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读书笔记
作者:斋藤孝(日) 摘抄: 1、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由书构筑起来的,也是由书传承下来的。 2、 什么是读书?为什么需要读书?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对于读者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好好反思一下! 3、 能成为治病良方、让人拥有绝对力量的,恐怕还得是读书。 4、 思考能力:以知识为基础,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确立价值观。 5、 现在常说的“压力”,也很少来自饥饿、死亡等因素了,绝对大部分原因均在于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精神伤害。 6、 无论信息还是消费,都是因为我们自身太肤浅,才导致流于表面的东西盛行得势。 7、 高中生活在各方面都很忙,包括应试学习,所以他们根本没时间读书。 8、 不读书,精神自然就很脆弱。一旦别人把话说得重了,他们就会紧闭心扉,或者避不见人。 9、 读书会让人变得有深度。 10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换句话说,要想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的深度。 11、既能接受杰出人物的教诲,又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同时风险又低的方法,就只有读书了。 12、读书的目的本就是深化思想、升华精神。 13、通过读书,与自己的心灵交流,这难道不是我们在年轻时就该掌握的能力。 14、只要教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了解其中的乐趣,这些少年就会逐渐开始主动读书。同时,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甚至整个人都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5、很多人并不能轻易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以就要靠读书。 16、独处是我们挣脱情绪牢笼、冷静且客观地重新省视自身的好机会。 17、读书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 18、我们周围的人未必全是一流人物。为了与社会妥协,我们不得不接触一些“苍蝇”似的人,这就是现实。 19、书中浓缩着大量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深入地、迅速的加以吸收。既然如此,就有必要强化读书意识。倘若不能有意识地将读书列为利用时间的首要对象,恐怕就会渐渐变成“信息弱者”。 20、书能弥补精神的荒芜。 21、并不是什么书都值得一读,把时间浪费在空洞无物的书上,还不如看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更有意义。 22、读书的意义:一、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方说,有时迫于工作或者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二、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读过独处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三、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23、只要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24、沉浸在读书的世界里,获得精神支柱,使你明悟到眼前的不顺并不打紧。即使天降大雨,借助读书也能浇灌心田。 25、无论是在人生一帆风顺的时候,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都能跟书保持良好的关系。跟书成功地交上朋友的人,无论在这个世界上遭遇何种不幸,无论情绪如何波动,都能找到合适的书,充分享受读书的快乐。 26、书是重新省视自我的“镜子” 27、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投影在书的世界里,通过对照,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使自我反省的朴素意识慢慢开始萌芽。 28、若想自己的心灵如初生时那般澄澈无垢,多多读书才是最好的办法。 29、出现的书单:《历史是什么》(爱德华.H卡尔著)、《情绪的世界》(岛崎敏树)、《人类的极限》(霜山德尔)、《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跟巨匠学习绘画鉴赏》、《跟巨匠学习配色基础》、《三四郎》《从此以后》《门》(夏目漱石)、《爱迪生——发明了20世纪的人》、《梵高书信集》、《成为小说家》(中条省平著)、《当大人为绘本落泪时》(柳田邦男) 30、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如同给精神打了一支安定剂。 31、除了单纯觉得内容有趣之外,我还有种预感,觉得只要不停地读下去,那些书终将成为属于我自己的力量。 32、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契机。 33、遇见好书并与其发展一段令人神魂颠倒的“爱情”,则是任何人都能体验到的。 34、凭借从学生时代培养起来的读书能力,我不惧怕任何书。 35、当人沉浸在书里时所发出的能量,热度足以媲美地底喷出的岩浆。 36、与其把时间花在烦躁、嫉妒、鄙夷上,不如读书来得更有意义。 37、读书不仅能让我们从作者身上得到能量,它还像吸水纸一样,能吸走我们精神上的负面能量,使我们内心淤积的压力得以减轻,从而保持心情舒畅。 38、读书还关系到年轻人的人格形成。书中的内容并不只是单纯的信息,还会影响对人的容度。 39、想让自己在年轻时进步,想让自己年老后有个爱好,想有个可供发泄负面能量的终生渠道,就不能不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是我们的一生良友。 40、美术的世界看似门槛很高,其实只要掌握少许相关知识,就能使其从高不可攀变为触手可及。 41、毕竟是成年人,若在某个领域完全是“零知识”,那就太难堪了。 42、没有伸向经济等时事问题的“天线”,就业也会很辛苦。 43、通过读书拓展见闻,深化思想。 44、就像我们一步一步跋山涉水,登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观赏沿途风景或者试着绕远的过程。 45、我在大学里,会指导研讨小组的学生每周写短文,但并不是简单的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一定会提出条件——至少要有一处引用某本书的内容。 46、选读书导师,不一定非要选择身边的朋友或者老师,如今登上互联网,无论出不出名,,都有数量庞大的人群在各自的博客上介绍书籍。只要稍微浏览一下,就能看出对方的修养水平和喜好倾向。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当导师,才是最便捷的做法。 47、阅读一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也是读书的一个好办法。