时候了。
等我看了片子,再说说感想。
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视剧的台词粗糙是一如既往的
- 中国通史清史部分片段 (2人喜欢)
- 封神二的观后 (1人喜欢)
- 短途旅行 (3人喜欢)
- 随便说说旧时曲,如今听来已暮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