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云第七周阅读笔记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接上周 完结)


《西方哲学简史》(接上周 完结)
第十七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n 哲学史上通常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是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时代精神的精华。
(1)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德意志民族的。
(2)德国古典哲学著作都是用艰涩的语言写成,艰涩难懂是德国哲学不可或缺的特征
(3)德国古典哲学家从精神上是肯定法国大革命的。特们认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就是启蒙精神。
n 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n 康德的前批判时期:
(1)提出科学史上著名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学说”
(2)认为宇宙中到处充满了物质和精神,但二者分布不同。
(3)其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n 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革命”指的是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客观就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观就是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概念。它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转变,康德把它作为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
n 先天综合判断”来自休谟关于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康德在休谟的两类命题之外,又增加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个命题。从哲学史上看,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学说是对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认识论的综合。
n 康德认为经验知识中一切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的命题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先天命题并不一定是在时间上先于经验而获得的,而是那些为经验提供必要的前提的知识要素
n 作为知识经验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先天综合判断可分为三类:一是数学命题,二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三是形而上的命题。
n 康德把人的感性定义为“通过被对象的作用的方式二接受表象的能力”康德把刺激感官的对象称为物自体,把感性接受的表象称为感性直观,而把感性对物自体的刺激做出的反应称为直观形式。
n 康德认为人类所具有的感性直观只有两种,空间和时间。它们是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对时空的纯直观的性质所做的论证叫“形而上学说明”,对时空所具有的纯形式的功能的论证称为“先验说明”。
n 先验唯心论的要旨在于先验形式不是物自体的性质,而是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时空的先验观念性或主观性并不妨碍它们具有经验实在性。康德的先验论是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结合。
n 康德的认识论把人类认识分为感性和知性两部分。感性提供直观对象,知性则以概念思考对象。知性同感性一样,也可分为质料和形式。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如同感性的形式一样,也是先天的纯形式。
n 知性的纯形式是范畴,逻辑判断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必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会有多少范畴。从逻辑判断的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就是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n 康德把知性综合过程达到的这个最后结果称为先验对象。之所以是先验的首先是因为先验演绎所谈及的综合是先验综合,先验综合是经验综合的根源,或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
n 康德认为统觉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他把自我意识当做统觉,强调统觉的综合能力,而且康德把自我意识当做综合统一的能力,是在对感性直观材料的多样性施加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得以实现的。
n 康德认为与理性相对应的逻辑形式是推理,从推理的形式可以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康德对先验理念既批判又肯定,如果理念被当做形而上学研究的客观对象,他表示批判。如果理念被理解为知识系统的导向原则和道德体系的公设,他表示肯定。
n 康德区分“先验”和“超验”两种不同意义,先验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并且是现实经验中的普遍必然因素。超验则是完全与经验无关的不可知的领域。形而上学的对象既不是经验对象,也不是先验形式,而是超验领域。
n 按康德的区分,理性神学包括自然神学和先验神学,自然神学提出关于上帝的物理学—神学证明和伦理学证明,先验神学提出宇宙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康德接受了伦理学证明,认为关于上帝必然存在的理论证明有三种可能性。
n 为了说明理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建设性作用,康德区分了理性的超验的使用和自然地使用,前者以教条的态度使用理性,把知识的范围扩大到经验之外,认为理性能够建立关于物体自体的知识。后者以假定的态度使用理性,认为理性的理念知识知识体系的指导性原则。
n 康德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认为理论理性如果脱离经验,则是对知识毫无用处。
n 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种理性是纯粹的,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角度来说,自由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所决定。
n 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
n 康德把善良意志的自律成为绝对命令。是相对于假言命令而言的。绝对命令以直言形式表达,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做。绝对命令的内涵是:一切以自身为目的的合理要求,都有这样的普遍形式。
n 道德公设共有三条:第一条道德公设是意志自由。第二条公设是灵魂不朽。第三条道德公设是上帝存在。
n 康德的批判哲学集中体现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它不但是终生在书斋里格物致知的集大成的学者,而且是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家。
第十八章 绝对唯心论
n 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德国绝对唯心论开始于费希特和谢林,完成于黑格尔。
n 费希特一生都在建立知识学的体系。他的知识学有那些特点:
(1)知识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的科学,知识的知识。知识学与传统哲学不同,关心的不是事实,而是事实的根据,不是实际内容,而是知识的合法性。
(2)他自认为知识学仍然属于先验哲学的范畴,但他所理解的先验与康德所说的先验有很明显的不同
