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刻,我被大数据盯上了
2009年底,我初入豆瓣,那时豆瓣只有电脑版,后来这盈手可握的手机APP,当时那批情愿过苦日子的文艺青年恐怕想都不敢想。
那时的豆瓣真心清纯宛若一朵待放的小茉莉,只等阳光眷顾,便把最美的都展露给你。我混迹其中,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废柴。大家彼此关照,再把认为是对方感兴趣的东西无条件分享。在网络这个大到无限的空间,我们自觉依然置身于一个可以无问西东的小圈子,那是一种私密的安全感,因为同好而在一起的笃定与踏实。
后来这些年,散落天涯的废柴们渐渐走到中老年焦虑的十字路口。账号下的更新日渐稀疏,偶尔出现,诈尸般甩几句牢骚愤懑,又钻回地下讨生活去了。
而豆瓣,这栋当年文艺青年聚集的廉租房也改换门庭,变得与时俱进起来。强大的后台有各种算法分析你的每一次点击、浏览、收藏、更新。再用大数据盘起的蛛网,把你黏在上面,让爱八卦的人,永远被明星占领,爱阴谋论的人,永远不缺一宗可以想入非非的狗血故事,让一言不合就要去看世界的小资们的天空,永远被“60万精装北欧风小公寓”的帖子置顶。这还不包括那些看标题以为是到了世界尽头,走到一半,才惊觉误入淘宝卖场的软文。
前一阵子有个朋友,天天打CALL健身,带寡淡的沙拉做午餐,喝矿泉水都要翻到产品标牌,找蛋白质和卡路里含量。我不忍见她如此艰难,便把豆瓣那两天置顶的诸如“2个月从140瘦到102”“半年减去30斤的一点点心得”“瘦到身体每个部位都尖叫”以及“七天低脂餐助你变女神”这类文章分享给她。
谁想到,我无心转帖却引火上身——自此,只要以个人账号登陆,排在前面的永远是教我怎么吃和怎么瘦的帖子,好像我每日生活主业,便是如何在吃货与健身狂两个角色间流连痴缠。从这时起,登陆豆瓣,就有点像是扫雷游戏了,小心谨慎绕过这些大数据自以为是的“贴心”强卖,寄希望于一段时间的白眼赶走这些让人反胃的馈赠。
可惜效果甚微。至少现在为止,我的主页推送仍旧聚焦这些内容。在与这个不可见的系统对抗时,我手贱使出的蠢招,导致被它看透盯死。不是我选择它,而是它定义我。
其实尼尔·波兹曼早就在《娱乐至死》中预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是大势所趋,不必悲伤,或该偷偷庆幸,至少这算是动动手指的自杀,不是被人血刃当场的他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