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视角下的成都(下)
在成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除了地处邛崃、大邑等市区西南方向的“名镇”,还有三个镇分别位于市区的正南和正东方向,它们与成都市区的距离也相对更近。不同于市西南三“名镇”所具有的相似的风土,市南和市东的三镇皆有着各自不同且鲜明的特点,下文一一详述。
位于双流的黄龙溪镇恐怕是成都诸“古镇”中最为人耳熟能详的一个了,距离市中心仅40公里的黄龙溪,从成都坐大巴很方便就可以到达。黄龙溪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该镇建在府河(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处,回溯历史,黄龙溪曾是当时的华阳、彭山、仁寿三县交界之处,这里甚至还设过一个衙门共管三县事务,不管是水运需要还是行政往来,旧时的黄龙溪都成为一个人员集聚之地,前人在此留下了不少遗迹。正是得益于上述原因,黄龙溪的旅游业才可以在今天大规模发展。
现在游客们去黄龙溪,所游览经过的大部分地方其实都是后来修建的仿古建筑区。从镇口的龙潭广场,要沿着坡道走过很长一段仿古石板街,才能到达真正的黄龙溪老镇。在仿古街上,吃喝玩购无所不有,游客往来不绝,但要当你深入到老镇,走进一些真正的旧巷道,你会发现这里少有游客。




在老镇正街上有三座颇有年头的古寺惹人注目,特别是正街两端的古龙寺和镇江寺。古龙寺里完好保存着一座清代的木质古戏台,还有一颗据称有近千年树龄的古榕树,此外那座“三县衙门”也栖身在寺里,不过有着较浓的开发痕迹。镇江寺则更像是一座土地庙,旧时的船帮为避离水患而在此祭祀祈祷,时过境迁,现在的镇江寺已彻底变成一座供奉佛陀的寺院了。从镇江寺的旁边走下台阶就可以到达河岸,远处两江交汇的场景尽在眼前。两江交汇后的河水继续奔流至更南部的彭山县一带,汇入到西北方向流经至此的岷江,最终又流入到长江的波涛之中。站在石板铺筑的河岸边,望着会拢于一的江水,水运繁盛的往昔似乎在眼前浮现。不过后来我从一些老成都人口中听说,曾经的黄龙溪只是用来排污水的“臭水沟”,不值一提,两相对比,也不禁哑然失笑耳。


再把视线转到市区东边,位于龙泉驿区的洛带镇是成都六个“名镇”里距离市区最近的,从市区坐公交车就可以方便地到达。走进商业化程度很高的洛带,感觉也和身处其他某些有名的“古镇”一样,基本找不到我们心中古镇应有的样子。而且在我看来,洛带的街道除了一些翻新后的历史建筑和石板路并无其他,单从镇的外观上看,缺少突出当地风貌的显著标志。


然而地处成都平原的洛带镇,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洛带建镇虽可追溯到遥远的三国时代,但这里如今为众人所知的原因,更多是来源于明清时期社会变革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影响。明末清初,华夏大地陷入战乱,不仅中原地区黎民流离失所者甚多,就连天府之国的四川也遭遇战祸,人口锐减。清政府统一天下后,采取“湖广填四川”的政策,大批异乡人陆续来到成都平原。这其中,来自粤、闽、赣一带的客家人逐渐迁来成都东山一带定居,洛带便是这些远徙的客家人一处集中的移民场所。这些原籍远方的客家人带来了他们固有的风俗传统和生活习惯并流传至今,如果你走在洛带的街上,听到本地人说话,你会发现他们的口音与典型的四川话方言疏有不同。每年在洛带举行的火龙节、水龙节等节庆,也是来自于江西籍客家人的传统。所以洛带小镇最大的特色,是这里作为一个四川省客家移民的典型居住区,而坐落在东距成都仅数十公里的山脚下。镇上的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哪怕是仿制的福建土楼,都在向来来往往的有心的游客,无声地展示着小镇的过去。



从洛带客运站乘车,沿着成都东部龙泉山的峡谷,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二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截止今日成都市最晚被列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隶属于金堂县的五凤镇。来到建于山峦夹缝中苍翠茂盛的五凤,感觉像是走入了川东南一带的乡村。铺设在山中的铁路穿镇而过,铁道路基下尚有居民生活于此,那些上了年头的房子依稀映射着这里往昔的生活情景。



走入到小镇核心区域,发现名气不大的五凤也早已有许多商户驻点于此。这些经过粗糙仿古模式设计过的铺面,在许多“古镇”都可以见到,就像是同一家开发商承包的一样。我来到五凤游览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商户都处于闭门歇业的状态,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原因是盛夏的成都连降大雨过后商户们为避洪险而暂时关门,但如此大规模集中歇业也能看出一丝其他方面的影子,即小镇经商业化打造后,似乎并未完全达到最初想要的火爆效果。与洛带类似,五凤也曾有不少外地移民来此定居,镇上甚至还有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基督教福音堂,虽是新时期修建的仿西式建筑,但也反映了小镇曾经的外来文化传播痕迹。



五凤镇与金堂县城所在地赵镇一样,都坐落在沱江的岸边。因该地的土质发红,沱江水也被“染”成了深黄色。古时人们从川西地区载满货物,乘船顺沱江而下,经过资阳、内江、自贡等地,从泸州进入长江干流,继续顺江而下到重庆等地进行贸易,五凤就是川西坝子沱江畔装卸货物的一个重要码头。在交通方式改变的今天,五凤的沱江旧码头几已无人问津,只有一些为游客设置的竹棚船还停泊在此。不过也恰恰是褪去热闹的沱江水,才更能给游者提供一些对五凤作为贸易集散地繁荣过去的想象。


从山下的五凤客运站往镇上走,会发现通往镇上的公路被修葺一新,远处的塔吊也在忙碌地工作着,这显然是当地希望拓展旅游业而采取的投资措施。从成都市有关部门官方网站上的消息可以得知,五凤当地现在正寄希望于市府推行的“东进”的政策,来带动其发展。游客们一般会把五凤镇称作“五凤溪”,这个多出的“溪“字其实也是为旅游宣传而加,更有意思的是,在镇外的公路两侧,还能见到当地悬挂的宣传海报上印着“小凤”二字,五凤人亲昵地称呼着自己热爱的小镇。现在到了周末或节假日,一些城里的人会开车来此,喝喝茶打打麻将,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以成都式的风格休闲放松,“小凤“的未来在哪里,也许这些举止闲适的游客已经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