(3)唯心论者是那些热爱自由的人,他们认为自我高于外物,能够摆脱外部束缚。
n 费希特要求第一原则必须是自明的,也就是说第一原则在意识上的显现要伴随着必然性的情感。
n 费希特的道德和政治学说始终离不开自由和义务这两个主题。自由和义务可以说是他的第一原则的实践内容。
n 自我不但要意识到自身的能力而且要自觉地约束自己。
n 谢林的哲学可以分为自然哲学,艺术哲学,同一哲学和天启哲学四个阶段,谢林把同一哲学称为绝对唯心论。
n 谢林认为自然整体是能动的世界精神,当它分化为对立面时,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力。在最低层次,自然表现为运动者的物体,在较高的层次,表现为光、磁、电等现象,在最高层次表现为有机体整体,就是自然本身。并称之为思辨物理学。
n 先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我意识,谢林把自我意识当做一个发展过程,从感觉开始,渐次上升到感性直观,反思,意志。这一过程是意识的历史,意识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自然的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意识在意志阶段进入了实践领域。自由是终极目标,人类历史朝着目标迈进是无限过程。
n 理智直观或艺术直观所把握的对象是绝对同一,在此意义上,谢林声称自己的哲学是绝对唯心论。达到绝对同一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由下到上,一是直接把握。前者是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的路径,两者最后汇合于艺术哲学,在理智直观中达到主观与客观,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n 谢林给予同一律高度评价,称之为“理性的最高规律”。
n 谢林关于宗教的肯定哲学是他的同一哲学的延伸,两者不同的是,同一哲学以直观把握绝对,肯定哲学以信仰接近上帝。两者的联系在于,哲学 上的绝对同一不是别的,正是上帝。绝对实体是上帝的最初意义,但这只意味着没有意识和意志,因而也没有人格的上帝。谢林把这种意义上的上帝称为“上帝的唯我主义”。
n 谢林认为,肯定哲学的核心是上帝与人的关系问题。他的基本立场是基督教关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的教义。
第十九章 黑格尔哲学体系
1、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哲学体系,这是黑格尔哲学的价值所在。
2、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这两种立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持柏拉图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区分,只是一个以真理得名义排斥意见,而另一个以意见的多样性为由否认真理。
3、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它克服了以前体系的缺点而保留其优点。
4、黑格尔认识到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哲学家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以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有两种:一是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一是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
5、黑格尔的逻辑是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家对辩证法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认为矛盾不可设想,是可笑的。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是一种普遍而无法抵挡的力量。
6、黑格尔用实体就是主体的命题,把绝对精神确立为自己哲学体系的主体。他明确的肯定了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其意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黑格尔说“理性是宇宙实体”在大多数场合,所谓的宇宙实体被称为绝对精神或绝对观念。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
7、黑格尔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种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在个人意识内的表现是认知论。
8、黑格尔是用辩证法来规定包括认识过程在内的一切历史过程的,本体论是全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9、我们对黑格尔哲学的解释将遵循黑格尔本人叙述他的体系的顺序,按三个部分来进行:
(1)精神现象学:说明人是如何认识绝对精神的
(2)逻辑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运动的
(3)应用逻辑学,包括——
自然哲学:说明绝对精神如何异化为自然地运动的
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10、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
11、黑格尔说感性知识实际上上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只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它是这个,这里等关于感性对象的存在的真理,这种真理是感性确定性,是意识的基本形式,是语言所揭示的关于存在的最初的知识。他认为朴素的实在论表达的就是感性绝对性。
12、知觉的特点是用一般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是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在知觉过程中,自我是与事物相互联系的对象意识。,黑格尔认为,常识哲学与知觉阶段相适应。
13、知性的特点是用抽象的共相来对事物加以思考,知性的共相被认为是无条件的适用于一切知觉的对象,黑格尔指出,知性对事物的思考是被动地反思,因为事物好像是被动地被给予的。他把自然哲学作为与知性阶段相对应的知识形态。
14、欲望是作为人存在的基础,欲望把对外物的沉思转变为克服它的非我存在的行动,使之转化为自我的存在,欲望用毁灭外物存在的方式创造新的存在,是行动的我,否定的我,创造存在的我。
15、欲望只有指向另一个存在时,才是人的欲望,认得欲望首先是被人承认的欲望,它是从对无得欲望开始的。
16、斯多亚派是奴隶的第一个意识形态。他们认为只要意识到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自由,重要的是自由的观念,存在的现实并不重要。
17、黑格尔把理性的过程分为下列三个发展环节:
(1)观察的理性,就是实验科学的知识
(2)道德的理性
(3)自律的理性
18、从意识到自我意识再到理性的发展构成了个体意识的发展全过程。
19、黑格尔说“理性在意识到它的自身既是它的世界,特德世界既是它的自身,理性就成了精神”
20、按照辩证法与历史相对应的原则,精神阶段的发展过程是历史进程,黑格尔把历史称为“在时间里外在化了的精神”。并把外在化了的精神分为伦理、教化和道德三阶段。
21、绝对知识是纯概念的知识,但在纯概念被形式化之前,人们已经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认识绝对知识。宗教就是这样一种绝对知识。
22、黑格尔把宗教分为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和天启宗教。自然宗教与主观精神的意识阶段相对应,艺术宗教一自我意识阶段相对应,天启宗教与理性阶段相对应。
23、绝对知识作为一门科学是辩证法的过程,黑格尔称之为逻辑学。
24、精神现象学的终点就是逻辑学的起点,逻辑学对精神现象学最终所认识的纯概念或范畴做了系统的、辩证的考察。逻辑学的三个圆圈依次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
25、存在论由直接性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是一个向另一个过渡的推演关系。
26、本质论由反思性的概念组成。反思的概念总是一对对出现的,对子的一方反映另一方,并相互否定,结果双方都被扬弃。本质论的概念由于扬弃的作用二从一个转化为另一个。
