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片段(关于美食,关于记忆)
一 现在感觉到关于美食,人的经历真的很重要,自己明明是个青海人,可是因为姨夫一家人,和姨妈学什么都快,我小时候喜欢吃的东西好多都是地道的上海小吃和上海菜,觉得那个区域属于记忆中最好吃的印象。再加上爷爷奶奶,苏南口音的普通话,和记忆里姨夫往上海打电话时的上海话,听到这两种口音的人,就有种特别的亲切感。对有腔调这种事,好像那个年纪就有了自己见解。
另一部分好吃的味道是舅妈的,舅妈好像从长江路开始就有一些特殊的美味的东西,那些在外面找遍饭馆也找不到的东西,比如发财菜,麻辣牛肉干,文先生拿笔之类。后来搬到黄河路之后,感觉舅妈每年都会创造一道全新的大菜,基本上从炝锅鱼,油爆虾,深海鱼头,炸鸡腿开始,外面饭馆届开始流行什么的时候,舅妈就神奇的自学出来,并且都做的独特,且比外面的好吃许多。
现在比较苦闷的是想这两种不同的味道的时候,包括后来去姨妈家做客,姨妈一早4,5点就做好的大排肉,基本上没有地方能够找得到,只能在脑海里回忆一下...
二
在北京的时候觉得啥都放麻酱,特别奇怪:离开北京后,再想吃一口一样的,却又没处找了。我现在脑海里都是夜里梆子井门口,高个子那个,烤肉旁边卖关东煮的,麻将倒在的关东煮上,神奇的让那些豆制品,和肉丁有着一种不一样的味道,一种只属于北京东五环外的味道。
关东煮再配上旁边那个烤肉夫妇俩的一个烤鸡翅,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北京是那种大鸡翅膀直接穿在钳子上烤,西边这些小块的翅尖,似乎是体积小了,味道也变得一半了。关东煮+大鸡翅,这俩东西配在一起,就是东五环外,熄灯之后,最美好的关于吃独食的记忆。(室友们一定都闻着香,在被子里咽口水)
别说这些好吃的东西,没地方找到了,就单是广院食堂里,那么的大,炸鸡腿,5元一个,想吃一个都没有地方可以找到。现在实在是觉得,什么肯德基,麦当劳,都太过敷衍,没有梆子井做的讲究,油用的贵,面裹的多,炸的香脆,整个鸡腿像足了电视广告里那些诱人食欲的炸鸡腿。现在外面卖着的这么的炸鸡,一个赛一个的难吃,总看见那些排队买炸鸡的孩子们惋惜,觉得他们没吃过好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