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篮子的诱惑 | Le Corbusier

<LC2 Petit Modele Armchair> 1928
一代伟人Le Corbusier说上面这个沙发本质上就是靠垫篮子。如果将每个沙发的支撑框架外露,像LC2一样,就会明白人坐在沙发上其实就是坐在一个篮子里。这是现代主义一种解构的精神,将熟知的事物分解成必要的组成部分。对沙发而言,只有两个部分,软支撑(靠垫)和硬支撑(钢管),上面这张图已经看得很清楚了。要把结构外露还因为要作者要宣示这是个工业的时代(指上世纪初的欧洲),工业要彻底改变人们的美学和思维方式。这张椅子的原型是非常普遍的俱乐部沙发,改装成这样是为了革命。

亮闪闪的几何线条着实漂亮。另外将钢管外露也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把垫子塞到钢管篮子里比将钢管缝入垫子简单得多,符合现代主义一贯的追求。这个沙发由意大利Cassina家具厂独家生产,属于Cassina大师系列。
Le Corbusier (1887–1965)是化名,原名是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瑞士人,后来到巴黎成为法国公民,名言是“房子就是用来居住的机器”。这个化名据说来自于他一位祖先的名字,Lecorbesier;但凡要弄个化名的人,都在要这世界上肆无忌惮地搞一番。他是那个激进的现代主义风潮下激进的弄潮者;他的作品更多是一种宣言,一种理想的体现。他的绘画(如下)被称为纯粹主义,将物体表达成纯粹的几何形态。他的建筑,比如L'Esprit Nouveau Pavilion,有人交口称赞,有人说其实跟牢房差不多。需要指出的是他的家具作品大多是Le Corbusier跟Pierre Jeanneret(他的堂兄弟)、Charlotte Perriand(Le Corbusier工作室成员)三人组合共同设计的。不得不八卦下,Pierre Jeaneret很长一段时间待在印度的昌迪加尔市,对其市政规划和建筑贡献良多,所以你在昌迪加尔旅行时发现很多赏心悦目的现代主义建筑一点都不要惊讶。他在印度的住所被翻新成为博物馆,死后的骨灰也根据他的遗愿洒在了昌迪加尔的Sukhna湖。

<Nature morte> 静物

<LC3 Grand Modele Armchair>
这个系列除了上面这个较为扁平的版本LC3外,还有二人位版本,三人位版本,还有配套脚墩,各取所需。再来看下另一把著名的椅子。

<Outdoor LC1 Sling Chair> 原来Le Corbusier设计的是室内版本,Cassina根据市场需要改成了防水防紫外线的室外版本。
Le Corbusier最看不惯传统家具中有很多多余的东西再里面,去芜存菁是现代主义的使命。于是有了这把椅子,赤裸裸地,只留下了能用得上的东西。不得不说跟钢管大师Marcel Breuer那把皮条椅很像,这里也差不多用皮条作成;但是Le Corbusier的这把更加简练。这把椅子最突出的特点是靠背和坐垫不是相连的,这样随着坐者的姿势变化靠背可以随时调整。这是一个突破。本来把靠背和坐垫定死也会直接限制坐者的姿态;不过一个可以不断活动的靠背可能会给一些人带来不安全感。我觉得“如何应用钢管和皮条设计一把椅子”是很好的设计课程的作业,希望下一个Le Corbusier会诞生在中国吧。

<LC4 Chaise Longue> by Le Corbusier, Charlotte Perriand and Pierre Jeanneret
就如前面讲的<LC1 Sling Chair>中靠背和坐垫并不相连一样,躺椅中的座位和底座也不一定要想固定在一起,目的都在于能顺滑地调整角度。这把椅子可以调整成无数的角度,无论坐者正坐也好完全躺下也好,都能根据重心的分布达到静止的平衡。这是现代主义的实验,也是科学的实验;唯一担心的是坐者的心理,少了固定死的东西,会不会缺乏安全感?虽然是1928年设计的作品,快一百年后看来这步子确实迈得点大。这把躺椅也革新了一个理念,为什么一个家具就天生是相互连接的整体,为什么不是几个部分相互独立的组合?

