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
我喜欢这本书。 我喜欢它带给我意料之外的感觉。 我似乎是个节奏很快的人,被各种各样我感兴趣的事情,被它们安排着。 在看这前半本时,快速浏览,像我往常那样。 距上次打开书的一周后,可能偶然想起它,会翻开快读两章。 但从第五章的最后一句“起居室里,米娅努着嘴巴,拎起画笔,放在水罐里涮了涮,把画布上的线条涂抹成暗淡肮脏的色块。”隐约感觉到,有些什么东西将要变化了。 突然就像勒不住缰绳的野马,我停不下来了。 后面的情节,一口气看完。 看完后的我,也明白,我不满足,我不舍得。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是书的封面所题。从故事的刚开始,理查德森一家居住的、永远都在严苛规矩下被打理地干净漂亮而又十分豪华气派的房屋被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焚烧殆尽。我肤浅的暗忖着:噢,一场大火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吧。也没太懂,会和“真正想要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然而故事的发展远远走出了我的逻辑。 未明确地解释这场火的来由,理查德森一家人都觉得这是他们家最小最疯狂的女儿伊奇所为,而因为伊奇的不在场、伊奇的消失,我变得紧张,我觉得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其实我很多时候喜欢在未看结局的时候,推理电影情节。毫不谦虚地说,准确度八九不离十,我总是有种莫名的第六感,根据某些细节,好像就是能推断出剧情的走向。 但是这本书,却在意料之外。 理查德森家漂亮的大房子坐落在西克尔高地上。西克尔高地的规划永远那么明朗,这座城市的座右铭就是“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附近有着高尔夫、骑马、网球和划船等完备的运动设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还有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优质的学校教育等,似乎能解决一切问题。这里的居民所有的人友善和平,某某地区某某社区发生的暴乱、争执似乎从不会在这里发生,所有的居民都过着乌托邦式的生活,安稳幸福,在这里一辈又一辈的传承着。 理查德森家就如此,在这之前,太太埃琳娜的三代长辈都在西克尔高地幸福地度过一生。埃琳娜和丈夫理查德森先生养育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大女儿莱克西全方面优异,漂亮大方而又成绩优秀,她们一家似乎都善良着,反对着种族歧视,就像同意莱克西和她的黑人男朋友布莱恩在一起那样;二儿子崔普走到哪里都是女生的焦点,阳光帅气,冰球打得水平一流,为人潇洒风流但却看起来又很能把控绅士尺寸,至少迷恋他的女孩子们都是这么想的;三儿子穆迪也十分善良,本本分分地完成着属于低年级学生的功课,拿到优异的成绩;唯独小女儿总是和这个优秀的家庭格格不入,莱克西和崔普甚至爸爸妈妈也总是觉得伊奇有些莫名其妙,有些不属于这里似的,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跟大家一起。不过也好,她总是会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似乎不礼貌也不懂事,这样的她也避免惹是生非,在他们的想法里,她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 理查德森家在远离几条街的温斯洛路上有一间出租屋,理查德森太太把这个房子留作纪念,毕竟他们夫妇稳定的律师和记者工作,让他们一家生活环境优渥,不会在意这座房屋的。于是善良的太太就更渴望能以低租金救助些善良的人。可是之前的租客总是不理想,这时“艺术家”米娅带着她的女儿珀尔来了。理查德森太太对艺术工作的米娅十分满意,而且单身妈妈还带着个孩子多么惹人同情,不假思索就把房子租给了米娅,也根本不在乎租金。可她没想到,从此改变了理查德森家原本规划好的运行轨道。 