27、概念是存在于本质的合题。概念是思辨着的存在,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是思辨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存在和本质。
28、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的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
29、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轮和有机论三部分,他们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相对应,也可以说是客观观念的应用。
30、机械论与逻辑学的存在论相对应,研究直接性的对象。
31、物理论与逻辑学的本质论相对应,对象之间有反思关系,物理论特点是在两极的对立中考查个别性。个别性有着普遍的、特殊的、和整体的三种,物理论相应的分为三部分。
32、主观精神是人的意识中认识自身的活动,与精神现象学关于个人意识历史的论述相一致,但系统性更强,严格的按照正反合的三段式展开其内容。
33、客观精神是被精神所创造的社会和历史形态,相当于精神现象学关于“精神”的考察
34、绝对精神是无限的、完全自由的、神圣的精神。
第二十章 黑格尔哲学的余波
l 导致黑格尔学派分化的直接原因是围绕宗教性质问题而展开的争论。、
l 青年黑格尔派的特征:
(1)坚持辩证法的否定原则
(2)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但把历史归结为观念史,思想史。
(3)再次有向主观唯心论回复的倾向,他们强调不是绝对的,客观的精神,而是人类的自我意识
(4)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l 费尔巴哈的哲学是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的。费尔巴哈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人本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前提是自然地第一性。并认为类意识的对象包含有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类意识是关于无限性或无限者的意识
l 费尔巴哈认为神学的秘密在于人本学,认为上帝既是人的本质
l 费尔巴哈推崇爱,把爱当做类本质的核心的原因在于:
(1)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2)人的存在首先是感性直观的存在,而感性存在可被归为情欲的对象
(3)爱是感性的向外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也不能存在。
l 新黑格尔主义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释者,一类是创造性的继承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布拉德雷罗伊斯
l 克罗齐的哲学体系由美学、逻辑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部分组成。
l 新黑格尔主义集中反映了黑格尔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正面影响,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中国哲学简史》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不是宗教。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所以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哲学不仅是知识,它是生命体验。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载道的人而已。哲学不仅是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出世的哲学:遇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世,社会,甚至脱离生;入世的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事物),我们所追求的“圣人”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常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富于暗示,意在言外。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经济背景:中国是大陆国家、农业国家。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都会受到经济背景的制约。贯穿于中国的历史,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
反者道之动:儒道两家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思想: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会反向另一个极端。这是古人对于影响农业的自然往复现象的重视得出的结论。黑格尔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所以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儒道两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
家族制度:由于农业的需要,一家人乃至一家几代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儒学大部分是论证家族团结这种制度的合理性。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化的工具。
农业国家的人民赞美自然,谴责人为。海洋国家的人民习惯变化,不怕新奇。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司马谈和六家(《史记》最后一篇引用了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
首先是阴阳家,把宇宙远离归结为阴阳两个主要原则,阴代表女性,阳代表男性,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其次是儒家,西方称为“孔子学派”,队伍主要由学者和思想家组成,他们讲授古代经书,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
第三个学派是墨家。这一学派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
第四个学派是名家,这一派的兴趣是“名”、“实”之辨。
第五个学派是法家,“法”的含义是规范或纪律。他们不赞成儒生强调的政府要以德治国,他们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上。
第六个学派是道德家,他们“尚无”,“无”就是“道”。
刘歆《七略》中的“十家”
六家和司马谈相同,补充了另外四家:纵横家,就是当时的外交家;杂家,这是当时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还有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意思是说,小说家不如其他九家重要。
在周朝的前期的社会制度解体之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就是这个部门的学术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官学没有私学。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到普通庶人之中。司马谈说的六家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在教师和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阴阳家者流,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纵横家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
君子——国君之子,原是指封建诸侯的共同名称。
小人或庶民,普通百姓。
作者认为: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是一个儒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游文于《六经》:《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
