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林科丨我想让文件夹成为演员
VCD影促会四季影展
影像艺术家系列专访之林科
按:在当代中国新媒体艺术家当中,林科是备受瞩目的一个。原本想去美院学习画画的他,却读了新媒体艺术专业,除了画画什么都可以做。不过好在,通过这个专业的学习,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方法。他认为数字媒体的创作和画画在本质上一样的,电脑数据就像工作室里散布的材料,他致力于让“文件夹”成为演员。
本季影展中,我们将展映林科的影像作品《我现在的主人02》。在这部作品中,林科将一张网络图片“拟人化”,用电脑的语音功能让它讲述了自己的来处、诞生/重生、存在。林科的作品与其人都充满了一种冷幽默,他会去假设图片会希望和它的原始本尊见面,然后通过照片自己的发声,来实现它的美好愿望。在观看他的作品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这份采访了解他。

林科
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从2010年开始, 林科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在他的作品中,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
VCD=影促会
LK=林科
Part 1
VCD:为什么选择了影像?你是如何开始动态图像创作的?
LK:在大学的时候上艺术网络课,用电脑,做三维动画,用maya软件,身边都是影像作品,然后就用录屏的方式做一些计算机动画。觉得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自己的表达。

VCD:在你的影像/电影创作过程中,有哪些对你而言重要的“非视频”因素?
LK:视频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记录语言。因为它被记录,所以它成了视频。就像脑子里出现一句话,要拿个本子和笔把它写下来。
VCD:你是否会用你的影像作为某种颠覆性的力量?如果是,你想颠覆什么?如果不是,你认为影像的局限在哪里?
LK:没有想要颠覆什么,只是想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VCD:你的影像有性别吗?
LK:你是说配音的音色高低吗?
VCD:你在你影像作品中,作为作者的在场或不在场,对这些作品有怎样的影响?
LK:好像一直以不同的视角人称在场吧。
VCD:对你而言的“本土”范围有多大?你怎么看全球语境下,你自己的本土性?
LK:以前有一个朋友建议我做一个完整的土鳖,就是别人发生什么,也不去关心?现在我喜欢在移动中,去寻找不同的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本土性我感觉一言难尽。

VCD:你在动态图像消费的在线流通当中有多活跃?最近有看到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视频吗,能否给我们两个链接?
LK:不是很活跃,从这个角度看我完全不是一个网络艺术家,虽然我也使用网络作为消费和流通的方式。我觉得网络墙的存在也限制了这方面的流通速度。当然我在网络上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是一件非常享受和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前几年发现的一个很欣赏的艺术家:https://vimeo.com/hiko0707。
一直都会追着看的Kim Laughton:https://vimeo.com/kimlaughton。
最近看到的Jon Rafman的女朋友的视频:https://vimeo.com/240033919,在这个视频里观众成了艺术网红的脑残粉,我觉得很有趣。
VCD:你的作品和放映场所、循环播放/单独放映状态的关系是怎样的?这种不同的观看体验会影响你的创作策略吗?
LK: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循环播放是一种视频的格式,我有时候需要用它把一段有限的影像变成无限。

Part 2
“我想让文件夹成为演员”
VCD:你怎么看待数字/虚拟时代的影像材料性?而你以往的美院学习、训练背景又是怎样影响你现在的数字创作的,可以具体地谈谈吗?比如,你使用数据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对手头数据加工时又会看重些什么?
LK:我觉得就是一种和画画很像的媒介。我本来只是因为喜欢画画,然后去美术学院学习。美院学习的时候是学习新媒介艺术的表达,除了画画什么都可以,本来我是想学画画的,后来发现这样的数字创作也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我一般使用数据的方式就是等待这些数据在某个瞬间遭遇。数据A碰到数据B产生数据C。我在它们遭遇的时候做一些主观控制。电脑里的数据就像工作室里散布的材料,只是我翻看起来比较累人。加工的时候,我比较看重材料的可能性超出我的预期。

VCD:曾经在一次采访里面你提到过,这个时代大家都很“宅”。在宅的视觉文化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将非人的存在,比如动物、物件、甚至像矿物质和一些抽象概念进行拟人设定。请问你怎么看待“宅”文化或者说整个网络生态当中“拟人”这种现象?你和你的各种设备、你的文件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LK:那次采访我其实只是随口说了一句玩笑话,结果就被人取义了。我其实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宅文化,宅这个字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文化概念,我并没有一定要认识它。如果你说的现象真的普遍存在的话,那我当时和电脑文件夹的关系确实是这样,我想让文件夹成为演员。后来我就是把电脑里的东西变成演员,有点像木偶戏。当时我做文件夹动画的时候,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做一些计算机实验,然后把电脑作为工作室,房间(宅)作为工作室的边缘。