因为伊奇的拜托,以及一张世界著名摄影师拍摄的米娅所抱孩子的照片,理查德森太太以一个熟练的记者的角度,她感觉到她的房客确实没那么简单。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对米娅如此感兴趣,她不知道。一直以来,她过着规划好的生活,她有过青春期冲动的爱恋,可是她惴惴不安,放弃了这段看不到未来的感情;她当年的同学前往纽约更大的城市探寻更多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一线记者,她不是没想过闯一闯,但是现在的生活安稳又舒适,漂亮的大房子,欣赏自己的老公和可爱的四个孩子,她还是选择在这里报道着温馨而又简单的城市新闻,放弃了她当年那时懵懵懂懂想要闯出去的想法,她想想:“那时真是年少轻狂吧。”可是米娅却成为了在她生活中不一样的那个人,米娅四处旅行流浪,寻找着好的景观好的素材,竭力去寻找着她摄影想要的感觉,迫不得已打些杂工养活着自己和女儿,迫不得已售卖着照片,那些都是她通过很奇怪的创作,与常人不同视角的拍摄,那些摆弄的位置和形状,似乎与常人不一样,还会后期用墨水用针雕刻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方式仔细地处理照片,米娅常说她总是什么时候有灵感了才会创造出一套照片,再卖出,勉以求生。有时她也能卖到很多,够他们母女俩流浪很久一阵的多,无论怎么样,就是一直不断地在追求的路上。 理查德森太太不知怎么了,就是心里总放不下这对母女,于是她动身寻找米娅的背景,寻找这个神秘的房客究竟是什么来路。过程很曲折,但是对于一个常年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她早就知道如何叩开对象的心门,从对话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最让人悲伤最让人有所感触的情节就随着理查德森太太的调查逐渐展开:米娅有个十分亲昵的弟弟,常常说着只有她们两个人才懂的话。米娅从小热爱摄影,父母觉得这些不务实,也只有弟弟理解,后来遇到了近邻的慈爱的叔叔的指导。再后来当米娅拍完一组照片兴奋地想要找到叔叔分享的时候才知道叔叔已经住到福利院了,在摄影方面,又只有她一个人了。后来考取艺术大学,父母不支持,如果这样的话会独立她的经济情况,米娅理解父母,但也仍坚持自己的选择。打三份工的她依旧在摄影方面受到了老师的赏识,她的老师也就是那位著名的摄影家,她们不间断地交流着,老师也默默帮助着这个有才华的又很有自尊心的女孩。 可是一次地铁上的相遇彻底改变了米娅的人生,有对善良渴望孩子的夫妇找到她代孕,她刚开始的想法:疯了,怎么会有人愿意交出自己的子宫。然而奖学金的取消,生活的拮据令她快要坚持不了自己的梦想了。她不愿意放弃,她同意了。 原本她打算悄悄生下,继续艺术追求。也只有跟弟弟通话时告诉过弟弟,弟弟也因此跟她争执过“怎么会卖自己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和弟弟和好,弟弟却意外的死亡了。她不得不回家,那是她从小最亲昵的弟弟,也是这个世界上给了她最多爱的那个弟弟。但是当她挺着肚子回到家里时,父母懵了。“代孕”的解释后,父母更是不理解:“疯了,你怎么忍心卖自己的孩子。”米娅明白了,这里是不会接受她的。 这五个月来宝宝在肚子里的踢腾,父母弟弟的质疑,好像让米娅做出了什么决定,她开着弟弟那辆“兔子”一直向前走,没日没夜的开。直到前方大西洋的海浪层层翻滚着,她不能再往前了。在这里,她遇到了面无表情却总是悄悄给她留着“剩饭”的房东阿姨,在这里的照顾下,她生下了只属于自己的女儿珀尔。“珀尔(Pearl)”让人联想到圆润洁白的珍珠,历经磨砺才诞生的珍珠。 她几乎用去了她所有打工的积蓄,最后不多的其中一份拿去买了飞机票,因为她的老师,将要病危了。也是在这次含泪的拜访中,拍下了那组米娅怀抱着珀尔的照片。 可是理查德森太太探求到的信息也仅仅是米娅父母这边的,因此当她在调查贝利和好朋友麦卡洛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案件中看到堕胎记录中有“珀尔·沃伦”名字时,她冷漠了:“米娅一家,不干净。”在她的质问下,她逼走了米娅。其实她也不明白到底是谁质问了谁,米娅说的“放弃了喜欢的男孩、放弃了出远门的机会、放弃了整个人生的人”是谁。是的,她很多都还没有搞明白。 