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抛弃的恐惧让亲密关系变得困难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防御机制,而防御机制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止自己遭遇到不好的感受,并且被这种不好的感受所影响。
作为害怕被抛弃的人的防御机制,能做的就是尽量去回避被抛弃的可能性,于是很多人在非本意的情况下会说出或作出伤人的言行。
举个例子,在《心灵捕手》中will的女友想和他在一起,而will却无比恐惧,穿上衣服就要走。女友说,如果你说不爱我,那我才信。will吼着,“I don't love you!”却害怕地连鞋袜都没穿就跑了出来。
在这一刻,想要和所爱的人呆在一起的渴望,已然被即将抛弃的深深恐惧所淹没。所以哪怕说出这么伤人的话,他都不能够去面对自己真实的渴望。
再举个例子,有个女生非常非常重视自己的男友,但是却每每会说自己不过是利用利用他,并没有真的考虑要和他结婚。
但是每当两人发生争执,都是女生妥协和忍让,在她的内心只有她不断忍让才能继续维护两个人的关系。倘若真如她所说,并不爱的十分真切,那又为何要如何忍让呢?
答案是,她在意识层面否认了男友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潜意识里却坚决不愿意和男友分开。
如此发展下去,两人一直都无法真正找到恰当的相处方式,而女生又精疲力尽,很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就此放弃了这段感情。
总是有很多人在诉说自己缺乏安全感,自己不能够全然去信任依赖对方,不能真正和爱人亲密无间。
这种害怕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首先我们要成为一个物品才能被抛弃,如果我们就是我们,没有人能够抛弃我们。
所以那些内心担忧着被人抛弃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我价值感并不高。觉得自己不值得……不够好……不配……
其次,过度的付出演变成过度的要求。不停地付出和忍让会让伴侣双方的地方越发不平等,从而无法和谐相处。
焦虑型依恋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
焦虑型依恋的人,可能小时候自己有了需求,但父母的回应不敏感、不及时、不持续或者时好时差,所以,我们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被抛弃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称为“原生情绪”。
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原生情绪的困扰,我们可能产生出所谓的“次生情绪”来自我保护。有的人会愤怒地抗议和抗拒他人,有的人则会产生焦虑情绪,向父母发出既依赖又抗拒的信号,以此确保对方的持续关注,还有的人会展现冷漠无情的一面,用“我不需要你”的姿态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一个人主要展现的是愤怒和焦虑时,可被归类为依恋风格中的焦虑-矛盾(anxious-resistant)型;当一个人展现的主要是疏离和冷漠时,可被归类为焦虑-逃避(anxious-avoidant)型。
虽然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两种类型的人,所展现的都是最内在的情绪,都是对被抛弃的恐惧和担忧,只是反应不同。尤其是焦虑-逃避型的人,很容易让人以为她真的冷漠,殊不知她的疏离行为实际上是对内在痛苦的掩饰。
焦虑-矛盾型的人,会要求爱人电话短信秒回,每天报备行踪,禁止和其他异性来往,如果做了某些事情就有可能是不爱我了的表现……
一旦爱人违反了这些期望,焦虑-矛盾型的人就会展现出巨大的愤怒和焦虑情绪,依赖这样的反应来获取对方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从而安抚自己的不安。
有来访者反映自己经常对爱人有不恰当的情绪反应,明明知道对方是爱自己的,但还是会有些过度敏感。比如,每次对方发微信消息过来,自己都会很认真、很及时地给予回复。
若有时自己发消息过去了,对方没有回复或过很久才回复(虽然不是经常发生),但只要有出现这种情况,自己就会不由地生气,觉得自己对对方那么认真,对方怎么可以这样子对自己;觉得对方根本就不在乎自己。
只有得到对方的解释和保证后,情绪才会平静下来。
焦虑-逃避型的人,在面对类似场景时,则更多展现出疏离的倾向,采取回避、忽视、冷战等等方式,来掩饰自己对关系破裂的恐惧。
比如,好不容易等到对方的回复了,会故意不搭理对方,想让对方也感受一下自己心中的那种痛苦和焦虑。甚至有些人会把对方拉黑,不接电话。
虽然事后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知道对方真的是很忙很忙,不是想故意冷落自己。但当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给予回应时,还是很容易产生焦虑感,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人的次生情绪原本是表达内心原生情绪被照顾的诉求,但是站在伴侣的角度,却会被外露的次生情绪所干扰,从而产生误解。
他们的伴侣往往会在相处中感到很困惑,会感觉到自己的伴侣好像非常敏感,一件小事情就会被触发,反应强烈得和事情本身不成比例;或者发现对方好像很冷漠,经常会不理会自己,遇到矛盾、问题时会把自己像刺猬一样包裹起来。
由于不清楚焦虑型依恋的人这些行为的真正动机,伴侣也无法用真正能够安抚到他们的方式来回应,而是回应表现出来的次生情绪。
当两个人都是焦虑型依恋风格时,情况可能更糟糕:当一方感到恐惧并展现愤怒/焦虑或者疏离时,也会触发另一方的恐惧并且展现类似的次生情绪。
尤其是如果一方是矛盾型,而另一方是逃避型时,就会产生夫妻关系中十分常见的逼近-回避的场景:一方不断抗议、逼近、索取更多的爱,另一方则不断逃避、疏离、拒绝进一步沟通。
无论怎样,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部分来自作者胡炜)
⊙版权声明:文章及图片内容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