挑选某一位作家,连续阅读其作品,我们就能把握作者的文体和节奏,越读越顺。这样能培养读书的感觉,然后就可以考虑挑战古典作品了。 48、读书的伟大妙趣,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为影像和声音。书的价格一般都很便宜。有时只需花几十元至多上百元,就能谒见古今中外的贤人,拜领他们的深厚知识和见解。若是年头稍久的书,更有可能在旧书店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想必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再没有比这更廉价而合理的投资了吧。 49、多读各种世界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自传、评传、语录之类的书,读这些书,能让我们感受到成功者和天才们所拥有的“闪光点”,我们可以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关键的是,阅读时要记得寻找那些能为己用的内容。50、遇见一本好书,会给一个人的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 51、做读书笔记,并尽量引用书中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忘却了,而且记录时无须太过考究,类似简单的便条程度即可。 52、大江健三郎先生,据说他在幼时就把当地图书馆里的书读了个遍。或许正因为有如此非同寻常的读书量做基础,他才能写出广受欢迎且长盛不衰的小说。 53、除了出名走红,相当作家的人也有不少。这当然绝非坏事,但在我看来,连一千本书都没读过的人想当作家,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读书量若低于这个数字,就远不能说日语已经掌握纯熟了。 54、作家山田咏美:写小说,应该在精读过世界文学以后再去尝试。 55、如果平庸的作品继续得势,人们花大量时间阅读这些书,就是精力的严重浪费,既然要读书,就该选择文化修养更深厚的伟大人物的书。 56、偷食古典的技法:如果觉得读不懂,可从解读书籍入手。 57、阅读古典书籍需要窍门,两个减轻阅读负担的方法:1、放下原书,从针对其价值或当代意义的解读书籍开始阅读。2、白话译文。 58、读过《源氏物语》的人生和没读过的人生,在厚度上是有差别的。 59、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笛卡尔 60、对于读书,只要养成便提问便阅读的习惯,就能提高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61、书中塞满了各种人物的经验。读书的一大好处,就在于能把别人的经验“错认为”成自己的经验。也可以认为,读书本身就能增长经验。 62、对孩子而言,父母念书给自己听的时间是最幸福的。 63、成年人更应该阅读绘本。 64、事先阅读解说书籍,或选择附有注释的译本。多少掌握一些预备知识,即便是难懂的书,往往也能逐渐理解。 65、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均可读书。 66、假设买了三四本书,应该先把每本书大概浏览10分钟,达到能向别人讲清书中内容的状态。 67、“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能否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读过的标准之一。 68、能否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69、书中的内容或许能在脑中积淀下来,但若找不到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 70、一开始就以“一两分钟讲清楚其内容”为前提,然后再开始阅读。 71、在读到搞笑的地方,就会标记我原创的“爆笑符号”,再特意把这部分推荐给别人。 72、哪怕身边没有合适对象,也不妨碍输出,只要在博客、推特等社交工具上稍微写写就行了。 73、要想让“输出阅读”变得更有效,需要满足两个要点。第一,讲述时不要采取俯瞰全局的角度,应该以自己的感性、体验为主体,比如说自己对这本书的哪些地方感兴趣,对哪些部分内容印象深刻。至于作品梗概或内容简介,只要看看各出版社提供都目录或网络信息就能知道。反正是自己说,不如加上自己的体会。留意这样的输出,也有助于强化记忆。第二,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记住这一点,读后的记忆和印象就会更容易被唤醒,也就是成为阅读的“证据”。
74、准备B4纸和三色圆珠笔:与内容有关的信息用“蓝色”(人物关系图),重要信息“红色”(人物性格、面对的难题),个人感兴趣的话或自己的意见等用“绿色”(意见、评论)。 75、光是不停的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叔本华 76、想向别人说明某本书的内容时,只讲述梗概大意是很无趣的,应该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77、我会让学生针对自己读过的书做一分钟报告,当然,单纯陈述概要是不合格的,合格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引用原文,而且在讲述时,要将选择该部分的理由和自己的有趣经历结合起来。 78、通过“师事”阅读,沉浸在“宗师”的世界里。所谓“师事”,指的是尊某人为“师”,随之学习。与其说是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不如说是因为尊敬其思想和人格,才持续阅读其著作。因此,也可以叫“尊敬阅读”。 79、增强亲近感的“吐槽阅读”,这样的阅读,并非毫不掩饰地袒露敌意或表示憎恶。就像相声的捧哏和逗哏一样,在爱着对方(书)、理解对方的同时,敏锐的严加追问。 80、瞬间偶遇也不错过的“一生一遇阅读”,与书相遇,相信缘分也没坏处。在一辈子的时间里,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与人的相遇,有时会彼此造成伤害,而书就不会。就算遇到无聊的书,最多也只会觉得“浪费时间了”伤口不会扩大。既然如此,最好还是不要错过与好书相遇的好机会。 81、不仅限于小说,伟人们的传记或自传等作品,也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兴奋。例如,阅读梵高的一生和他写下的书信,就会震惊于其人生的与众不同。再比如,接触爱因斯坦等人的生涯,就会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从而实现自我鼓舞。 82、年轻人不喜欢被人说教。一旦被观念不同的人说“你现在这样可不行”,他们就会立刻堵住耳朵,拼命保护当前的自己,除了与周围同样性质的人接触以外,断绝任何外界往来。 83、通过读书了解到其他伟人的存在,即使遇见逆耳之言,仍能继续吸取精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伟人就会成为自己的伙伴。 84、当你自觉即将陷入恐慌不安或虚无主义的时候,书能为你照亮出路。 85、我们把读书的喜悦传达给那些没读过很多书的人,以及不了解将书中内容融为自身血肉这一过程的人,难道不是应尽的责任吗? 86、遇见好书后的喜悦,会持续激励我们。
-
Shin Oscarjack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23 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