椅子上的姐姐是Charlotte Perriand,Le Corbusier的主要合作者之一。钢管的弧度加上女性优美的曲线。。我觉得设计界就应该出来一个人,跟Calvin Klein之于牛仔裤似的,将设计家具性感化,没准能引发商界另一起革命。

<LC7 Swivel Chair>
我们现在来看轮胎系列。我真想把这把椅子命名为E.T.椅,这呆头晃脑而又充满逻辑的形体想不赋予它生命都不行。据说这是个实验作品(负责任地说Le Corbusier的作品都是,但是日常使用一点问题也没有),灵感来源于如何用轮胎包裹钢管作成椅子。线和面的呼应做得相当完美,座椅上三根支架与下面四根椅腿平行对应,椅背上的“轮胎”弧线与坐垫圆面平行对应。靠背和坐垫是要堆砌柔软材料的,毕竟人是血肉之身;靠背可省略为一根半圆管,同时解决依靠和扶手问题;坐垫不能太省,毕竟臀部受力是连续成块的;但是靠背和坐垫之间可以挖去一块,没啥问题。

<LC8 Swivel Stool>
以上是圆墩版本,完美的穿鞋凳,谁用谁知道。另一只完美穿鞋凳是Eero Saarinen设计的,没那么激进。

<LC6 Table> 1928
有仙气的来了。Le Corbusier想把玻璃剔透空灵的特质完全凸显出来。下面的支撑钢架与桌面形成明显粗细对比。这些钢架用的是航空钢材,无接缝无死角,助力桌子腾飞。再看玻璃支撑点,四个支撑点,造成悬浮感,需要经过精密计算才能满足受力要求。世界上玻璃桌很多,大多四边支撑,中心支撑,少有尝试大面积四点支撑的,因为难。这些支撑点可以进行上下五厘米左右的调节,调到最佳用餐高度(当然这么剔透现代的桌子会议室也是用得到的)。然而仅靠四点支撑无法使玻璃面稳定,所以需要用横梁加强底座的稳固。
Le Corbusier在1929年的时候参加巴黎Salon d'Automne(秋季沙龙,艺术展,至今还每年进行;访问需翻墙)带着这张桌子占尽风头,大家纷纷表示惊呆了。玻璃是当时比较新兴的材料,许多人都喜欢它玲珑的一面,但能将这个特性发挥地尽兴的Le Corbusier,难有人出其右。

<LC10-P Square Low Table>
这个是形制较普遍的玻璃桌,影响了后世一大批设计者/厂商,因此被MoMA收为永久藏品。注意底座的支撑,都是钢管,桌腿闪亮亮是镀了铬,横梁暗淡也是故意制造的效果。桌腿是为了凸显作品,而横梁的亚光是为了增加整体感觉上的安稳。
于是我们现在要来转个弯看一个对比作品,温润的一张桌子,是朋友圈都喜欢的北欧风格,作者是长命百岁精力旺盛的丹麦设计师Jens Risom。

<Risom Desk>
同样的简洁,用北美胡桃实木传递人性的温暖。写写字,偶尔放点不多的东西,简单的北欧生活方式。对于北欧现代主义风格,要着重看细节。后推的横梁为腿腾出空间。将横梁下落一些而不是像很多桌子一样压牢桌面,是为了形成更好的几何线条排比。Crypton耐磨防污防水织物包裹住需要经受日常考验的桌面。设计这么简单并贴心的作品看上去像是Risom自己家用的。还真是。2012年的时候96岁的Risom把家里的桌子拿出来和DWR家具零售公司重新进行翻新设计,就有了以上这段。
如何买。
DesignWithinReach网站。发到中国需要转运,找家转运公司。dwr.com
Skandium英国的网站,可直发中国。skandium.com
Atomic,起源于英国诺丁汉的家具零售商,可直发中国,atomicinteriors.co.uk
Aram,英国的店,可直发中国。aram.co.uk
#如果喜欢请帮忙转发谢谢#
相关文章:
Copyright Issue:
The copy right of the pictures of this article belongs to dwr.com. Please notify me if there is any infrin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