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被他们定义
01

Rem Koolhaas
雷姆·库哈斯
代表作
北京CCTV大楼“大裤衩”
雷姆·库哈斯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建筑教父。
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作为理论家和建筑师,库哈斯已经彻底改变了建筑师与空间互动的方式。
库哈斯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干建筑。19岁那年,他先是做了一名采访记者,同时还在一个电影小组里担任编剧。
这段电影创作经历对库哈斯影响至深。多年之后,他表示:“建筑是编剧的一种形式。”
1968年,库哈斯决定转行,并先后赴伦敦和纽约求学,学习建筑。毕业后,库哈斯返回伦敦创建了OMA事务所。不久之后,年轻的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也加入了OMA,共同创造出一系列高度概念化的作品。
在此期间,库哈斯撰写了被视为建筑经典典籍的《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它被解读为一部城市规划人的宣言,勾勒出建筑如何才能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书中,库哈斯庆祝着“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ion),视其为文化的孵化器,可以产生无限可能和创造力。

对很多建筑师来说,OMA是天堂、亦是地狱。这里的工作节奏十分疯狂。来自全世界的建筑师和实习生,平均每天在这里工作16个小时。
OMA不断引领着城市建筑的革命。尤其是西雅图中央图书馆(2004)(Seattle Central Library),它已经对建筑架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建筑师。

西雅图中央图书馆
如今,库哈斯设计的建筑遍布全球,例如北京的CCTV大楼、De Rotterdam综合性大楼、康奈尔大学内的Millstein大厅(Millstein Hall)以及Prada基金会米兰新总部(Fondazione Prada)。

有时,库哈斯也会陷入怀疑主义。“人可以居住在任何场所里,同样会热爱和憎恶任何事。我认为建筑与这些无关,当然,这是一种释放,也是一个警钟。”
这些说法导致库哈斯被称为“世界上最具争议的建筑师”,甚至是“反建筑的建筑师”,但这些称呼无法看透这位大师下一步将要探索怎样的建筑形式。可能库哈斯已经找到下一步应该如何做的更大——创造未来。
02

Thomas Heatherwick
托马斯·赫斯维克
代表作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
托马斯·赫斯维克是出了名的鬼才设计师,以反常规建筑,脑洞大闻名。
同时,他也是个设计全才。除了建筑,他涉足的领域还包括时尚、家具、工业、雕塑、装置。
赫斯维克生于一个文艺之家 ,从小在布艺设计师奶奶和珠宝设计师妈妈的工作中耳濡目染。妈妈开的珠宝店里的耳环、宝石,影响了他后来的建筑风格。


在曼彻斯特技术专科学校和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期间,赫斯维克选择了3D设计专业,因为3D设计可以更快、更方便地表达他那些天马行空的创意想法。
在伦敦艺术学院学习时,他遇上了人生的指路人:
英国设计界的教父级人物
伦敦皇艺的老院长Sir Terence Conran
康伦爵士是设计经营大师,是欧洲第一家设计博物馆的创始人,并一手创立了英国著名家居品牌Habitat。
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交,赫斯维克甚至住到了康伦爵士家
毕业后,赫斯维克并没有像大多数同行一样,进入大型设计事务所做学徒。才23岁,赫斯维克就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Heatherwick Studio

“卷桥The Rolling Bridge”
作为帕丁顿盆地综合体开发项目的一个地标物,Heatherwick Studio设计的“卷桥The Rolling Bridge”受到了英国设计界广泛的关注。赫斯维克也开始崭露头角了。
不过,真正让他出名的还是2010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在那场竞标中,年纪轻轻的赫斯维克PK掉了包括“建筑界的女魔头”扎哈·哈迪德在内的数十个业内大佬,成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师。
英国是第一个建立开放公园和植物机构的国家,并且在19世纪就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念。赫斯维克从这里着手,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大自然的根源——种子。
英国馆仿佛一个从英国寄到中国的“礼物盒”:铺地广场就像礼物的包装盒,里面装着巨大的蒲公英。

它置于一个微坡的下沉广场中,低调而含蓄。
在设计场馆时,他不去争体量的大小,而是把精力用在精简能源上。英国馆的建筑面积只占场地面积的3%,因此提供了大面积休息区域。
赫斯维克利用奇妙的视错觉,为固定的建筑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力。
而进入蒲公英体内,唯一的展品就是种子和纯净的空间。光线通过亚克力管进入空间内部,神秘,梦幻,未来感十足。
03

隈研吾
代表作
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有这样一种生活空间,眼前没有钢筋水泥,有的是极简的线条和原木的触感。这就是隈研吾的“负建筑”。这位日本老头设计过星巴克,也设计过博物馆;设计过精品酒店,也设计过学校教室;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也由他设计。
隈研吾是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在21世纪对日本传统建筑元素进行重新诠释,例如对天然材料运用、建筑的光和轻盈,以及强化建筑的创新。
隈研吾说:“通透性是日式建筑的特征,我试图运用光与天然材料,获得一种全新的通透性”。

隈研吾十岁时,父亲带他参观了著名国立代代木竞技场,1964 年东京夏季奥运会的主会场,设计师为丹下健三。从那以后,他便深深爱上了建筑这一行业。
隈研吾在1986年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建筑事务所。那是一个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赶进度的年代。随后,他经历了1990年代的泡沫经济。这是日本「失落的十年」,东京的委托建造项目也彻底烟消云散。隈研吾被迫开始自我反思。他花了10年时间去乡下进行田野调查,和当地的匠人一起讨论如何建造房屋,也在这10年间发现了自己的改变。
在隈研吾的东方美学中,他尊重生命力的枯竭,使用不断发生变化的材料;他推崇个性,即使是黑暗和阴影,也能从中找到美感。
他设计的建筑乍看上去非常传统,也很日式,但其实极具视觉欺骗效果,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建筑外观充满迷惑性,疯狂重复使用各种材料,推翻、重塑和再复兴极端现代主义风格。隈研吾本就是个喜欢嘲讽他人的矛盾体,常以品牌之名发表一些煽动性的言论。他说:「我想要改变建筑的定义。」

