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三
Trip to the Paradise:Day 3 钟山风云 今天的轨交大发现是:没有什么新发现。 钟山/紫金山自然是来到南京必然不可省去的一站——这便有了最废脚力的一天。 我为了避开恼人的周一,特意为今天安排了郊外的目的地,但是中山陵的闭馆令我始料未及——互联网竟然坑了我一小下。但是苍翠的柏树和独特的灰蓝色琉璃瓦依旧烘托出国父陵寝无与伦比的庄严。同绿色琉璃、金黄色琉璃相比,灰蓝色的琉璃更加庄重肃穆,昭告着国父的人格魅力:低调内敛而广博深沉。 坐落于钟山山麓的美龄宫可以说是全天行程的意外之喜,这座旅游攻略上很少提及的总统别墅,完美地重现了民国总统及夫人的生活状态。任何人来到这里,都会为宋美龄的美貌、书画与才能深深折服——某种意义上,她的个人魅力与才干更高于她的姐姐宋庆龄。 美龄宫的设计无疑是大家手笔——不论从外观还是内涵,它的艺术造诣远高于一般民国达官显贵的府邸。别墅外的两圈法桐从上方看去形成了一个饱满的水滴形,历经九十年岁月,这枚水滴在钟山苍翠林木中愈发不俗。主建筑是一座中式楼宇,内部的装饰却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在西式的主题风格中配以中式家具为点缀,譬如沙发边摆放的实木几案,以及几案上的西式台灯,中西和谐相生,完美互补。房间的内饰并不过于奢华,一切陈设都显得简洁大方而不累赘,没有任何华而不实的装饰。这一切都体现出极为出色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气质。 明孝陵可以说是我所见的帝王陵寝中比较应付的一座(或许是朱棣对他老爸不满意的缘故?),它的地上建筑简洁到近乎简陋的地步,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神道却缺少了几分庄严和威仪。神道旁的石雕很稀疏,雕工也相当粗陋。我不由得将他与两年前造访的唐乾陵作对比,乾陵的石雕刀工精细、大家手笔,尤其是对于人物神态的刻画,历经前年仍然富有生命力;而明孝陵的石雕,刀工显得平庸,人物的面部也是草草雕成,面无表情、空洞呆滞。当然,明孝陵的封土堆始终完好无损,地宫内是否被倾注了比较多的心血,我们或许永远不得而知。 冗长的神道耗尽了我所有的脚力,来到封土堆前也已经到了午餐时间,我在封堆前的石阶上用一只扒鸡祭奠了这位明皇,然后把它吃进了肚子——扒鸡终究是带到外地才好吃(德州的朋友必然深有体会,外地的朋友大概相当于被打了广告)。 下午我造访钟山另一侧更加平民化的紫金山——这个游客稀疏的山头对我却有着特殊的意义——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这座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天文台从一开始就是我的行程里不可删除的一项,这里可谓天文爱好者心中的一处拜谒圣地。每个天文爱好者来到这座古老的台站,都必然心生肃穆与亲切。 在天文台门外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插曲:一伙外国青年正围坐休息,谈天说地。我在一旁听了片刻,渐渐辨别出她们口中的语言正是西班牙语(我听出了tú y yo这个短语)。我纠结了好一会儿,还是打消了用我学了两周的西语上前搭讪的欲望。 天文台给了我多重惊喜,陨石展馆陈列的陨铁切片,断面竟然具有无比闪亮的金属光泽,原来剖开棕黑色的氧化层,这些上一代恒星最初的遗产竟有比人造的一切铁质器物更加动人心魄的光泽。古代和天文台早期的仪器皆是过去的原件,透过这些陈列,浑仪的严谨、浑象的敦厚和简仪的精妙无不令我对先人肃然起敬,早年的天文学者端详摄影底片的神情也跃然心头,不同年代的前人仰望苍穹的背影总能在眼前浮现。那些拥有天文背景的油画,既有大胆的幻想,又有严谨的科学描绘,生动诠释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60cm的光学望远镜虽然不够庞大,但置身球顶之中仍给我抹不去的神圣感与庄重感——天文圆顶是我自幼便不断寄托幻想的地方。最后的观景台,虽与天文无关,南京城的全景仍旧是对我走过的一整天累断腿的山路最好的犒劳。 这便是城中拔地而起的山,它既不巍峨,也不绵延,却无愧于龙虎蟠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