正名: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良好秩序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君臣父子。
仁义:义是应该做。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如果做这些事情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利于义是对立的。
仁: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本质就是它们的应该,做应该做的事情是一种义务。这些义务的本质就是爱人,就是仁。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忠、恕: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
知命: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情,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因此我们不应该计较成败。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将永远不会患得患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三十而立:是指这时候他懂得了礼,言行得当。
四十不惑:是说这时候他已经成为知者。
五六十知天命:顺乎天命,认识到了超道德价值,觉得是受了某种未知力量的指引。
七十从心所欲:行动用不着有意的指导。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第一编 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u 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
u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它们都有意义,而且不能分割成更小的有意义的单位。如“人 民 玻璃 葡萄”。汉语的绝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少数是双音节的,三四个音节的语素更少。由于汉字是音节文字,一个单音节语素在书面上就用一个汉字来书写。所以大部分汉字都与语素一一对应,但有一些例外,例如:玛 瑙 葡 萄,它们只是表示多音节语素中的一个音节,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u 词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能独立运用是指能单说或能单独(不必与另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结合)进入句子。如“工人”是一个词,因为它满足(1)有意义(2)可以单说,或者单独回答问题(3)它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可以被进一步切分。
u 词与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也叫作词组。短语是造句的单位。例如“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非洲人”中的“他的学生”“大部分”“非洲人”等都是短语。
u 句子是能够表达完整意思、前后有较大停顿、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句子和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构成更大的单位,比如语段、篇章等。
u 对于词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词的词汇意义。
u 根据语法功能,首先可以吧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一般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时间词、处所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虚词一般不能单独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象声词四类。此外还有叹词。
u 词的兼类现象较多,如“锁”既具有名词功能,又具有动词语法功能。
u 句法结构的类型:
① 联合关系:组合中的各个词、短语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如工人和农民
② 偏正关系:组合中的前一项修饰限制或者描写后一项,后一项叫做中心语,前叫做修饰语,例如:伟大的祖国
③ 动宾关系:开汽车、学汉语
④ 补充关系:前一项表示动作行为或者性质状态,后一项主要说明动作状态的结果,例如:走进去 听清楚
⑤ 主谓关系:主语+谓语:你看 房子大 学习好
u 短语的类型:
1.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这种短语如果有中心语,造句时其功能总与短语的中心语一致,比如“红花”与“花”的功能一致。所以我们把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就叫做某类词的短语。如:
(1)名词短语(我们班)
(2)动词短语(认真的学习、写汉字)
(3)形容词短语(很大、暖和起来)
(4)主谓短语(头疼、个子高)
2.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
(1)介词短语(在学校里学习)
(2)“的”字短语(红的、中文的),“的”字短语是名词性的,例如“蓝的”指的是蓝色的东西。
(3)固定短语:主要是由实词组成的固定的组合,形式上有极强的固定性,而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有时候有比喻意义,比如“山穷水尽”比如陷入绝境。
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做“四字格”。从语法结构上来说,一个固定短语总是接近于某一类词,但是又不一定具有该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固定短语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词序一般都不能变换,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往往不能简单的根据所包含的词的意义做字面上的理解,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义。固定短语数量很多,活动能力很强,具有很强的造句能力,是汉语词汇中的活跃因素。
u 汉语的词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类:单纯词、合成词和缩合词。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成,在语音上以单音节的为多。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有三种构成方式:重叠式、派生式和复合式。
1.重叠方式:一般来说,重叠部分都包含新的语法意义,可以看做是一种特别的词缀,例如:爷爷、奶奶;亮晶晶;毛毛雨;傻里傻气等
2.派生方式:
词根语素:具有词汇意义的语素
词缀语素:不具有实在意义的语素,也叫作附加语素
派生词:由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组合而成的。比如“读者”读为主主体部分,者表示某种人。词缀语素在词中,有一定抽象的语法意义,也有一定的限制补充词根语素意义的作用。
(1)前缀式构词:老虎
(2)后缀式构词:刀子 胖子
(3)前后缀合用:大力士 肉包子
3.复合方式
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构成词的方式叫做复合方式,也叫作复合法,例如:牛皮纸、英雄等。
复合词也可以按照词根语素之间的关系分为并列复合词、偏正复合词、动补复合词、动宾复合词、主谓复合词以及复杂复合词等。
u 根据结构,可以把句子分为主谓句与非主谓句两大类。
主谓句: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的句子,也叫双部句。按谓语的性质,主谓句可以分为:
a.动词谓语句:谓语由动词充当,如小马在工厂工作。
b.形容词谓语句: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如今天很热;苹果快熟了。
c.主谓谓语句:谓语由主谓短语充当,如我头疼。
d.名词谓语句:谓语由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充当,如今天星期一;他个子高,眼睛大。
非谓语句也叫单部句,分为两种:
a.无主句:没有主语的句子。如下雨了;小心火车;注意!
