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武侠(下)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领头羊,《龙虎斗京华》是其开山之作,其书《云海玉弓缘》还是我从旧书摊上淘来的,算是看过的第一本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和《七剑下天山》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我小时便已看过,赵文卓在《七剑下天山》中饰演的楚昭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其影响,我又继续看了他主演的武侠电视剧《风云》。

也许是梁羽生的作品发表在报纸上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的缘故,金庸受其启发,也开始了武侠小说的报纸连载。
有人这么评价二人的写作特点:金庸的书是一台大戏,生旦净丑唱念做打,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到最后一声梆子响起,大幕拉下,谁也不知道如何收场,人生如戏,相见欢、恨无常,局外的看客,不知不觉的痴痴入迷。而梁羽生的笔法中,作者是戏楼正中一袭青衫高坐的说书人,两片梨花响木一敲,咿咿呀呀的开讲,来龙去脉、悲欢离合娓娓而道,偏又斩钉截铁,命运的残酷和人生的悲怆,一丝一缕的清晰可见,宿命似的绝望。
我看的第一本金庸武侠小说是《笑傲江湖》,那时无意中发现同学将书藏在课桌底下,软磨硬泡借了来,晚上熬夜给看完了,吸星大法、葵花宝典、紫霞神功、辟邪剑谱和独孤九剑等各种功法令我叹为观止。

隔了许多年后,我又一次翻起了这本书,才隐然知道这是一本寓意深刻的政治类武侠小说。除了《笑傲江湖》,我对《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也极其喜欢。
最早接触《天龙八部》是在香港电视剧里,自带音响的乔峰一出场便吸引住了我,初看这部电视剧,心中就有一个声音在久久回荡:“这才是真正的武侠电视剧呵!”

说到《天龙八部》,很多人都知道三大主角儿乔峰、段誉和虚竹。但我对那位常常自称“小僧”的鸠摩智大师印象却很深刻,要知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乔峰虽然出场自带音响,一声龙吟打出的降龙十八掌威力十足,但鸠摩智在这方面也不输于他,初到大理天龙寺便带了一个乐队,梵音衬托下派头十足。纵观全剧,除了溜须拍马达到大成的丁哥春秋的一帮徒子徒孙们,能够有声乐助阵的恐怕也只有这二人了。
其次便是他的人龙之姿,书中写到鸠摩智的外貌:布衣芒鞋,脸上神采飞扬,隐隐似有宝光流动,便如是明珠宝玉,自然生辉,段誉向他只瞧得几眼便心生钦仰亲近之意,俨然是一位得道高僧。
最后,鸠摩智无论何时都充满自信,常说世上能跟他打成平手的,世上没有几人,然而自大天龙寺一战后,那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真乃精神可嘉。

说了那么多,其实鸠摩智最大的优点是在书中未曾杀过一人,皆是杀人未遂,真乃大德高僧,难怪有人推断鸠摩智的原型是佛学大师鸠罗摩什。
进入新世纪后,金庸先生对《天龙八部》进行了许多修改,其中的王语嫣竟然又和慕容复凑成了一对,让我有些嗟吁。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也称射雕三部曲,书中郭靖的笨拙,黄蓉的聪慧,杨过的专情,小龙女的单纯和张无忌的对爱情的犹豫,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各具特色。这些人中,我最喜欢的乃是郭靖,金庸先生评价郭靖,说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才是真正的侠义之道。



金庸先生不仅善于写侠,也能写恶,其代表作品就是《连城诀》,本书除了狄云等极少数几个人外,其余的人几乎都有各自的恶之事,当年读到万震山梦中砌墙埋尸一段,观之毛骨悚然,久久不能入睡。相对于这些所谓的大侠而言,血刀老祖乃大奸大恶之辈,但此人坏的光明磊落,不暗地里使阴招,在坏人队伍里倒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一个。

