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版CD百科】侧标学
日版:我管你们美版加版欧版英版还有澳版,就算你们便宜又怎样,没侧标就是没人买。
众其它版本:切~有侧标了不起啊!
日版:Sorry啊,有侧标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正文分割线-------------------------------------------------------
对于广大碟友来说,收碟时首选日版的理由有很多,经常听到的比如相对于其它版本,日版的音质通常来讲会好一点,虽然我也是木耳。而且相对于很多专辑并不提供歌词的臭毛病来说,99%的日版专辑都会提供歌词,更不用说日版的洋乐专辑很多都会有日本盘向的加歌。更重要的是,日版专辑有“侧标”这么一个大Buff加持,让众多碟友欲罢不能,而因侧标所引申出的各种支线任务则更加重了日版CD的可玩性。在种类繁多,版本繁多的各色各样的侧标中,挑选自己喜爱的那一款无疑是非常愉悦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侧标对我们淘碟习惯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以致于到最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侧标控。
天下之大,有人爱收集烟蒂,有人爱收集旋涡状物品,而我们爱收侧标。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问过这么一个问题,侧标到底有何种魔力让广大碟友如此痴迷,如果非要给个合理的理由的话,或许就是人们恋物癖的一种吧,一定要将自己喜爱的物品以最完美,最完整,最初的形态保存下来吧。另外或许就是一种无法解释的魔力吧,我们似乎被侧标下了盅,没有侧标的盘就是越看越别扭,都说残月美过圆月,这句话可不适用于侧标,没有侧标的其它版本的碟根本都不会多看一眼,而缺了侧标的日版简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令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就好比北方人吃火锅没有麻将,四川人吃火锅没有油碟,日本人吃饭没有味增汤---这都是可以让人抓狂的到死的事情。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篇猎奇+科普向的文章。因为之前有过墨墨大神的那两篇关于日版侧标的非常详细的文章珠玉在前,而且我自己的那篇淘碟文中也涉及过相关的内容,所以在这篇文章中,关于侧标的由来以及上面的相关信息我会简略的介绍一下,重点是第二部分各色样式的侧标部分,对于各大常见种类的侧标样式来一次不完全的总结。第三部分我会来聊一聊侧标的正确把玩姿势。通过这些内容让大家对于侧标有一个相对完整以及正确的认识,以增加淘碟的乐趣。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本想把侧标的历史好好查一查了解的更详细一些,奈何无论维基还是谷歌都没有发现非常详细的有关侧标发展史的相关文章。所以关于一些细节事实还真的是无从查证,只能从我自己有限的淘碟经历以及各大碟友的聊天中总结出这篇文,如有错误还请包涵,另外音乐大千世界,不同音乐流派的情况可能会略有不同,此篇仅讨论比较大众化的摇滚和流行乐。废话不多说,接下来正式进入第一部分内容。

1.1 什么是侧标?
一如字面意思:侧面的标记。一提到日本的产品,大家都会有一个统一的印象就是:精细,周到。那么作为世界上音乐产业最发达的几个国家之一,日版CD的自然也继承了这一特点。侧标就是代表之一。侧标的日文叫“Obi”也就是“帯”之前听到某电台节目中主持人在解释为何用这个字时,提到或许和日本和服的“帯”有某种意义上的内在联系。不过有意思的是在1982年CD面世后一年一些洋乐专辑并没有侧标,在日本市场直接贴了个贴纸便开始售卖,比如David Bowie的《Let’s Dance》。但是否那个时期的日本本土艺人的专辑也没有侧标,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就无从得知了。不管怎么样1984年开始日本市场的CD就开始正式穿着这个“帯”在世界CD中鹤立鸡群了。虽然到了新千年之后CD才在技术上升级,衍生出SHM-CD,Blu-Spec CD2等高音质CD,但一直附在它背脊上的小纸片则早在设计,尺寸以及内容上做出了非常多的尝试,并最终才以当下的形式依存了下来。在功能上则由当初单纯的宣传以及艺术发展到如今的各种用处。侧标一般分为三部分正面,脊面以及背面,三个部分由折线链接。这三块区域所搭载的内容不太一样,这一点我会在下一标题中简略叙述。