b.独语句:由一个词或者一个名词短语构成的句子:好可爱的孩子;多美的花啊。
u 单句:只包含一个主谓短语(或谓语),主谓句和非主谓句都是单
u 复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单句组成。如: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长城。(复句的各个句子彼此分离,互不包容)
u 句子的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在动词谓语句的谓语部分中,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的名词性词语叫宾语;
谓语动词与谓语形容词后的补充说明成分是补语,如“他唱歌很好”中“很好”是补语;
谓语前起修饰作用的成分叫做状语,如“小组整整谈论了一天”中的“整整”是状语。“他很高兴”中的“很”是状语;
主语部分如果是一个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其修饰语是定语,如“他是我的老师”中的“我的”是定语。
以动词谓语语句为例,汉语句子成分的基本顺序是: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定语是名词的修饰语;
状语是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的;
宾语是动作涉及的对象;
介词后的名词也是宾语;
补语是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的。
u 分析句子时只分析到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可能只包含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短语包含几个词,但在分析句子阶段对充当句子成分的短语一律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u 按照交际功能,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呼应句五类。
1. 陈述句:是一种叙事、描写、说明、议论性的句子。
陈述句又可以分为几类语体:叙述体、描写体、说明体、论说体。
2.疑问句:疑问句的作用在于提出问题,以便从对方获得信息,主要出现在对话中。
3.祈使句: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劝阻或者禁止,如别吵了;请你给我一个明确答复。
4.感叹句:感叹句的功能主要是表达、抒发情感,而不是给人新的信息。
5.呼应句:招呼句—应答句。
u 汉语句子结构的自然语序:自然语序是指完全没有上下文,语言环境没有提供任何信息的情况下的句子语序。
u 影响汉语句子语序的其他因素:
(1)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定语在名词前;状语在动词、形容词前;
(2)按照事情的发生或者观察顺序;
(3)文化因素、社会习俗。
第二编 词类
第一章名词
u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普通名词 (2)专有名词 (3)集体名词 (4)抽象名词
u 汉语名词的形态标志有两种:前缀,在词根语素前;后缀,在词根语素后。
u 前缀:(1)阿 构成的词多为指人的名词,也可加在表人的名字前,是一种非正式的称呼,含有亲近的意味,多用来称呼同辈或晚辈,如阿姨 阿爸 阿毛。(2)老 如老汉 老张 老虎 老大。老的意义有差别,如”老汉”表俗称,带有随便的意味,“老张”中“老”带有亲近的感情色彩,“老虎”中“老”带有厌恶,惧怕的感情色彩 ,老大中的“老”用来排行。(3)小 可表示某事物的性状相对偏小或含非正式或低下的意思 如“小菜”;也表示一种谦称,降低所指称事物的规格。如 小店。也有非正式、非正规、附带的意思,如小名。也可表示尊重、亲昵的意味,如 小姐 小伙子。
u 后缀:(1)子 本意是“孩子”作为后缀“子”没有“小”或“轻视”的意思,而只有名词化的作用。后缀“子”总是轻读的,如 桌子 脑子 刷子 骗子 胖子 辣子。(2)儿 单音节名素加后缀“儿”构成 如:伴儿 门儿;动素或形素加后缀“儿”构成 画儿 弯儿;多音节名词加后缀“儿” 如墨水儿;某些个体量词也可以加“儿”变成名词 如块儿;数词后加“儿”也可构成名词,如三儿。(3)头 名素加上后缀“头”构成名词 木头;有方位意义的语素加上后缀“头”构成处所名词 后头;动素加“头”构成名词 说头 表抽象的意义;形素加“头”构成名词 甜头 表抽象的意义;(4)者 是一个还没变化完全的词缀,有时还保留着词根语素的特性,是一个黏着语素。“者”作为词缀的主要意思是“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
u 类前缀和类后缀在语义上的虚化程度差一些,在某些情况下,它们还有实在的意义。如类前缀:半——半成品 次 ——次大陆 类 ——类人猿;类后缀:员——学员 家——作家
u 名词的语法特征:
(1)大多数名词可以受数量词修饰。汉语要表示人或事物的数量时,一般不把数词直接用在名词前,而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用一个量词 如:七个月。
(2)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
(3)名词可以受代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种短语的修饰,一般也可以直接受另一个名词的修饰。如:她妈妈,红砖,奋斗目标,解决问题的步骤,语法书。
(4)汉语的名词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不论单数、复数,形式上是一样的。如:一张桌子。
