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比海南重要——《南海长城》观后
近观电影《南海长城》,八一厂1976年出品,李俊、郝光导演,王心刚、刘晓庆主演,刘晓庆的电影处女作,倍感振奋。
该片的爱国主义情怀扑面而来,革命英雄主义浩浩汤汤,家国意识浓郁深沉,尤其是保卫海疆边防的敏锐性与警惕性是同类题材电影如《海鹰》、同时代电影如《闪闪的红星》所不具备的。这部电影的表演特别精彩,王心刚饰演的民兵连长“区秀才”多为近景和特写,但不像诸多注水电视剧那种满屏人头令人压抑,因为演员情绪饱满,表情丰富,眼睛传神。刘晓庆正直青春,活力四射,饰演的民兵女队长“甜女”血肉丰满,栩栩如生。该片故事简单而集中,叙事清晰,看罢令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
特别令笔者有感触的是,《南海长城》的的确确、实实在在是在海南尤其南海实景拍摄的,片中出现的海滩、椰林、岛礁、村镇、渔船等都是实景,绝非在摄影棚/演播馆内搭建的。该片台词出现了很多鱼类的名字(如鲳鱼、鲨鱼)等,还有很多捕鱼的经验(如捕鲨鱼不能撒网必须用鱼叉等),还有很多岛屿的名称(如三杯酒、金星岛等),以及出海航海的经验之谈(如“船破了有底,底破了有帮,帮破了还有钉子”等),海味十足。两位编剧梁信、董晓华,对海南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搜集了来自当地的鲜活素材,做到到了了如指掌,十分熟悉。因此,《南海长城》是一部充满海南地域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电影,也是一部形象反应南海风貌和风情的电影,很接地气。
多少年来,全国人民对海南的印象,基本上是统一的,一致的。海南嘛,最大的特色就是海。可是,身为海南本地人,自幼长于斯,却往往会忽视甚或忘记海南的最大特色。有多位海南资深作家(如林渔安)策划并参与编剧的电影《青槟榔之味》就几乎看不出海南的上述特色,把这个故事放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都能讲得通,都能拍摄。《青》片格局小,视野窄,在婚姻家庭、打工创业上转圈圈,不够大气,不上档次。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很多表现深圳市创立初期内地人下海奔赴深圳创业的电影、电视剧,《青》片拍摄于2006年,思想依然停留于1980年代初,真可谓食古不化,刻舟求剑。该片的故事俗套,平白,毫无新意,尤其男主人公“王清林”教孩子们学习黎族母语——黎语而最终被英语打败一节,令人啼笑皆非。《青》片号称“黎族题材”,但看不出黎族的历史、信仰、习俗、风土、人情,并未像影视人类学那样深入调查并解剖一个民族,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由此可以推测,《青》片的剧本不扎实,没有黎族的生活基础,没有体现海南的特点与特色。另外,该片的演员较差,不会演戏,都是表演的门外汉,据说主要演员都是海南黎族群众,这个做法很大胆,但效果并不好。资料显示,《青》片是海南省影视家协会投资参拍的电影,不管是主投还是参投,海南本地影视工作者应该是该片的决策者和领导人,《青》片应该是一部地地道道海南人打造的电影。既然如此,为什么要邀请不是海南人的韩万峰执导,就凭他曾参与过《那山,那人,那狗》吗?
对比上述二片,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境界决定眼光,胸怀决定格局,文化决定深度。强调第一部黎族题材电影,不如强调海南重要;强调海南不如强调南海。放眼全国,放眼东南亚,海南的旅游/休闲/养老价值远不如南海的军事、国防、国际价值重要。
介于《南海长城》与《青槟榔之味》之间且密切关乎海南的电影,就是谢晋的《红色娘子军》。该片公映于1960年,还是这位梁信编剧,还是这位王心刚出任男主演(饰党代表“洪常青”),像刘晓庆一样初出茅庐的祝希娟出演女主角“吴琼花”,同样富有活力,富有激情。陈强、向梅、牛犇等几位演员的演技也很出色。该片也适当表现了海南的风光与风土,没有令全国观众失望。《红色娘子军》最大的魅力是女权主义思想,即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女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该电影能享誉全国、深入人心甚至扬名国际影坛最根本的原因。女性题材电影并不必然彰显女权主义思想,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号称中国电影史上默片时代最佳影片之一,但看罢令人压抑愤懑,失望无助,那个可怜的“妓女母亲”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留给观众。事实上,女性题材电影,大多并不认可女权主义,正因如此,美国好莱坞迪斯尼才会看好中国古代的花木兰,才敢斥巨资拍摄这个故事;正因如此,《红色娘子军》才有了新意,有了突破,如同吉光片羽,宛如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青槟榔之味》里的黎族土著女人“黎立秋”,即使是当代人,也缺乏《红色娘子军》里“吴琼花”的精气神,看不出女权主义的影子。拍这种黎族、畲族、仡佬族的影片,不会影响国人乃至世人对这些少数民族早已形成的“刻板成见”,难以改变世俗固见。所以,与其拍成故事片,还不如搞成纪录片,尤其民族志人类学纪录片。
谢晋是有思想的,是有想法的的,也很懂电影语言,注重体验生活。这些,都是一部电影乃至任何文艺作品成功之必须与必要。但是,不论是上影厂还是其分离出去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都匮乏八一厂的全国意识、国防意识、革命意识和党性意识。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