1.2 侧标上都有什么内容?
别看侧标也就是方寸之地,但其实上面所展示出的相关信息却非常丰富。早期的侧标相比于后来,要简约大方许多,正面的中部主干部分通常会以大字体将艺人以及专辑名称标注出,而在正面上侧则会有Compact Disc的图标以及CD的编号,下部则是厂牌LOGO以及价格,这个价格的区域在80年代后期开始加入税入以及拨税价格。在脊面的主体会印有专辑和艺人名称以及宣传文案,上下区域则会显示厂牌LOGO,价格,CD编号,Compact Disc。背面主体部分则会是歌单或者干脆就没有内容上部则是专辑风格,下部则是版权租赁的一小段法律条文或者一段关于CD拿取时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发行日期。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根据唱片公司的不同,位置等细节会有所不同。比如价格,目前已知的情况是1983-1985之间的单CD价位基本固定在3500日元;1986-1989大部分碟的价位固定在3200日左右。另外这个期间之前还有一批因征收消费税而降低价格的3008日元(原价3200日元)以及3286日元(原价3500日元)的首版碟再发售;1990年之后的价格则逐年下调,一直到现在洋乐单张碟的价格稳定在2200-2800日元之间。而发行日期这个信息则是从1984年开始要求在碟上表示出来,公司不同专辑不同位置不同,有的标注在底封,有的标注在侧标。条形码同理,早期的日版碟上是没有条形码的。也许是并没有硬性规定,所以条形码这个东西也是根因公司不同而有不同的展示。
到了后期,侧标上的内容丰富了起来,像是活动募集券,版权公示,制作发行公司,演出信息,乐队简介,以及乐队和专辑的英文原文,日文罗马字甚至乐队照片等等内容都在这巴掌大的地方上展示了出来。而日本盘独有的一些特点,比如“日本先行发售”“日本盘限定收录XX歌曲”或者“日本盘加歌X首”,“日本独占企划盘”;洋乐的话,歌词原文对译,甚至歌本乐队详细简介以及歌词译者的姓名都能印在侧标上面。还真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种纷杂的信息都被挤压在了这小小的侧标上。



比较有趣的是发行日期这个信息,早期无论洋乐还是日本本土音乐,都是由一个代表年份的字母以及日期进行表示,后来开始洋乐开始备注日本之外的原发行国的发行时间,并用Y(跟日本市场发行时间)和X(原地区发行日期)分别表示。而后来又多了个“再”这个我以前也说过并不是代表再版期限,而是“再发售价格维持制度”。而日本本土音乐专辑则是用L和X表示。而近期我发现早期专辑上有个“賃貸業使用禁止期限”意思就是在这个日期之前,专辑不得进入租赁市场,而在时间过了之后没有版权方的同意也不能随意在租赁市场进行相关租赁活动。我在想会不会后来的这个“再”就是又这个演变过来的呢?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到了后来,侧标的里面也被开发出新的功能,比如广告,招募信息等等。

1.3 侧标的尺寸和位置
通常来讲,侧标脊部大小不会有太大变化,除非是多张CD的专辑。主要变化在于正面和背面的面积大小。早期正背面面积一样大,后来则出现了前后面积大小不一的情况,但是最常见的还是背面大,正面小的情况。不管怎样,在这里我先把这一类面积不同样式相同的侧标成为通常侧。而另一些侧标的尺寸则是由于侧标的样式形状导致的不同这一点我们下文再讨论。
侧标的位置,95%的侧标都是在CD的左侧,在90年代后期则大量出现侧标在CD右侧的情况。CD上部和下部的情况也有但是不多。极少数日版CD没有侧标,这个就非常滑稽了,没有侧标的日版还能叫日版吗?!
通常侧标的正面和背面都会遮住封面的左边一部分,所以对于封面非常热闹或者说整体性很强的艺术封面来说,被遮住一块的话,就显得非常别扭了,所以在侧标上通常也会印上被遮住的那一部分图案,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1.4侧标的设计
包括字体,以及侧标的背景颜色以及背景图案,都是经过一定设计的,基本的原则就是颜色与专辑封面整体风格要相符;或者一个独立再版系列编号的侧标设计也是统一的。当然也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比如Victor公司,80年代一众小泉今日子,岩崎宏美的专辑不管封面如何统一黄色侧标,真的是丑到爆。这一点大公司做的就很有模有样。比如EMI和Sony以及日本的CANYON以及TAURUS。
早期由于洋乐CD主要被EMI以及Sony掌控,而日本本土音乐厂牌除了这两个之外还有Victor以及CANYON等,总体厂牌数量不大所以早期的侧标样式比较统一。90年代后,各种音乐厂牌雨后春笋冒出,所以侧标的设计也就多样了起来。


