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2018.07.28 柏林爱乐弦乐五重奏 Berlin Philharmonic String Quintet
今晚在国图听了来自柏林爱乐的弦乐五重奏。

上半场只有一首曲目,老柴的弦乐小夜曲,开头几个音饱满的低音效果立刻让我想起五月份听斯图加特室内乐团,当时下半场的勃拉姆斯弦乐五重奏,乐团用了五把Cello + Bass 便演奏出寻常乐团低音声部的效果,今晚这个开头再次让我惊叹一把。柏林爱乐的弦乐四重奏外加一把 Bass,真的可以演出一个团的效果。然而因为是五重奏,老柴的第一乐章不乏沉重的情感,又带有室内乐的灵巧。
在第一乐章的激烈冲突后,第二乐章话锋一转出现一个如歌的俄罗斯式悠扬旋律,如果熟悉老柴第四或者第六交响曲,应该对此十分熟悉,听到这里,十分的舒适,在第一乐章被揭开的伤疤,在这里得到了一个温暖的治愈。

第三乐章的悲歌再次让人沉痛不已,相比第一乐章开头的悲鸣,这个乐章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阴沉,类似阴天的一种抑郁,最后的第四乐章终于迎来了光明,在第一主题后小提琴终于带领乐团演奏出欢快的旋律,仿佛春天的到来,更妙的是在演奏到激烈处,大提琴再次奏出一处极度温暖的旋律,第三乐章引起的创痛似乎在这里被彻底治愈。我听老柴的作品时常被这种温暖所打动,在很多古典音乐爱好者眼里,老柴和门德尔松一样属于所谓的旋律党,而旋律过于优美经常会被认为缺乏深度。然而在我心中,门德尔松的或许甜的有些腻,但老柴虽以旋律见长,却的的确确写出了人在世俗间最深沉的情感,即使跟马勒相比,老柴的作品是完全世俗化的,没有马勒作品中那种神秘感,写的是凡人最普通的情感。
上半场观众总是乐章间鼓掌,一提帅哥有点烦,不过中提老头倒是看得开,估计也是见多了。

下半场的曲目相对无聊一些,比较出彩的是『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G小调回旋曲,为大提琴和弦乐而作』,女大提琴家 Tatjana Vassiljewa 的演绎极其富有浪漫情趣,再就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戏谑曲op.11,为弦乐而作』这首听着十分荒诞,典型的老肖。
Berlin Philharmonic String Quintet 此次巡演由两套曲目,因为大麦上看不到曲目我搜的其他场次,其中皮亚佐拉的 Tango 听着很棒,结果临近演出才知道北京是曲目B,显然就下半场而言曲目A更精彩,就在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时候,乐团返场加演两首曲目,然后加演 Tango,之后再次加演 Tango,就在大家以为演出结束的时候,乐团成员交头接耳说了几句话,大家意识到还有最后一首,果然再次加演一首 Tango,然后乐团再次谢幕,向大家告别。五度加演,诚意满满。

虽然没有加演莫扎特,不过不是很在意,这个团明显继承了柏林爱乐的风格,声音比较重,而我一向不喜欢 BPO 的莫扎特。五月那个维也纳爱乐的长笛四重奏才是演奏莫扎特的最佳选择。
这个团在柏林爱乐官网可以查到,Philharmonic String Quintet,可以看到四位成员是现任柏林爱乐成员,女大提琴家 Tatjana Vassiljewa 已经离开 BPO,现在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大提首席,参见 RCO 的官网介绍:Tatjana Vassiljeva
记下今晚曲目,留作存档:
曲目B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
----- Intermission中场休息 -----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两首弦乐华尔兹舞曲op.54/1和54/2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G小调回旋曲,为大提琴和弦乐而作
列恩戈尔德·格里埃尔-挽歌,为低音提琴和弦乐而作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戏谑曲op.11,为弦乐而作
夏尔·卡米尔·圣桑-哈瓦那斯op.83,为小提琴和弦乐而作
*演出曲目及顺序以当天为准
最后期待下11月的杜达梅尔+柏林爱乐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