到了金庸的最后一部作品《鹿鼎记》,江湖已经日渐式微,主角韦小宝更是不学无术,自小混迹于市井妓院,其后游走于朝堂与江湖之间,一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韦小宝一路走来,插科打诨,投机取巧之间倒也做了几件为国为民的好事,比如剿灭神龙教,破坏吴三桂的结盟,提拔统一台湾的施琅,下绊子处决了制造文字狱的吴之荣,搅局沙俄等等。
武侠之中“义”字当头,韦小宝终究也沾了个边,出生妓院的他听说书听得多了,对武林人士口中的“义”见识得准,对茅十八,对杨溢之,对天地会的几个人物倒也不屈了这个字。
《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前期塑造的英雄人物,比如乔峰,郭靖等人,无不是大英雄,大豪杰,将侠义之道上升到国家层次。可是到了韦小宝,作为一个出生妓院的小人物,他贪生怕死,武艺低微,却游走于各大势力之间,机缘巧合下做了许多义事,最后抱得美人归,将“侠义”又衍生出了更多的内涵。
金庸先生的书可用十四个字来形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几本书我都看过,甚至早期的也没放过,也曾经给书中的几位出类拔萃的人物排过座次,天龙八部武功最为之高,逍遥派甚至隐隐踏入了修仙的境地,后来随着历史的推近,武功越来越走下坡路,到了韦小宝时代,早已屈居末流。随着武林式微,金庸先生的写作手法和其中的思想却是节节攀升,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武林神话。
我对金庸先生小说的了解是多从港台电视剧开始的,后来才接触的书,在港台电视剧的黄金时代,贴着金庸标签的电视剧可谓功不可没,许多明星也借着这股春风杀入大陆观众的视野,比如饰演黄蓉的翁美玲和朱茵,饰演乔峰的黄日华,饰演韦小宝的陈小春,饰演杨过的古天乐,饰演小龙女的李若彤,其中老版的《鹿鼎记》是我最为喜欢的,陈小春把韦小宝演绎的惟妙惟肖,形神皆备,宛似书中人物活了一般。

中国大陆地区拍摄的金庸小说系列连续剧,我首推张纪中,虽说不是很出彩,但至少还原了书中完整故事,现如今的翻拍实在是让人无言以对,《笑傲江湖》里面的东方不败更是忽男忽女,让我无法与书中人物对号入座。
咱再说说古龙。
古龙写书经常摞担子,写了开头或者写了一半就让别人代笔,这种情况其实金庸先生也有过,金庸先生写《天龙八部》时,遇着急事便让好友黄易代笔,黄易写玄幻武侠入了迷,将逍遥派也加入了很多玄幻色彩,最后还将阿紫的眼睛给写没了。
古龙的打斗描写非常精短,简直是一笔带过,我最喜欢的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和上官金虹的最后对决甚至关上了门,给读者一窥的机会也无,这和金庸先生缜密的细节描写实乃天壤之别,我曾经为了去了解金庸在打斗描写之中的点穴手法,特意研究了半日中医穴位图。
古龙的电视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焦恩俊版本的《小李飞刀》,吴京饰演的阿飞,这也算是童年回忆的电视剧之一。这里附上一段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中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写的是二人久后相见:
也不知过了多久,阿飞才缓缓道:“是你。” 李寻欢道:“是我。” 阿飞道:“你毕竟还是来了。”李寻欢道:“我毕竟还是来了。” 阿飞道:“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 李寻欢道:“我是一定要来的。”

温瑞安和黄易的作品所看不多,但温瑞安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四大名捕》和黄易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寻秦记》很是精彩,古天乐扮演的项少龙是我喜欢的角色之一。
几大家之后,又有中国台湾作家孙晓的《英雄志》,有人说这本武侠小说“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这本书我还没看完,所以不便评价。
写到这里,就以黄霑的歌词做个结尾吧。 沧海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啦.... 啦........
——沧海一声笑(黄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