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密码》暑期阅读感悟
初三的写作课仍然令人发愁,今天看到书本上说初三作文课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心理就琢磨着如何做到呢?孩子们的记叙文仍然写的很概括化,不具体、不生动化,如何描写具体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暑期买了大夏书系,发现这本书的前部分章节针对如何描写具体华开展了较多探索,把感悟罗列如下:
在《周子房的慢镜头教学法》,主要提炼的观点是叙事时间大于真实时间,最重要的采取事例来进行教学,比如放飞纸飞机,先定格,再联想,心理变化等。上学期我也在“慢镜头”教学中提了一段时间,但是未细化如何操作。就像某位作家说的我们要教会学生的有知识和针对知识的系列操作。从周子房老师教学中,我关注到分解——定格动作、场面气氛、动作变化、心理变化和联想。
在郑桂华老师的教学案例中,我学到了描写图景的几个定向操作——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从中体悟到作文教学,要踏实从身边图景着手,从可操作性着手。除了确定描写对象以外,还要描写周围环境和氛围衬托人物的心里变化。从作文案例研究分析中,我理解了要从大量学生的作文中去总结问题的症结。比如时间叙事中,慢镜头写法就非常重要;但是在空间叙事中,就需要参照物,围绕参照物按照一定顺序描绘周围事物,从而可以把例题的空间事物转化为便于进行线性描写的事物。
当然以上两个课都是案例教学,或者是微课教学,然而在平日随笔联系中建立系统评价体系,往往对孩子们的描写水平提高有较大的助力。比如项恩炜发现学生写作问题:学生有“觉察”还不等于学生“善表达”,因此建立多感官描写标准,以及设立90则描写练习,就可以和前面的案例教学形成“点”、“面”结合的全局态势。


在陈菊飞老师的“唤醒感官教学”中,我感受到多感官和上一位老师所提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她通过品味榴莲糖写出了如何进行具体描写的一种途径——细分感觉、类比联想、融入体验。
而在后面两章宋士英等老师教学中,则探索了如何写好故事——冲突(愿望+障碍),行动与结果。可以根据《西游记》为案例。但是要避免穿越、玄幻等东西,真情实感有时候并不等同于真人真事,有的时候愿望表达的不够充分,也往往显得并不真实;细节补充、背景交代不明,都会影响真情实感的结果,但并不等同于一定要大写特写背景和铺垫,有时候一句话就够了。
总体来说,通过两年来的教学经验,写作的教学认识也在挫败中渐渐站起来,对于初中生写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最基础的还是建议细读《从此爱上作文课》黄厚江老师的书本,对于作文教学有个系统的理念了解,再从案例作文课下手,当然最重要的还在平时对于学生作文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但是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爱上写作,不求专业化,只求兴趣化,能够恰当表达,却是仍然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