(5)少数名词可以重叠,表示与量词重叠相同的意思。
u .名词的语法功能
(1)最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做主语和宾语
春天到了。(春天)
昨天我们访问了一位老画家。(画家)
(2)其次是做定语(大部分名词可做)
电话铃响了。(电话)
(3)作谓语,名词充当谓语,限于表示籍贯,天气,时间等,而且前面常常有修饰语
王老师北京人。(北京人)
(4)做状语,名词做状语后面要加“地”,一般名词很少单独做状语,但数量加名词构成的名词短语可以做状语,常见的是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
他几句话就把弟弟说服了。
咱们上海见。
u 方位词:是指表示方向和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的词,按照结构可以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合成方位词。
1.单纯方位词:最基本的方位词,一般都是单音节的,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内、中、间、旁。
用法:
(1)方位词可以做某些动词或者介词的宾语(朝、向、在、从)。
(2)可以单独修饰动词做状语:随军南下了;东打听,西打听。
(3)某些成对使用的单纯方位词,已成为一个词,例如:四十岁上下;六千公尺上下;三点钟左右。
(4)有些单纯方位词可以直接用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之前或之后,构成一个表示时间或者处所的短语,如:上星期;东半球。
(5)有些单纯词还可以用在非名词性的词语前后,例如,前后可以用在动词、动词短语、主谓短语后,表时间:毕业前,天亮前,我走后。
2.合成方位词:单纯方位词前面加上“以”“之”或者后面加上“边”“面”“头”表示方位处所或者时间,后面的边面头要轻声读。合成方位词还有“中间”“当下”“底下”等合成方位词;单纯方位词还可以两两组成合成方位词。
用法:
(1)比单纯方位词更加灵活,可以单独使用,充当主语、宾语、状语
作状语:合成方位词后面不用助词“地”,例如:王阿姨,您(请到)里面坐一会儿;以前我不太了解她。
(2)合成方位词还可以用在名词、代词、数量词后边,部分方位词还可以加在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的后边。
(3)方位词的引申用法:可以引申来表示方面、范围、条件、情况、过程等,例如:经济上的损失;他客观上很多努力。
u 处所词:表示处所的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包括
(1)方位词
(2)表示地方的专有名词
(3)表示处所的一般名词和代词
(4)表示处所的名词短语
处所词的语法功能:作主语,宾语 ,定语,状语等。
作主语:描述某个处所时放在句首
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处所词常常作在“在”“到”“朝”“向”“往”“从”等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作定语:处所词修饰名词时,往往要加结构助词“的”:北京的春天很暖和;屋里的空气实在令人窒息。
u 时间词:表示时间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间名词有两种:一种表示什么时间,一种表示多长时间
时间词的语法功能:
1.作状语,表示时段的时间词语也可以作状语,表示在某段时间内动作的频率、速度等等。
2.作补语:作补语一般是表示时段的“数量词+时间名词”:他曾在农村住过十几年
3.作谓语:有的时间词语可以单独作谓语,表时间,日期:明天中秋节了
4.作定语:时间词语和名词之间常用“的”:五月的夜风,微凉。
5.作主语,时间词语作主语时,谓语都是对时间词所表示的时间加以说明。
6.作宾语
u 代词是具有指别,称代作用的词,代词的指别,称代的具体内容,离开具体的句子是不确定的,代词的所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的语法功能与它所代替的词语的词语一致,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时,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代替动词,动词短语或某些形容词时,可以充当谓语。代替形容词,数词时,可以充当定语和补语。
按意义和功能,代词可以分为三类: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u 人称代词是起称代作用的词,语法功能是在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
“我”是第一人称单数,指代人说话,用于说话人的自称。
“你”是第二人称单数,指代听话人,用于说话人称听话人,“你”的尊称是“您”。
“他”(她 它)指代“我”“你”以外的第三人称单数,指交谈双方以外的人和物。
第一人称复数是“我们”,第二人称复数“你们”,第三人称复数‘他们”表示男性,“她们”表示女性,如果第三人称复数中既包括男性,也包括女性,就用“他们”
人称代词中“我 我们 你 你们”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1)单数人称代词“我 你”做定语时常用来代替“我们”“你们”,但多见于书面语,尤以信函,公文或新闻报道中用的较多。
如:我军昨晚攻克了高地。
(2)有时说话人为了表示谦恭或有意不突出自己,可以用“我们”代替“我”
如:上周我们讲完了第九课,现在我们讲第十课。
(3)有时为了表示亲切,说话人可以吧自己置于听话人之中,用“我们”代替“你们”
如:老师说,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