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
作为2020年东京奥运主场馆的设计者,他更加强调“木与绿”的概念。建筑整体使用钢与木结合,延续了他对木材的偏爱;并在椭圆形体育场里种植了很多树。这也印证了他一贯的“负建筑”风格,让建筑“消失”在环境中。

建筑师早已不再只是城市上方天际线的设计者。通过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他们改变、甚至定义着我们的居住、出行、社交的方式。这些改变与思考既是实用的、也是哲学性的,但它们最终会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在今天推送的书单中,你看到的将是一个更广阔、也更有活力的未来。
这是我们推送的第023期书单
这本书的作者伊东忠太是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也是日本建筑界首位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43)的人士。
这是伊东忠太于1944年出版的、旨在让日本国民了解本国建筑,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的小书《日本建筑的真相》。该书深入浅出,从日本建筑特色的产生原因入手,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日本古建筑史,阐明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特性,日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的地位分析,以及日本建筑应何去何从。时隔七十多年,其中的很多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仍有借鉴和启发。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得主伊东丰雄,对自己迄今为止关于建筑设计所行所思的一次平实而深刻的回顾。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和信赖,伊东丰雄开始寻找建筑之旅的起点:建筑究竟为何物?建筑人为何种目的而设计?又如何面对当前社会?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这本书配合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一同出版,重点关注了一小群世界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作品,例如:藤本壮介、平田明久和石神俊雅。他们的作品都是受到了建筑师伊东丰雄和建筑公司SANAA很大的影响。
本书源自梁思成先生绘制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这本书的首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并获当年“全美优秀出版物”荣誉。
一九三一年,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开始对中国古建筑展开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得以在此基础上大致廓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一九四四年抗战胜利前夕,在四川南溪李庄,梁思成完成了他平生第一部《中国建筑史》的书稿;两年后,又完成了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书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图解中国古代建筑史著作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丰富而翔实的插图。
在林洙先生帮助下,读库将其中五十九幅宝贵的手绘建筑图纸重新修复,展现在读者面前,相信喜爱中国古建筑的人都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也希望可以给当下的建筑业人士和建筑系学子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借鉴。
《不只中国木建筑》是一本关于中国建筑的入门书,然而这本书不只是讲中国的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作者赵广超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
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这是建筑大师、台湾建筑界领军人物姚仁喜的建筑美学随笔集。回顾其30多年的创作行旅,透过“堂奥”“建筑是舞台”“静谧的心”三个中心主题,姚仁喜深入探索建筑与人类情感、戏剧故事、地域自然、历史人文、东方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建筑的禅意与“无为”的内涵。
本书精选乌镇大剧院、苏州诚品、“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等14件富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结合其创作过程中的绘制手稿、设计效果图、细节模型及精美建筑实景图、设计说明等,超越建筑的表象,多维度呈现姚仁喜建筑实践中的心境、语境和意境,反映建筑人的内境与外象。
静心走进姚建筑师的设计空间,用心感受每件作品,一同思考建筑的本质、建筑与人的关系、何为美的建筑以及建筑的长远价值。
林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作品。内容包括1930年代与梁思成进行古建筑考察所见所感、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的建设问题及北京城规划设计问题。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科学逻辑,但具优美之感。
《园林清话》是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关于中国园林艺术文章的精选集,含《说园》等名篇,由其女陈馨选编。大致分三辑,一是概论中国园林艺术,二是讲述园林细节之美,三是各地园林风采,可以从总体到局部、从抽象到具体认识中国园林之美。
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科学逻辑,但具优美之感。

本书揭露了五十个世界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及其结构的秘密,既包括古老的宫殿和辉煌的大教堂,也有未来的家庭和引人注目的摩天大楼。通过研究原始的计划、笔记和图画,这本书揭示了这些华丽创造背后的专业知识和最初的意图,模拟了与建筑师们一起创作的体验。
书中也要透过砖和灰泥来探索内部的主要空间。独特的等距式,地面计划,场地计划,横截面和高度显示了肉眼不可见的内部结构,使你能够全面地了解这些非凡的结构。

本专注于一个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的、激动人心的建筑项目:一个同时为建筑和健康提供全新方法的新的癌症护理中心,这些中心的目标是适用于英国所有提供癌症治疗的大型医院。

这一全面的卷本记录了自2011年以来迈耶的作品,其中包括了坐落于曼哈顿、贝弗利山庄、汉普顿、拉斯维加斯、夏威夷、墨西哥城、特拉维夫、里约热内卢的30个住宅、商业和公民项目。大量插图和由已故著名平面设计师迈耶设计,书中生动地传达了马西莫•维格纳利独特而著名的视觉纯洁和力量。迈耶的作品发展和意义在建筑历史学家兰姆普敦的权威介绍中被讨论。建筑师自己为他的思想过程和工作方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 fin -

人文 | 艺术 | 设计 | 生活
Let's Make A Rendez-vous

ID:skprendezvou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SKP RENDEZ-VOUS
北京店
朝阳区建国路87号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西安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A座10F
029-8369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