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四)
可得性偏见:系统1在评价某个事件的概率时是依据能在脑海中想出印证这个事件的例子的数目和轻松程度(可得性,通畅度)。在列举例子的过程中,人们对通畅度的下降率事先是有一个预估的,但是那些估计是不准确的。如果想起新事物的困难增速远超出他们的预期,那么他们对这个事件的把握程度就会大大下降。系统2的参与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回忆起的若干事例的内容。
例子:最近民航坠机事件会引发人们觉得飞机不安全。自己经历的事情加深了印象形成一定偏见。
可得性偏见容易将一些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为公共危机。普通人: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琐碎的细节左右,并且对较小的可能性和极微小的可能性之间差别的感知力不够敏锐。拿最近的问题疫苗事件来说,没有孩子的民众可能就没有有孩子的民众更义愤填膺。
依据典型性(描述与典型特征的相似性)做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此时,人们往往忽略了统计学事实。举了一个猜一个人专业的例子,当描述了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倾向于拿其与专业的人员形象做类比,而忽略了基础比率(不同专业的招生规模)。
应该有意识地拿统计学事实来约束直觉。
* 以相对合理的基础比率对结果的可能性做出判断
* 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