1.5侧标对于CD的影响
视觉上的影响大概就相当于绝对领域吧,对我个人来说真的不想看到那一坨黑色的托盘脊背,哪怕后来它有了多种颜色,再后来变成透明的。但在我眼里就跟没穿衣服一样。而侧标则带着许多能勾起人类大脑想象力的信息填补了这块空白。
版本判断上讲,由于版本批次不同以及更换发行公司的缘故,侧标的长相会相差很多。所以通过侧标我们可以很直观的去判断专辑的年代版本。当然也有像Radiohead《Pablo Honey》这种一年就二版所以导致侧标差别不明显的情况存在。另外税改再版也会导致判断上的偏差。但通常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侧标的样式,侧标上的价格来判断专辑的版本。如果还无法准确判断,则可以通过在Discogs上搜索CD编号,以及筛选出日本地区的发行版本来进行确认。

价格上讲,在二手市场,有侧标和无侧标的日版,价格会差很多。在日本中古连锁市场(日拍除外人为因素太严重),一张普通的专辑,侧标有无或许可以差个一两百日元,好一点的品种差个大几百日元,而尖货甚至可以差到千日元以上。而最重要的是,喜欢侧标的人根本就不会去考虑没侧标的日版或是其它版本。这一习惯传到国内之后便变的更加夸张。
侧标可以非常直观的帮助买家区分版本。版本也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而每个版本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侧标,而且通常来讲首版的侧标是比较好看的。这也是大家追求首版的原因之一。
不过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不要跟风,不要冲动,买自己喜欢的碟,挑自己喜欢的侧标。适时收手,快乐淘碟。

2. 侧标的样式
我也是在来了日本之后才发现原来侧标还有如此多的花样,如同万华镜一样,五光十色。在日版CD史上都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30多年中,各色各样的侧标见证了厂牌公司对于侧标形式的探索以及乐迷对待侧标的态度和手段,在各方的博弈下,许多类型的侧标早已退出了历史,虽然目前市面上的侧标基本是通常侧一家独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中古碟的渠道去了解那段非常面白的发展史。
2.1 通常侧
这种类型的侧标是最常见的,就是四四方方,有棱有角,分为正脊背三面的侧标非常的本质,各种变体无非就是每个部分的面积大小,比如正大背小,背大正小,正背一样大。在造型上并没有非常别致的表示。

2.1.1 角丸带
这算是通常侧里的一个异类吧,顾名思义,正面和背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而是一个圆角,这种侧标主要是EMI公司的早期作品。至于为何要设计成圆角,我也无从得知,大概就是设计师拍脑门的一个决定吧。相对于比较呆板的直角,圆角看起来确实有点调皮。无明显缺点,事实上角丸带的缺点并不是由于这个样式设计造成的,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2.1.2 多边形带
这种顾名思义就是正面不是规则的长方形,而是奔放的多边形,目前只见过一张。还有就是背面上部设计成缺了一块的形状,Victor早期作品。


