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辰事件里父母应该回答的三个问题

作者:黄薇
这几天朱雨辰的妈妈上了热搜,你的朋友圈也被朱妈妈的“金句”刷屏了吧。比如,朱妈妈在节目中说到了自己对儿子全身心奉献的爱,对他生活事业爱情的全方位干扰:

对儿媳的标准:

看了两集后也就明白了,朱雨辰到现在还形单影只和这妈不无关系啊。有人心疼朱雨辰,有人表示朱妈妈的爱会给儿子压力太大,还有众多女性纷纷表示,“这样的婆家我不会嫁”,还有把朱雨辰过去的恋情又翻出来上了一次热搜。
朱妈妈天天给儿子煲汤,不喝还不行。朱妈妈天天看儿子博客,甚至每一天都抄下来,不更新还催更……怎么样,是不是多少找到了自家父母或者自己的影子:
天天在电话里唠叨,拿着钥匙突然开门说是为你打扫;天气明明热得穿短袖,非要给孙子穿外套,还有一种爱叫“你奶奶觉得你饿”;然后每周末要不要回家看父母,成了夫妻两人争吵的主题……
全方位密不透风地替孩子考虑好上什么班,听什么课,交什么朋友,玩什么玩具,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孩子还小嘛,他懂什么”,不断下场指导孩子应该怎么做,不断干预孩子的正常生活……
已经是2018年了,如今的我们不是应该对父母这些“正常”的行为提出一些质疑。
.1.
父母的爱是不是都是可取的呢?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阿米尔汗也是个强势的家长。在印度小村子里,未成年的女孩被迫结婚是常态。阿米尔汗为了完成自己未竟的理想,改变女儿的命运,发挥女儿摔跤的特长,不顾传统世俗眼光,终于把女儿培养成了冠军。

相信很多父母在为这位爸爸摇旗呐喊之余也发现里面有一些问题: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是完全不行的。女儿喜欢唱歌跳舞,父亲非要你去学摔跤,还剪掉头发压抑性别意识,不顾周遭的反对,一意孤行,让你成为别人的笑柄……这简直就是霸权。
这个差别不止体现在国情中,也会体现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很多父母知道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会我行我素,天然认为“我是家长,我肯定比孩子有远见”,“我做的选择都是为了你好”。就像朱雨辰妈妈说的,每天四点起来煲汤喝梨汁,我都是为了儿子身体好。那你有没有问过孩子愿不愿意喝呢?
.2.
父母的“远见”是不是对的呢?
罗曼·加里是法国传奇外交家、小说家,历史上唯一两次获得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的作家。他辉煌的成就与母亲严苛的培养息息相关。在根据他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童年的许诺》(2017)中,我们看到这位执拗、坚毅、果敢的母性形象。

从小,母亲就给他灌输:你以后是外交家。还向那些瞧不起她的人大声宣告,自己的儿子将来是法国大使、作家、将军。母亲近乎疯狂地培养他各种兴趣,比如学习小提琴、舞蹈、击剑、射击,写作,为儿子日后成为伟人做准备。

罗曼·加里回忆起这段经历,认为这是他人生最苦的时光之一。母亲总是把他形容得像个天才,而事实上没有天赋的他只能更加勤奋和努力,一步步达到母亲的愿望,内心的压力和痛苦可想而知。他一方面要满足母亲,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另一方面,自己的喜好还被母亲无情拒绝。比如,他喜欢画画。妈妈却以学画画对生活没有帮助断然拒绝了。
当家长的“远见”和孩子的“意志”起冲突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抉择?这里有个简单的标准,可以供你的参考:在孩子和父母的“意志”都正确的前提下,请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再看朱雨辰的妈妈。小到生活中的做饭刷完,大到事业选择,妈妈处处干涉,这就是父母的霸权。作为家长,在这一点上需要特别谨慎,否则权力一旦越界,就会是霸权甚至是霸凌。所以,要对一切“我都是为了你好”持怀疑辩证的态度。
.3.
长期霸权下的孩子会怎样?
也许会有人说,这不就是干预下孩子兴趣爱好的选择嘛,小事。可积少成多、长此以往呢?我们还可以再看另一部印度电影《神秘巨星》。
女儿伊西亚拥有音乐天赋,弹吉他爱唱歌,梦想成为一名歌星。并且这个天赋是被检验过的:她在视频网站上传的音乐视频受到专业老师的认可。然而事情被父亲发现后,父亲挑断了吉他的琴弦,把电脑扔下楼,还对妈妈拳脚相加。父亲忽视她的天赋,以家长的高姿态限制她的发展,打碎她的梦想,甚至为了自己的工作要把让她早早结婚。

这个父亲的做法,首先违背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准则,其次是不尊重孩子的意志,更没有为孩子的根本利益和未来福祉考虑。最终,伊西亚不想重复妈妈的命运,她努力唤醒了母亲的个人意志,带她们逃离了父亲的生活。

再回到朱雨辰的例子,他当年为什么考到中戏而不是上戏?是为了远离妈妈。妈妈的霸权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干涉儿子的每段恋情,甚至她对儿子的爱造成女儿(也就是朱雨辰的姐姐)也有了心理阴影,使得她至今不婚。
身为父母,我们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稍不留神注意,你就会踩中雷区。你也许会感叹,成为一个好家长不容易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不断提升自己开拓视野、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拿捏好标准和尺度才是正确的亲子相处之道。
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伤人》这本书中提到“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他说,从婴儿出生从母体的分离,到幼儿时期和妈妈心理的分离,直至成人后与家分离,人的一生都在完成这种分离。有的人完成得很早,有的人终身也没有完成。这些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一起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最后,送给大家一部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这部只有6分钟的皮克斯动画,讲述了一只饥饿的小矶鹬在妈妈的帮助下克服恐水症的故事。相信大家看了,会对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有更多的感悟。

原文首发于大象电影星球 微信号: elephilm 每天都有对电影的新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