如同“珀尔·沃伦”的名字也只是她的大女儿莱克西用来掩盖和布莱恩青春时期的某些悄无人知的决定。他的两个儿子也确确实实迷上了这个和西克尔高地里那些自信骄傲的女孩不太一样但却总有些聪明的小想法的珀尔,只不过崔普这回,好像很认真。但是她好像明白了,伊奇放了这把火后是真的选择了永远的离开,唯一知道她的小女儿会去哪的人也离开了。 米娅离开了,出租屋里留着一张张米娅为理查德森一家创造的秘密:莱克西沉重的负担:那张被她揉碎了的出院证明被改造的模糊,只有她自己明白,这张也许有一天她能承担起来的希望;崔普扔掉的冰球护胸的裂缝中被米娅撒上土、种上种子,中间向上而升的新芽告诉崔普:承认自己的脆弱并不丢人;而穆迪对珀尔的感情受伤后而撕碎的本子内页,也被米娅叠成一只只千纸鹤,随时准备飞向更高更好更广阔的的天空;最后一张是用纸剪出来的鸟笼,笼子有个破口,仿佛是被里面冲出来的什么东西撞碎的。理查德森太太熟悉,那张纸是报纸,是刊登着她的日复一日中某篇报道的报纸。其实多年之后她也没搞明白:那张空鸟笼究竟是自己的肖像还是小女儿伊奇的?她本人是那只冲破笼子飞向自由的小鸟,还是束缚小鸟的笼子?但是她知道她会花上几月几年甚至毕生的时间寻找女儿,寻找那缕久违了的小火苗。 我竟然花了三千字来介绍故事情节,但是我知道我是一气呵成的。就如同伍绮诗前辈所著这本书一样,情节紧凑,感情的起伏和故事的插叙、倒叙安排顺序十分合理,引我层层进入她故事的“圈套”里。 从刚开始神秘的米娅的“艺术工作”,我就对这个人充满了疑问,这把火会不会不是伊奇所放,可能是消失的米娅?她是那样的神秘,她是那样的敏锐,她又是那样的聪明;我也十分理解珀尔对理查德斯一家的喜爱,珀尔对崔普的迷恋,还有与她形影不离的穆迪,还有莱克西大方的“照顾”,理查德斯一家好像也十分欢迎着珀尔和孩子们放学后一起回家享受休闲时光。 伍作家对神态和语言的描述也很精准,通过她的笔触,我感受到了四个孩子优渥的环境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自信。但是一切似乎又只是表面上那样:西克尔高地的平静下也掩盖了太多学生堕胎等等的小秘密,比如莱克西她害怕说出自己的秘密,说出自己怀有和布莱恩的结晶,而最终忍痛打掉这一切担忧,却也失去了布莱恩;与珀尔的相识,穆迪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如哥哥崔普,哥哥走到哪里都会令女生着迷,尤其是自己的珀尔也选择了崔普,他愤怒着,也不相信着自己;与珀尔的相识,也头一次让崔普有了害怕的感觉,因为在珀尔不动声色地离开前,她和崔普还有着青春的悄悄约定,可是珀尔放了他的鸽子,他并不知道珀尔离开了,就像他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地方值得珀尔喜欢,从珀尔第一次亲吻他的时候,他担心早晚有一天珀尔发现她看错了人,不再喜欢他;伊奇就更加不相信自己了,从她躲避和家人的吃饭时间和各种各样的活动后,她好像就放弃了很多东西;理查德森先生是一名优秀的律师,但是在接触争夺孩子抚养权的案件上,他明白麦卡洛一家是自己爱人的亲密朋友,他始终为麦卡洛一家搜集资料作着辩护,可是他隐隐觉得有些东西不对,他们好像在与某些善良背道而驰,他也变得不相信自己的选择;而理查德斯太太,从她放弃爱情那时候开始,就逃避着些什么,她不明白是什么推动着她对米娅的调查,她安慰自己:是客观公正地了解一件事。其实她羡慕着米娅,嫉妒着米娅在追求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她那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她是向往着自由的,可远远没有米娅的勇气去追逐。 而“火”也不仅仅是把理查德森一栋漂亮房屋烧的灰黑;它是米娅所说的那簇“草原上的大火”,是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蓬勃向上而长的那簇火,这把火点燃了伊奇,伊奇点燃了家里的火后就背上包追随着米娅去了,“我总会遇到米娅的,哪怕是她的背影我也认得出来”伊奇想,有些乐观和新生在伊奇看到温柔坚强的米娅的时候就悄悄地蓬勃而生了;这把火点燃了理查德森太太,她要毕生寻找女儿,寻找那束火苗。 也点燃了我,寻找着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