2.2 箱带
来日本之前听说过“箱带”这个词,但从来没见过。来了日本亲眼见过摸过之后这是所有侧标样式中我觉得最好看以及高大上的侧标。箱带顾名思义,像是一个小箱子一样将专辑插入,包裹感非常强。套上这个三面密封的小盒子让侧标和专辑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视觉上给人一种厚重感,拿在手中质感更强。这种侧标主要是CBS&Sony的早期作品,直到1990年这种箱带的设计还在沿用,后来虽然本体没有出现过,但是后来一些专辑的塑封盒大概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虽然在逼格上,箱带独占鳌头,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他比普通侧标更难保存,封顶特别容易断裂,脊面的盒式插舌的两个角非常容易磨损倭折;而盒内的部分拿去CD时也容易因为对不准而被折;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太不方便不实用,但是普通侧标有很多人都会觉得麻烦,更何况是这种样式的呢。在简洁度以及方便程度上大打折扣。而由它发展而来的塑封盒,那恶心程度买过的碟友都体验过,不仅拿取困难,而且盒子与CD盒摩擦所发出的声音...想想都觉得头皮发麻。这个盒子多见于大陆版CD,特别是早期美卡的产品。所以箱带就这样在曲高和寡中淡出侧标的历史舞台。由于箱带的碟数量少,而且保存的很好的箱带少,所以这一种侧标的中古价格会略高,特别是一些大牌艺人的早期专辑比如松田圣子,Pink Floyd。




2.3 卷入带
这个侧标类型就有点奇葩了,是CANYON公司的早期作品,Victor公司也采用过。我推测设计这种侧标的人一定是个有自我追求的人(一脸嫌弃)。它的目的或许是为了能让侧标不影响开盒,并且能够以某种形式固定在碟上,也就是说给碟友们提供一种存放侧标的选择。但很显然这种设计牺牲了美感,它是在侧标正面又加了一条虚折线,让侧标透过CD盒盖的缝隙卡在上面,这样一来侧标正面的面积大幅度缩水,而且看起来非常别扭。另外打开盒盖之后,一大坨只为了固定而存在的报废区域就出现在眼前,而且再打开CD盒之后,侧标的姿势也不甚美观。最大的问题是,这种侧标磨损和箱带是一个等级的,而且侧标正面非常容易出现因多次拿取而出现的褶皱,颜色裂纹。总之个人对于这种卷入带不是很感冒。




2.4 粘贴带
Warner公司早期作品。这种将侧标敷了层滑薄膜,并且具有粘贴功能的侧标可以说相当反人类了,我想不明白它被设计出来的意义。这种侧标尺寸偏小,顾名思义是粘在CD上的而且粘力超强;材质是那种无论怎么折都不会出现折痕的塑料。我推测它的初衷也是为了碟友们在拿取时可以无用特意顾忌侧标,因为一它粘在上面,二它不怕折。但是它忽略了自己被折时所展示出的扭曲的表情,然人看了心生烦躁,一烦躁就想把它扯下来,然后你发现还真不是说扯就能扯下来的,当你听完准备将碟放回去时,又发现你还得把这玩意儿贴回去以便下一次重复这个过程。而且这玩意儿粘力超强,当我把Madonna的前两张专辑买回家时,30多年过去了这粘贴带还牢牢的粘在上面,而且最重要的是,这货很少有不掉色的品相存在。如果说我现在还能很容易见到近乎全新的早期EMI侧标的话,那这玩意儿真的就是侧表届的大爷大妈,脊面很少有保存很好不掉色的。个人也不是很喜欢。


2.5 一体带
这类侧标通常与专辑的盒封连为一体,甚至还有与歌词内页连为一体的情况出现。最经典的例子就是The Beatles 《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而且位置还是在右侧。

2.6 其它款式
当然还有一些在通常侧上玩花儿的侧标比如闪光侧以及贴纸侧。


3. 那么我们该怎么保存侧标呢?
对于喜欢侧标的人来说,有很多种保存方式,但有推荐的和不推荐的。而对于不喜欢侧标的人来说,方法最简单,直接扔掉,这样的碟友是存在的。他们的理由无非就是太麻烦,或者欧美乐队搞一堆看不懂的日本文字在上面很违和很别扭。虽然听着非常心痛,但这都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下面我就把这些推荐和不推荐的方式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错误方式:
3.1胶水或者胶带固定
在很古早的时候,人们还处于探索阶段的时候,拿胶水或者胶带固定就成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我买回来的很多中古碟侧标都被粘到了盒子上,或四个点,或一个点。取下来的过程需要特别小心,拿工具刀慢慢的从侧边切,让粘的地方和CD盒分离。至于这胶水是出厂时的初始设置还是买家人为我不得而知。
胶带固定就更不用说了,和什么痛车贴,痛机贴一样,粘上去后,要想再撕下来就是一层皮。



