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书 名: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书 号:9787519219826
作 者:秦丽莉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C i p分类:G02
C i p核准号:2016255562
主 题 词:文化哲学-研究-亚洲
出版时间:2018.6
开 本:16
版 次:一版一次
装 帧:平装
印 张:11.25
页 数:180
字 数:189千字
定 价:32.00
作者简介:
秦丽莉,1976年出生,辽宁人,副教授,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教师。1995―1999年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获英语专业学士学位:2005―2006年就读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获跨文化交际学专业硕士学位:2012―2015年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博士学位。2015―201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应用语言学学院做访问学者,承担学术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市级项目1项,校级重点课程1项;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CSSCl论文7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学术成果一等奖等近1O项省级奖项。
内容提要:
略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对相关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发展历程进行了完整、透彻的解读和阐释。分别从社会保守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等对“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不同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 录:
**章 亚洲文化价值观的提出与内涵
**节 作者之见
第二节 亚洲地区的家族观念
第三节 亚洲价值观的由来
第四节 亚洲价值观的概念
第二章 亚洲价值观的历史――宏观
**节 日本文化价值观与政治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战后的发展
第三节 民主思想发展的失败史
第四节 社会保守主义
第五节 同时期的文化变革
第六节 亚洲文化价值观”中的社会保守主义之我见
第七节 亚洲的“文艺复兴”
第八节 东亚价值观与政治发展的奇迹
第三章 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史――微观
**节 李光耀与其他学者的观点之争
第二节 李光耀
第三节 共产主义
第四节 儒学价值观
第五节 家庭模式
第六节 马哈蒂尔的观点
第七节 东亚”价值观
第八节 同期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第九节 新殖民主义
第四章 中国文化价值观
**节 冷战后的发展
第二节 新的世界秩序
第三节 中国的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博弈
第四节 中国和东盟
第五节 中国的特殊国际地位”
第五章 世纪末:金融危机及以后
**节 亚洲文化特色的民主思想
第二节 韩国
第三节 印度尼西亚
第四节 个人政治
第五节 货币危机
第六节 展望未来
第六章 自由主义
**节 宗教信仰
第二节 自由主义
第三节 现代主义
第四节 世界上的宗教发展
第七章 欧洲的文化遗产:基督教和自由主义
**节 基督教
第二节 欧洲基督教新教的影响
第三节 自由主义
第四节 美国基督教新教的影响
第五节 19世纪的自由主义
第六节 新殖民主义
第七节 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
第八节 基督教新教和人道主义
第九节 天主教和人道主义
第十节 作者之见
第八章 佛家思想:慈悲政治
**节 佛法
第二节 良知
第三节 僧伽
第四节 阿育王
第五节 泰国
第六节 相互依赖理念
第七节 入世佛教
第八节 人性
第九节 个人主义
第十节 保护弱势群体
第十一节 公共利益
第十二节 人道主义
第九章 儒学中的礼”与精英人物的特权
**节 儒学的起源
第二节 古典儒学
第三节 新儒学
第四节 儒学价值观
第五节 杰出人物的特权
第六节 集体主义
第七节 儒学的人道主义
第八节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第十章 再看“亚洲价值观”
**节 民主思想
第二节 社会保守主义
第三节 亚洲的教育和节俭理念
第四节 中国的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
文 摘:
《亚洲文化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大众观点来看,“亚洲价值观”争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产物。这一看法并不十分准确,应该说20世纪90年代是“亚洲价值观”争论首次登上世界舞台更确切。争论的突然爆发的主要原因似乎集中在一系列独特的事件上,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困扰着亚太、欧洲和美国。那时,西方对政治和经济领域抱有前所未有的自信。它刚打赢一场冷战,市场不断扩大、成长并越来越开放。在这个令人陶醉的氛围中,20世纪90年代东欧突然向民主的转型催生了一个观念——世界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一些学者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民主化浪潮”就已经席卷了世界,包括南欧和伊比利亚、南美和拉丁美洲,甚至近代非洲和东亚的一些地区。3关于中国走向民主的可能性,欧洲的精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弗朗西斯·福山在宣告“历史终结”理论时,显现出非常自信。然而,重要的是,他试图将假定的自由主义胜利当作必然的结果。当认为这是必然结果的时候,它会把历史当作一个旁白者。就像电影预告片一样,历史仅仅是上映前的“开胃菜”,在这种情况下坚持政治经济自由主义是徒劳的,必然性只能借助于发生后的事实而产生。否则,即使我们发现了弗朗西斯·福山理论基础的不确定因素,但仍然没有理解其观念的全部内容:自由主义本身并没有胜利。然而,关于“自由民主是政府能完整生存到20世纪末的唯一形式”这一假设的前提,弗朗西斯·福山宣称最后的胜利不是来自自由民主的实践,而是来自“自由的构想”。除了忽视了非自由领导人的贡献和力量,弗朗西斯·福山还犯了混淆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的错误。如果弗朗西斯·福山曾经主张过民主思想是唯一能延续过20世纪的合理政体的观点,他就有一个理论的前提,因为实际上每个政体都要求代表人民的民主意愿。但正如他在其他地方意识到的,民主思想不是自由主义,并且它们都可以独立存在。
然而,宣布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后,现代的经济自由主义“资本家”(即跨国公司、对冲基金和银行的管理者)摘取了胜利的果实,并取代了为刺激战后经济秩序产生的仅存的国际社会民主精神。战时和战后一致同意重建欧洲、协助发展中国家以及建立规范的可托管的国际化金融贸易体系,于是产生了布雷顿森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以及衍生的马歇尔和可伦坡计划。这个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中解体了,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化的新自由主义精神完全压倒了原始推动力的最后残余,这件事的标志是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跟所有的布雷顿森林机构一样,被专门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内部成员的就业。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是清除贸易壁垒。
自由主义者思想产生了惊人的转变,尽管在富有争议的“民主思想第三世界”中没有那么强大,但在整个欧洲、北美、南非、亚太和澳大利亚地区,撤销管制规定、“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保守党现在倾向于在经济自由主义的“祭坛”上牺牲社会稳定和渐进主义转变;劳工党为了国际市场放弃工人和公共事业;农民党(至少是澳大利亚的)放任农村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摧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所有“亚洲价值观”争论的参与者来说,非民主思想甚至是社会主义的东亚国家在建设以市场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的成功事例为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意识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经济思想意识领域这些矛盾的最终结果是在政治和经济思想认识领域产生自由主义霸权,但弗朗西斯·福山并不满意这种形式的胜利。民主思想几乎是在21世纪维持霸权合法性的重要力量,但没理由相信现在的存在于经济或政治的自由主义霸权是永久性的。一旦有人意识到自由主义对“胜利”的有限作用,以及胜利并不是必然的,就不难发现历史还没有终结,只要人性未泯灭政治和经济就可以继续发展演变。
……
北京文人雅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网 址:www.bjwenren.com
联 系 人:温编辑
电 话:010-8082 4600
手 机:138 1082 1231
Q Q:1528969349
投稿邮箱:bjwenrenyashi@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