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乐场事件
天气逐渐转冷,虽然我主张户外亲自然,但是没有办法,天气太冷了,只好改为室内。
这个地方是个商场里的小型游乐场,大宝儿只来过一次,那还是她刚一岁的时候,我记得接待的工作人员总是非常热情,果不其然,这次也是,我们刚一露面,她就过来热情得接待我们。
这本没有什么,放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也没有什么,但是大宝儿还不到两周岁。
尽管进来的时候已经跟她沟通过,是要玩游乐场,玩蹦床,可是小家伙还是被一个陌生人如此热情亲近得近距离靠近下了一大跳,大哭起来。
我想,我们中断了她进入一个新的环境自然而缓慢的观察过程,也就是她还没有来得及观察这个环境,一个陌生的大人“跳”了出来,阻断了她的观察,她只好用大哭和“我要回家”来表达她的不满。
我没有着急得带她进入到游乐场,而是抱着她,离开热情的工作人员,四处转了转,跟她讲了讲墙上有趣的图画,舒缓了她的情绪,待她平静得告诉我要去玩蹦床后,我们才进了游乐场。
里面的设施大相径庭,孩子们都兴致高涨得在那玩儿,只要我的大宝儿什么也不玩儿,她只站着不动。
我没有催促她,耐心得等待她观察周围的孩子以及这个环境,然后适时得问她:你想和小姐姐一起玩球球么?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们的游乐场的欢乐时光才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个过程并不长,比起那些脱衣服进来直接玩的大孩子们来说,只需要短短的十几分钟的光景。但就是这短短的时间,给了孩子自主的观察适应,这只是一个事件而已,但背后的态度永远都是对孩子,尊重的爱和信赖的自由。
在玩儿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儿;大宝儿尚小,她不大敢一个人独立完成滑梯,可是那天非常巧的是,她一进来玩就很快认准一个上了一年级的小姐姐,小姐姐玩儿什么她就跟着玩什么,那小姐姐也是伶俐有爱,和大宝儿玩得不亦乐乎,而且懂得忍让和帮助小妹妹,俨然一个大姐姐的样子。
正是因为这个小姐姐的带动,大宝儿居然也敢独自一个人坐滑梯了,这个事儿引起了我的关注,孩子果真需要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玩耍,看来幼儿园的混龄班并不是不可以尝试的。
有点儿扯远了。
爆发点在最后,孩子和小姐姐玩了很久很久,直到快一点了,要知道我们都还没吃饭呢。这时我就过来告诉她,我们要回家了,中午了要回家吃饭了,以后再来玩之类的。
孩子不乐意了,不愿意走,不愿意和小姐姐分开,再加上此时她又饿又困了,自然开始有情绪了。
在这里我又犯了一个雷同的错误:没有给孩子一个决定的预期接受时间,也就是我说回家了,毫无征兆,打断孩子的游戏,像宣布似的告诉她要回家吃饭了。虽然我已经尽力注意了,可有时我还是会疏忽,这次就是。
起码应该给孩子一个预期,告诉她:再玩最后一会儿,我们就要和小姐姐告别回家吃饭了,只能再玩最后一会了哦。
虽然语言的最后结果都是一样,但是怎么说,却很有分别。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过这其中的不同,提前告诉她一下,我们接下来要中断的事情,只能再玩一会呀,强调最后只能再玩一会儿,比直接硬切执行,更易操作,如果再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孩子还不肯接受,那么这就是涉及到原则性问题了,提前商量过的,就必须执行,哭闹没有用,几次下来,孩子就能很好的遵循和理解这一生活的规则了。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小事儿,小到如发丝似空气,但是对于我这个做母亲的人来说,不管是多大多小的事儿,只要真正秉承着尊重的爱和信赖的自由,一切事儿都不是事儿,而是一种乐趣一份收获。
我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