3.2剪刀修理
早期EMI的侧标是比CD盒高出一点点,所以为了与CD盒的大小相配,能和CD内页一起夹在里面,很多人选择拿剪刀把侧标简短一部分。这一点个人也不推荐。

3.3把侧标裹在内页侧面然后夹到盒盖里
有人这么干,个人不推荐,因为长期让侧标处于这种状态,脆弱的链接处很快就会断掉


3.4压到盘托下面
和底封放一起同样不推荐,侧标倒是可以完整保存,但一是麻烦,二是取盘托时容易将盘托损坏,三是日版高大的“逼格”无法展示

3.5 卡在盒子里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会把侧标这么放。但如果歌词本比较厚的情况的话会在侧标上留下卡印。所以这种方式也不推荐。多亏大佬提醒,不然我就真误导了群众了。



3.6 夹在歌词本中/套一个袋子
“夹在歌词本里比较安全,但是显不出逼格”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套一个CD袋, 并且避免阳光直射!还附有防氧化的功能,又能把日版的美感完美展示, 正确姿势,快拿出笔记本!!


4. 我个人最喜欢的侧标样式
Sony的箱带
EMI早期侧标
TAURUS早期侧标


我个人的侧标审美是简洁,乐队和艺人名字字体要大,乐队或者专辑简介这种内容个人感觉不出现在侧标上比较好,所以早期EMI的侧标是我非常喜欢的样式。募集券真乃侧标杀手,因为你需要通过毁坏侧标来取得。再版的侧标好看的不多,价位系列以及专题系列的再版分公司。Polydor和Epic/Sony的1800日元系列算是再版侧标里比较好看的,而且样式同一。90年代Britpop风潮中,以Blur为首的FOOD厂牌的侧标非常好看,经常五颜六色非常符合那股风潮的气质。EMI的David Bowie Sound + Vision系列侧表也不错。Pink Floyd《The Division Bell》发售时一同再版的中期专辑的侧标(俗称白标)面相很不错。90年代4AD/Creation的侧标看着也很舒服。最不喜欢Warner公司的侧标。
学坏的公司XL贝格,仅有的一些没侧标的日版就是他们家的,比如Radiohead《A Moon Shaped Pool》首版无侧标只有个腰封...

5. 大陆引进版和台版也有侧标啊
说到大陆引进版以及台版的侧标,我个人推测应该会是借鉴的日本模式。大陆引进版的侧标并不是一个统一固定的规定,导致侧标的存在感很低,而且我印象中许多侧标在生产时就被用一个圆形的透明贴纸在正面和背面将侧标贴在盒子上容易造成损伤不说,还给乐迷造成极大不便。所以这就让人非常困扰,那种心情就是巴不得赶紧把这个费劲的玩意儿扔掉(事实上很多大陆版的CD的侧标都被我扔掉了),如果把CD产业比作一个军队的话,首先作为制服的侧标就没有被统一起来,有穿的有不穿的,给人一种无所谓的感觉。加上国产CD的质量实在堪忧,所以很多人不当回事儿,甚至有了国内版,还要收海外版,比如崔健,黑豹,张国荣等。另外印象中美卡出的碟很多都使用的箱带的衍生品封套盒,这倒是把侧标给完美代替了,在盒子左端或者上下端留出一个侧标的区域,把文案印上去,干了侧标的活,又不用专门设计侧标简直省事儿。但是这种封套盒的缺点我在上文中也提到过了,其反人类程度令人发指。



而说起台版,则给人一种完全还原日版的感觉,但是那文案和乐队的译名,让很多人对台湾版敬而远之。而且台版的压盘据说遭人嫌弃,虽然说有把其它国家的版本引进直接套个侧标拿出来就卖的情况。对于台版我很好奇的是日盘台亚。比如日本重音偶像NECRONOMIDOL的专辑《NEMISIS》,很多都是Made In Taiwan,然后在日本发行。来到日本后发现很多地下偶像的专辑都是台产,而且很多没有侧标。我想或许是因为资金问题,台湾压盘的成本会低一点吧。但是没有侧标这一点让人非常难以接受。