(4)“你 他”也可以用来不确指说话的对方或第三者,而是指任何人。
如: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
(5)用两个不同的人称代词前后呼应,不确指某人,这种用法可使语言简练生动。
如:伙计们,你一言我一语。
u “ 咱们”比“咱”多用于北方口语,都是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人称代词。“我们”一般来说只指说话人一方,不包括听话的一方,但有时包括双方,“咱们”一般包括双方,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及除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
“咱们”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u 人家 别人 旁人 这三个人称代词都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别人”和“旁人”只能用于泛指,“人家”既可用于泛指,也可用于确指。
① 人家 的用法
(1)泛指第三人称
(2)用来确指第三人称,所确指的人都在上文提到过,有时可与指人的名词连用,构成复指成分
看人家小华多有礼貌啊
(3)还可以用来确指第一人称,指说话人自己。多为年轻的妇女所常用,有娇嗔,亲昵的意味,只用于口语。
② 别人 旁人 用来泛指第三人称,多用于口语。还有“另外的人”的意思。“旁人”比“别人”的口语色彩更浓。
③ 大家 大伙儿的用法
(1)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
(2)不包括说话人或听话人在内,有时还可以不包括谈话人双方在内
(3)放在“我们”“你们”“他们”等复数人称代词后边作复指成分
u 自己 不是确指某一人称的代词,而是表示某人或某物的“自身”。具体用法:
(1)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连用,人称代词或名词放在前边,“自己”放在后边,构成复指成分,强调某人本人或事物本身。
(2)也常常与其他人称代词或名词用在同一个句子里,称代处在主语位置上的人场代词,“自己”在句中充任宾语,定语等成分。
(3)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前面还可以用“还,又 可 就 常常”等状语
我们小组自己制定了一个施工方案。
你们还自己做饭吃?
(4)有时可代替第一人称“我”,一般多用于较正式的口语
(5)也可以泛指任何人。
(6)还可以用来表示亲近的意思
u 指示代词中最基本的是表示近指的“这”和表示远指的“那”,其他指示代词都是由他们派生出来的。可以分为:
指示代词——指别或称代人,事物
近指(这)、远指(那)
称代处所:这里 这儿 那里 那儿
称代时间:这会儿 那会儿
指别或称代性质,方式,程度:
这么,这样,这么样
那么,那样,那么样
u 指示代词的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指示代词既有指别作用,也有称代作用,可以做主语,定语和状语。
u 这和那的用法:
(1)单用时称代所要说的人,事物。
在句中多做主语,而且多指事物,指人时,多用于”是”字句中,介绍人或物的场合
很少单独做动词的宾语,但有时可做介词的宾语。
他对那根本不感兴趣
可以代替短语或句子,特别是“这”,承前称代的范围很广,用处很大。
(2)与名词或“数量词+名词”连用时,可以起对人,对事物确指的作用。
(3)在一个句子中时,前呼后应,表示不确指,这种用法做主语和宾语都可以。
两个人见面,说说这,说说那,高兴极了。
(4)有时用在句首,起承上的链接作用
那你就把他叫进来吧。
(5)口语中,这 那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很高的程度
站在领奖台上,我那激动啊,都说不出来了。
u 这儿(这里)那儿(那里)的用法
(1)单用时可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用法与处所词基本相同。
这儿有树荫,我们在这儿休息吧。
(2)直接加在某些名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谁”后面,表示处所。
我从朋友那儿来。
u 这会儿 那会儿
(1)可以单用
早晨有点冷,这会儿暖和了。
(2)用在某些词语后,表示某一确定的时间
我上大学那会儿,女同学很少。
u 这么 那么
(1)主要句法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或程度,在句中做状语。
你不该这么走
(2)也可以做主语,谓语,定语,称代某种动作或方式
①作主语
这么行,那么也行
②作谓语,后面常常加“着”
咱们就这么着吧
③作定语,但不能直接加在名词前,后面要加上量词,所指代的意思往往在下文交代,或不言而喻,或不可言传
这个人有那么一股劲儿
u 这样,那样,这么样,那么样
(1)用法和意义一样,可以指代性质,状态,情况,在句中可以做定语,谓语,补语以及主语,宾语
这样的民族,永远不会倒下去
(2)指代程度和方式,做状语
原来你这样没良心
(3)这样和那样并列使用时,表示虚指,常作定语或状语
u 疑问代词分类
疑问方面
疑问代词
问人,事物
谁 什么 哪
问处所
哪里 哪儿 什么地方
问时间
多会儿 哪会儿 几时 什么时候
问性质,状态,方式,程度
怎么 怎么样 怎样
问数量
几 多少
u “谁”“什么”的用法与它们所代替的名词完全一致,可充当主语,宾语,定语。但应注意:
(1)“谁 什么”没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
(2)谁 做定语时,后面一般要用结构助词“的”,表示领属关系
这是谁的书
“什么 ”做定语表示修饰关系,问事物的性质或种类时,一般不用“的”
这是什么书?
