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
沙拉,salad,舶来品,也译作色拉、沙律。曾经很神秘很洋气,其实也就是一凉拌菜。 最早区别于咱们中式凉拌菜的标志为:用沙拉酱。 东西方饮食早就握手言和相互勾结,甚至疯狂盗版剽窃了,人们的口味也因此挑剔无比,于是创新就成为推翻传统的利器,横扫饮食界。因为瘦身的流行当道,改良沙拉成为美食界健身界减肥界时尚界共同的宠物,色彩绚丽的摆盘和口若悬河的忽悠,宛若拯救全世界的美食惊鸿出台。 想当年沙拉还是洋气的外国食品,只有少数人在国外或者北京高档餐厅见识过,我妈年轻时候是一时尚之人,吃过沙拉回家后,就积极投入到沙拉的研发中。食材主料无非是以煮熟的土豆为主,外加黄瓜、苹果切成块状,毕竟那时候思想比较保守,没有自己的创意,一板一眼的依葫芦画瓢,无法突破自己曾经吃过的沙拉,尽管这样,还是在我们“村儿”独领风骚。技术难度最大的是沙拉酱,也不知道哪里来的方子,把煮熟的鸡蛋黄碾碎加少许盐,再加上那时候很精贵的大约是现在色拉油的曾用名的沙拉油,使劲搅拌,直到膨胀,体积增加数倍,然后倒入装土豆块的大碗里,拌匀。饱口福的同时,是非同寻常的心理体验。 至于后来,加肉肠,加青菜,加虾仁、胡萝卜、西蓝花,发展到现在加秋葵、藜麦等网红的东西,沙拉酱也从按传统方式自制、买瓶装各种口味的回到高度自由的自制,芥末、蜂蜜、芝麻酱,各种中国的、外来的香料,混合成与众不同的口味,大约就算成功了。 思想解放以后,就没有什么拦得住中西结合的打着沙拉旗号的各种凉拌菜了。如果不崇洋媚外,我们土生土长的凉拌菜也是可以骄傲登上大雅之堂的。 皮辣红:这是新疆的沙拉,所谓皮,洋葱也,新疆把洋葱叫皮牙子;辣,就是辣椒;红,西红柿。所以,我一度误以为是皮辣西。这玩意儿就是洋葱、辣椒、西红柿洗干净切吧切吧加点作料混合在一起,最初在新疆餐厅吃这个原生态时心理嘀咕,这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吧?后来去新疆朋友家,才知道这个简单的皮辣红是新疆人民吃完牛羊肉之后的必备食品,爽口、解腻。对于我们吃不惯生洋葱的人来说,那就是刺激和长时间感觉嘴里有异味儿的心理障碍。 十样菜:这是老南京人的称呼,也叫素什锦,是老南京人家春节过年的必备菜。每年春节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做十样菜,标准大约是以“脸盆”为单位,从一脸盆到几脸盆,以备春节期间吃腻了鱼肉荤菜时就十样菜开胃下饭。十样菜由黄豆芽、菠菜、药芹、豌豆苗、荠菜、胡萝卜、香干、百叶、金针菜、黑木耳、香菇这些必备的蔬菜组成,有些人喜欢香菜的味儿,有些人家也加上莲藕、竹笋或腌雪里蕻,演变成各家各户独特的品质。我一位朋友的妈妈特别会做十样菜,有一年恰好老人家来武汉过年,我得到了满满一大盒十样菜,那个貌似普通但难以模仿的味道,至今令我难忘,只是现在老人家已经过世,那个十样菜成为永久的回忆与纪念。 东北凉拌菜:一道由干豆腐、黄瓜、粉丝、胡萝卜、香菜等做成的美食。但这道过年专利传到我们家时,已经华丽变身,豆腐干被开除,大白菜芯切成丝与粉丝联袂主演。起初看隔壁的东北人隔三差五地专心致志地把大白菜切成极细的丝,然后直接凉拌,眼前就出现一个画面,仿佛看见东北人民一个个捧着棵大白菜直接生啃,颇为吃惊,后来慢慢接受了,并且爱上了,这道凉拌菜不仅平时经常做,连过年都会在餐桌上唱主角,对抗着鸡鸭鱼肉。 现在,如果想吃个沙拉,不是问题,而打算在过去的基础上创新一个美感口感俱佳,还能在朋友圈里赢得上百个点赞的沙拉,还是需要动动脑筋的。 演示一个亲手制作的网红沙拉: 生菜洗净铺在碗底; 加两勺煮熟的三色藜麦; 加少许蒸熟的鹰嘴豆; 南瓜煎熟,撒少许盐和香料,放在藜麦和鹰嘴豆上; 鸡胸肉过水煎熟撕碎洒在上面; 香菜沫点缀一下; 浇上自制沙拉调料再加两勺酸奶。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