所以结论很明显。还是老老实实买日版吧

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果把淘碟比作修炼,正常淘碟是成仙,痴迷日版是成妖,那痴迷侧标就是走火入魔成了老妖怪“挑盘挑板挑侧标,日烧破损绝不要!”。其实还有一种人我特别佩服,就是成佛的那一类,比如我朋友,他们看碟的版本压盘一如看一下你的手就知道你还是不是保有童子身这样神奇。看一眼盘的内圈就大概知道版次批次,而且收碟非常的佛系,令我汗颜啊。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CD我是没见过的,所以或许还有我从来没见过的侧标样式存在于我还未曾染指的音乐流派中。如果有我没提到,但是是各位读者见过的侧标,还请在评论区提出,也希望大家能留下自己与侧标的故事。我想对于各位碟友来说,收盘收胶,是因为想把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实物的形式保存起来,把自己的情感记忆一并封存,待到春暖花开日,打开机子,放上唱片,和喜欢的人一起品味着各自的故事。
最后,希望本文能给大家的淘碟生活带去一点点乐趣,别忘了买碟啊~
-------------------------------------------------------彩蛋线---------------------------------------------------
甚至连输入盘都有侧标!!

参考资料:
【永久保存版】帯(日文文献)
《方寸之间话侧标》墨墨
灭茶苦茶:CD侧标论
以及CD微信群的大佬
相关阅读
淘碟的种种:https://www.douban.com/note/350659472/
生化危机原声的恐怖岁月: https://www.douban.com/note/527591644/
英国唱片店之旅2014: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9854835/
英国唱片店之旅2015: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1790372/
世界唱片店之旅2016(上):https://www.douban.com/note/589349829/
世界唱片店之旅2016(下):https://www.douban.com/note/589384578/
Placebo哥本哈根现场小记:https://www.douban.com/note/588655527/
偶像的逆袭?! 重音偶像们的反抗!:https://www.douban.com/note/608363799/
Kate Bush另类女王养成记:https://www.douban.com/note/657757269/
【Idol Is Shit】"另类偶像"崛起:https://www.douban.com/note/650751553/
从“天野秋”到“のん”:能年玲奈新专辑乐评+现场报道:https://www.douban.com/note/672786614/
【Review】TIF东京偶像祭一日游:https://www.douban.com/note/685581717/
【自赏入门】Shoegaze:女士们先生们请盯着你们的鞋:https://www.douban.com/note/686116573/
【唱片游记】和唱片店有关的事情:https://www.douban.com/note/686594959/
【原创文章】另类地下偶像们的战国时代: https://www.douban.com/note/691830155/
【CD趣味向】邪魔CD盒:https://www.douban.com/note/701737536/
【回归音乐】黑胶入坑新手指南:https://www.douban.com/note/688134621/
© 本文版权归 billiedivisi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刘书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8-24 15:14:18
-
Poinçonneu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30 21:07:12
-
ooop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1-09 01:22:33
-
katherineka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9-07 21:32:10
-
伤花怒放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8-06 11:55:28
-
Thagomiz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7-23 14:02:06
-
氢氦锂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6-04 15:20:33
-
呀哈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4-13 17:20:16
-
摸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21 13:28:55
-
Bunn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17 15:16:42
-
肖英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08 15:04:14
-
驾驶我的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3-07 17:16:04
-
哈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23 22:41:09
-
落叶聚又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2-24 10:21:06
-
练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11-24 20:53:54
-
勃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9-27 14:30:29
-
Norm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21 23:28:40
-
Do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05:59:39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06 13:02:10
-
cinvr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20 22:36:16
-
萌萌的老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8 19:57:21
-
af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3 20:26:05
-
B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23 22:33:18
-
Jane Do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09 16:44:05
-
吃完甜点再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2-29 03:15:19
-
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9 19:32:08
I SAID: IF YOU WON'T SAVE ME , PLEASE DONT WASTE MY TIME . au Revoi...
billiedivisio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5-6丨追忆如潮 (2人喜欢)
- 2025-3-3丨郊区的上帝 (4人喜欢)
- 自厌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