VCD:在《我现在的主人02》里,这张图像的“自白”带有一种天真、好奇和讨喜。比如ta说道,“同样的两个我是不可能相遇的”;又或者ta想象自己的母体现在也许被删除、被封存在某个硬盘里时的担忧——尽管电脑发出的语调平平听不出情感。这不禁让人想起科幻题材当中的一些经典伦理冲突。你怎么看待你的艺术家身份/作品的数字存在形式,又是怎么看待这一立场下的拷贝和删除的?
LK:这些就是我脑中科幻概念的堆积,我有一天看到这张图片,我想把我看到的写下来,然后当我写着写着,我就把我这些脑中的科幻概念串联起来了,我觉得可能这就是我被“科幻”洗脑后的一种成果。
我想把自己设定成一个计算机牢笼的标本,然后做一些数据保存。我一直很少删除数据,我每次都回看产生的数据,在过往的十来年内,这些数据被迁徙到一些光盘里,移动硬盘里或者网络账户上。当我隔一段时间再去回看数据,我会有一种完全陌生的感觉,很多作品也是这样,它们是在我的电脑工作室里被选择出来的数据。

放映信息
VCD影促会×电影自习室
《西部世界》(加映)
《我现在的主人02》
《独木舟》
映后话题:异托邦
2018.7.29(日)14:00-16:20
郎园Vintage . 虞社(北京市朝阳区郎家园6号院)

西部世界
Westworld 1973 /English /Chinese and English subtitles /88 min
《西部世界》是美国“科幻惊悚小说之父”迈克尔·克莱顿的导演处女作,由其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于1973年上映,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本片描述了未来的一个度假胜地“西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游客可以对机器人为所欲为,实现各类幻想。突然有一天后台失去了对机器人的控制,由此引发了一场灾难。影片的模式影响了大量科幻片,比如《侏罗纪公园》和《终结者》。本片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由HBO于2016年推出,并迅速掀起一股“西部世界”热。
迈克尔·克莱顿
Michael Crichton
迈克尔·克莱顿被称为“科技惊悚小说之父”,是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他的畅销书几乎本本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在全世界拥有亿万忠实读者和影迷。迈克尔·克莱顿同样是一位优秀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于1973年执导第一部长篇作品《西部世界》,并获得巨大成功。1993年,他的作品《侏罗纪公园》被好莱坞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搬上银幕。迈克尔·克莱顿的作品往往涉及医学、生物学、人类学等领域,充分反映了其早期科学背景。
————

我现在的主人02
My Current Master 02 2012-2016 /Mandarin /English Subtitles /10min 41sec
《我现在的主人02》是林科为一张来自网络的图片所制作的“自述”——它一边“穿行”在不同维度的虚拟空间,一边透过电脑的语音功能讲述了自己的来处、诞生/重生、存在。通过一段被赋予的拟人叙事,毫无实体的图像以另一种形式达到了“类人”的姿态。在这一作品中,可看到艺术家一贯的乍看之下颇为枯燥的桌面操作,以及其中暗藏的、来自极度个人化感受和虚拟空间观的微妙冷趣味。
林科
Lin Ke
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从2010年开始, 林科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在他的作品中,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
————

独木舟
Kajak 2000 /no dialogues / 5min 20sec
独木舟是罗曼·西格纳许多影像和雕塑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元素,且从未在水中漂浮,而往往是在悬挂、搁置、损坏等等非正常的被动状态。这源自于他对一位已故老友的纪念。在2000年拍摄的这部影像作品中,艺术家乘坐在被车拖动的独木舟里,在乡间小路上颠簸着前行。奇妙的是,突然入镜的一旁悠闲的牛群竟然追随着他奔走起来。这一时刻的偶发性与“独木舟”系列的轻微悲情、及他作品当中的自然能量完美结合。
罗曼·西格纳
Roman Signer
罗曼·西格纳,瑞士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自1987年参加卡塞尔文献展以时间雕塑的概念为人所熟知。虽然使用影像作为载体,罗曼的生活基本与世隔绝,工作方式也极为朴素。他的作品充满了机智的快速反应和不可抗拒的幽默感,但同时深刻地反应了艺术家对于人的存在,外部世界之荒诞,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2014年,罗曼的作品曾经在中国进行过巡回展出。
本季策展人

路易&桑尼亚
网络文化史广播《路易私房课》、《桑尼亚在下午给路易讲故事》主播,美术史博士,大学教授。长期从事艺术理论与艺术文化的教育和推广,善于将学术融入生活,以聊天的方式开始,将人渐渐带入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通过生动的童话、神话、传说、科幻、悬疑等故事讲述,进入文化史、文化热点的延伸与知识阐释。打通专业壁垒,建立知识之间出人意料的联系。
▼
实用指南
VCD会员预约链接
非会员单场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