(3)“什么”单用时,可以代事物,也可以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
游泳和打球你喜欢什么?
(4)什么 修饰“时候”“地方”等名词时,不用“的”,直接组成“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等短语,用来询问时间和处所。
现在什么时候了
(5)什么 与动词“为”连用组成动宾短语“为什么”,用于动词,形容词或句首做状语,问原因,理由。
你为什么来晚了
(6)哪 很少单用,单用时多做主语,起称代作用,可以替代单数的人或物,也可以替代复数的人或物
u 怎么 和 为什么 比较:
怎么问原因时含有明显的奇怪,惊讶,诧异的因素,而为什么的功能主要是问原因,可能包含奇怪的因素。
u 怎么可以问事物的性状。用“怎么”询问性状时,后面要跟量词
那次实验是怎么一回事儿啊。
u 怎么样,有时不表示疑问,儿表示说话人对某人或某物的看法或评价。在句中可做谓语,补语,定语,总是用否定形式“不怎么样”意思是“不太好”“没达到某一标准”或“不理想”
u 几和多少都可以用来询问数量,但是用法不同。
(1)几 用来问1到十之间的数字,而“多少”可以问任何一个数字。
(2)几和名词连用时,中间通常要插入适当的量词,而“多少”与名词连用时,其间的量词可有可无:
你买了几斤苹果?
你写了多少字?
(3)几 可用在 个 十 百 千 万 十万 百万 千万 等等位数词前,而多少只能用在“亿 万”和“个”三个位数词前。
(4)几的前面可用疑问代词“哪”,“多少”不能
u 疑问代词的活用
(1)表示反问,用 哪儿 哪里构成的反问句,有时不表示处所。
我哪儿都不舒服。
(2)表示任指(或泛指)
①谁 什么 哪 哪儿等疑问代词还可以用来表示任指,有时句首用“无论”“不管”等连词,更加突出其任指意义。
谁都懂得这个道理。(谁 可以指任何人)
你什么时候来都可以。(任何时间)
②另一种任指方式是用两个同样的疑问代词,前后呼应,指同一个人,同一件事物,同一种方式,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等。第一个疑问代词时任指的,第二个疑问代词表示的人或事物以第一个疑问代词为转移,与第一个疑问代词指称同样的人或事物。
你喜欢哪个,我就送你哪个。
谁知道谁就回答。
③还有一种表任指的方法是两个疑问代词用于同一单句,前呼后应,指不同的人和事物。
我们见了面后谁也不认识谁了。
(3)表示虚指,只表示不知道或说不出来或无须指明的人或事物。
这件事好像谁告诉过我。
u 每、各都是指组成全体的任何一个个体,但又涉及,关系到全体。其区别是:
(1)每 指的是全体中任何一个个体,着眼于所指事物的共性。
会上每位代表都发了言。
(2)每 不能单用,一般也不能直接与名词连用,之间要用量词或数量词。但是和表示时间的名词 年 日 天 分钟等可以连用。
(3)各 表示单用,也可以和名词连用,但也是有限制的
名词为单音节时,各 与名词中间不用量词,名词为双音节时,量词可用可不用。
(4)每和各还可以单独修饰动词
每到夏天,他就去北方旅行
桂林,杭州各有特色。
u 某的用法:
(1)可直接用在名词前面,指代不愿意,无须说或说不出的人或事物
这个地区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过一次大地震
(2)也可指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某班有学生50人。
(3)某还可以用在姓氏的后面指确定的人。这种用法也可表示自称。多用在与人交谈的场合,表示说话人的一种自恃情绪。 如:
杨某、李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