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赏罚第十五 译文
赏罚第十五
治民御下,莫正于法;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治理民众驾驭统率,无非是使法度公正;修订法律施行教育,没有比赏赐处罚更为重大。赏赐处罚治国有效的工具,而制驭人们的根本。
故天以晷数成岁,国以法教为才。晷运于天,则时成于地;法动于上,刚治成于下。晷之运也,先春后秋,法之动也,先赏后罚。是以温风发春,所以动萌华也;寒露降秋,所以殒茂叶也;明赏自德,所以劝善人也;显罚有过,所以禁下奸也。
所以上天用绕动日影排成年岁,国家用法制文教造就人才。日影受上天光照,就在地上形成时辰;君主在上位整修法律,妥善治理在民众展现。年日的运算,首先春季然后秋季;法律的整修,
首先赏赐然后处罚。因此春天暖风发动,所以花朵种子滋长;秋天降下冻寒露气,所以坠落良茂枝叶;明示赏赐得意满足,所以劝勉良善人众;公开处罚悔疚过错,所以禁制奸暴群党。
善赏者,因民所喜以劝善,善罚者,因民所恶以禁奸。故赏少而善劝,刑薄而奸息。赏一人而天下喜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狭而治广,用寡而功众也。
擅长赏赐,根据民众的喜爱来劝勉善举,擅长处罚,根据民众的厌恶来禁制犯罪。所以赏赐不多而劝勉善举,刑罚微薄而犯罪停息。赏赐一人而天下人欢喜,处罚一人而天下人戒畏,实行能够教育狭小而治理广大;任用稀寡而功效诸众。
昔王良之善御也,识马之饥饱规矩徐疾之节,故鞭策不载而千里可期;然不可以无鞭策者,以马之有佚也。圣人之为治也,以爵赏劝善,以仁化爱民,故刑罚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废刑罚者,以民之有纵也。是以赏虽劝善,不可无罚,罚虽禁恶,不可无赏;赏平罚当,则理道立矣。
从前王良擅长驾驶车马,认识马匹饥饱快慢的准则而调节,所以挥打马鞭不载货物而行走千里清楚行程;然而不能够毫不鞭策,因为马匹有放荡的习性。圣人实行治理,用爵禄赏赐劝勉善举,用仁慈教化爱戴民众,所以没有动用刑罚,可以导致天下太平;然而不能够废弃刑罚,因为民众有放纵的性情。因此赏赐虽然劝勉善举,不能够毫无处罚,处罚虽然禁制犯罪,不能够毫无赏赐;赏赐公平处罚适当,就道理树立了。
故君者赏罚之所归,诱人以趣善也。其利重矣,其威大矣。空悬小利,足以劝善;虚设轻威,可以惩奸。矧复张厚赏以施下,操大威以临民哉!
因此君主赏赐处罚的依归,诱导人们往良善志趣。里头利益重要了,其中威严广大了。天上悬吊薄小利益,足够劝勉善举;虚演树立轻微威势,可以惩罚犯罪。更何况回復扩大优厚赐赏来施恩人们,操持重大权威至到民众啊!
故一赏不可不信也,一罚不可不明也。赏而不要,虽赏不劝;罚而不明,虽刑不禁。不劝不尽,则善恶失理,是以明主一赏善罚恶,非为己也,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加赏焉,逆干己,而有劳于国者,不施罚焉。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苟能赏信而罚明,则万人从之,若舟之循川,车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济,何行而弗臻矣。
所以每次赏赐不能引起失信,每次处罚不能导致隐匿。赏赐而拒绝,虽然实行赏赐而不能导引起劝勉;处罚而隐匿,虽然实行处罚而不能导致禁制。不能劝勉不能停息,就善良奸恶违背常理,因此贤明的君主每次赏赐良善处罚奸恶,并非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国家。切合自己,而对国家没有功绩,不加予赏赐啊,违背自己,而对国家有功劳,不施行处罚啊。有犯罪的人必定施行处罚,有功劳的人必定加予赏赐,如果能赏赐值得信任而处罚公开施行,就众人便会跟从,就像船舶跟循河川,车马遵从路轨,又为什么还会不成功,哪里行走不能到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