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古文观止》53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岳阳楼记 谏院提名记 义田记 岳阳楼记 整本书里最有名的篇目之一,应该可以进得去前十。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只凭印象和一幅《洞庭晚秋图》便做得此文,着实厉害,文正公当得起这个文字。 岳阳正好处在长江与洞庭湖的入口处,登楼下看,一湖之色,尽揽眼底。范公别出机杼,以景及人,两面来写。 同一座大湖,不同的天气,带给人们不同的景色,心情也各自不同。日星隐曜,山岳潜形之威,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之美。一气呵成,读之畅快淋漓。至此景色已经令人神往,最后一段,该是拔高的时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等名句,整本书里,大概也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相提并论了吧。先贤大儒的家国情怀,容我一躬。文正公也当得起这个正字。 谏院提名记 谏院是专门给谏官用的地方,谏官是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的人。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让后人评说。以此来警惕做谏官的人。古人很喜欢用这种道德上的鞭策手段,至于有效与否,就要问历史了。 谏官这类监察系的官员,从汉代起设置了很多年。官卑而权重,往往是皇权用来制衡重臣如宰相的工具。很容易引言得罪,也很容易由此平步青云。算是个高风险高收益的岗位。 义田记 前面范仲淹是作者,本篇里他是主角。 他幼年丧父,族人不接纳孤儿寡母。母亲只得改嫁,才把他养大成人。长大后想改回范姓,族中都不允。功成名就之后,却能不记旧怨。自掏腰包,建立义田,帮助族中,扶危济困。终其一生,不改其志。“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很明显的理想主义,但既有原则,又有细则,儿子也继承了他的志向,可以实施长久。又以前贤晏婴为例,盛赞之余,说范犹有过之。比完了贤者,又去与那些不肖者做比较,不过用高标准道德去要求所有人,未免有子贡赎人之嫌。 今日话题 大家觉得本书最有名的篇目,是哪一篇呢?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萌~ 《岳阳楼记》:记得过去上学读这篇文章时,很多都不懂,但如此朗朗上口,好多句子都记忆深刻,如“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每一句描写的景致形象丰富。 对景物描写刻画的如此深刻,同时又借古之才士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境界。现在读了古文观止已经三分之二,回头想想语文课本选的这几篇古文真是有其道理,那种年龄读真的只需多读多体会其中感觉韵味,没必要理解文章本身含义。 《谏院题名记》:司马光对史学的贡献不亚于司马迁,不过这里只选其一篇文章,还不是《资治通鉴》中的文章,其中必有缘由,以前听说过一句话,《史记》之后的史书文学性就比较差了,还听说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比较重。 受当时政治影响比较大,这些可能是《古文观止》没选用其文的原因吧,这些只是个人猜测。此篇文章就是司马光给当时谏官的写的一个工作准则,对谏官职能定位,阐明了当时谏官的责任和品格,很具现在某些公务人员参考。 《义田记》:此文赞扬了范仲淹对本族人的救济帮助,而自己却清贫自律,后又用晏子做比较,晏子也帮助族人,但其讲究远近亲疏,以此更加凸显范仲淹的高尚品德。最后以此之处当时一些官员,只顾自己享乐,借此抨击了当时政治生态的腐朽。 ———————————————————— 手残木木 岳阳楼记真是朗朗上口的一篇文章,课文也是学过,背也是背过,那些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既视感,即使是文字也极具视觉冲击力,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这8个字则是巴陵一带古今胜景的总结概括,所以范仲淹有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慨,虽然会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觉悟,但自己却依旧不得志。 谏官自汉朝设立,专掌朝政缺失之职,没有谏官自然只能像某朝代一样歌功颂德的骗自己,以此示戒,司马光敢于直谏,自然也是忠贞不二的精神和恪尽职守的直接,以此自警警人也足以让人信服。 钱公辅捧范仲淹的义田记看着真实,凸显了他乐善好施的性格,赞颂其美德懿行,角度新兴还很多,以晏婴做比来说明也足以见得其德行的高洁,写文手法值得学习。 ———————————————————— 海山 岳阳楼记 至今160篇文章,不乏中学必备课文,唯独《岳阳楼记》读起来最是流畅,甚或半读半诵,如此熟悉也如此亲切。 文章开篇写景,洞庭湖气象万千,前人备述,作者另辟蹊径,以文人骚客“览物之情”的“异”展开,从“若夫霪雨霏霏”到“至若春和景明”,让悲喜二态与景色“情景交融”,如此,方可引出作者所求“古仁人之心”。 何为古仁人之心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文章写的好不好,架构、笔法、遣词造句固不可少。但立意、表达出来的价值观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等胸怀境界,即使千年之后的我等小辈,亦拜服! 谏院题名记 前者有《待漏院记》,是谏官写给行政官员看的,这篇《谏院题名记》则是“知谏院”的作者,给自己人看的。 关于进谏的文章,读了着实不少,成功失败放一边,正如文章所说,“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肯直言进谏者,都值得尊敬。 将谏官的名字刻在石头上,让后人点评“忠、诈、直、曲”,厉害!看来为了让谏官们忠于职守,领导们也费尽心思。 义田记 不期忽有此文,对范文正公做一补充,“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作者作文的出发点非常明确,从“义田”这个角度切入,窥一斑而知全貌,让读者对文正公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义田之事,是家族责任感,原本不足为奇。奇就奇在,文正公身死之时,竟然“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虽无财物,却“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可钦可敬! ———————————————————— 你不懂 岳阳楼记 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感叹于范仲淹崇高的思想境界,文章读来舒畅不觉郁滞,气势轩然,吐纳有度。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洞庭湖景犹在眼前,虽写岳阳楼,却只见洞庭湖。 这也许是因为范仲淹并未亲临岳阳楼的缘故,也正是因为没有站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丰富的想象力,把很多留存在印象里最美好的东西安放在这里,成就了这幅千古美景。 谏院题名记 司马光列出了作为谏官的行为准则“常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以此为尺,先正己身,方可正君。 义田记 读过此篇,我对范仲淹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跳过乐善好施的范仲淹,我想说这些受人恩惠的亲戚们,怎能任由范文正公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 老好人也有老好人的痛苦。一个人飞黄腾达,并不代表鸡犬都会升天,好不好善,其根源在于个人的思想境界高低,终归钱财是自己的,怎么用都是自己说了算,毕竟似范文正公这般的人少之又少。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