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读书随笔
2018.07.28



1.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2.不管学者们怎么评价一本书,不管他们怎样异口同声地竭力颂扬,除非这本书使你感兴趣,否则它就与你毫不相干。你在读,你就是你所读的书的最后评判者,其价值如何就由你定。
3.养成读书习惯,也就是给自己 营造一个几乎可以逃避生活中一切愁苦的庇护所。


他用一系列的随笔给自己画了一幅完整的肖像,不仅画出了他的性情和他的癖好,同时也画出了他的缺点,使你就像了解一个朋友一样了解他,甚至比朋友还觉得亲切,而就在你了解他的同时,你对自己的内心也会有所发现;因为在冷静而幽默地描述自己的性格时,他也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普遍人性。



正如司各特所说,奥斯汀小姐描写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和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虽然小说中并没有发生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每当你读完一页后总会情不自禁地翻过去,迫切地想知道下文如何;但那里仍然没有什么大事,于是你又迫不及待地翻动书页。能叫你这样做的小说家是最有才能的小说家。

使人觉得奇怪的是,他虽然有敏锐的观察力,后来对上流社会的语言也相当熟悉,但是在他的小说中却从来没有成功地塑造出任何真实可信的、属于上流社会的人物。他描写牧师和医生,显然不及他描写律师及其助手那样真实,那样生动。这是因为,早年他在律师事务所当小职员以及后来在民法博士院当速记时,甚至在他穷苦的童年时代,他就非常熟悉律师之类的人了。 狄更斯曾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部作品。就像许多慈祥的父母一样,我也有自己偏爱的孩子,他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确实,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和个人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因而能获取广泛的人性知识,但他也只能在其个性所容的范围内获取,因为目光再敏锐的观察者,在观察同时代人时也要受自身个性的限制。他有许多局限,这是肯定的。当然,他有他的特点:他很机敏,容易动感情,有点怯儒,但富有天资,工作勤奋,而且具有卓越的创造力。他还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也很严重:他抱有荒谬的偏见,而且常常想入非非;他很多疑(因而也容易受骗),也很褊狭、苛刻,但又极不谨慎,往往很自负,甚至极度虚荣;他耽于肉欲而且趣味粗俗,行为放荡却又缺乏激情。

伟大作家的特点就是作品丰富,而巴尔扎克的作品真可谓丰富得惊人。他表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生活,而他描写的领域则像他的祖国一样广阔。
有一个出版商说,他曾在一次宴会上亲眼看见巴尔扎克吃了一百个牡蛎、十二块炸肉排、一只鸭、一对鹧鸪、一条箸鳎鱼、几道甜点心和十几只梨。所以,不足为怪,他很快就成了一个大腹便便的胖子。
通常,女人是不愿借钱给人的,但巴尔扎克自有办法从她们那儿借到钱。一个男子汉去向女人借钱总有失风度,巴尔扎克却不以为然,也从不 为此感到丝毫内疚。
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很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只有在债务的压力下才能专心致志地写作。他一直写到脸色发白,疲惫不堪,而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恰恰是他最好的作品;反之,如果有人能创造奇迹,使他不再身陷困境一一即估价人不再来打扰他,出版商也不再对他起诉-那么,他的创作活力很可能就会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了。
巴尔扎克是和侯爵夫人一起去作这次短途旅行的,回来时他神情沮丧。这不难料想,他向她提出最后要求,而她断然拒绝了。他深感屈辱,既痛苦又愤慨,觉得上了大当,便独自返回巴黎。然而,他的小说家不是白当的;他的每次经历,甚至最丢脸的经历,最后都会成为他磨子里的面粉:卡斯特利侯爵夫人从此以后就出现在他的小说中,而且成了那种最轻化、最放荡、最恶毒的贵族女子的典型。
事前巴尔扎克已受到邀请,要他去组夏特尔和她会面。他们的第次见面很有点浪漫色彩。他到了他们约好的那个公园,只见一位夫人坐在长椅上读着一本书。她的一块手帕掉落到 地上,他过去帮她捡起来,这时他发现她手里拿着的书正是他写的。他和她说话,原来她就是他要见的女人。
顺便说一句,这位风流成性的伟大小说家和他的几个情妇总共生过四个孩子,一个男孩和三个女孩。他对这些孩子看来都毫无兴趣。

我们知道,福楼拜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不能容忍愚;他对市侩气、凡夫俗子和日常琐事恨之入骨;他没有怜悯心,也没有慈爱心;他成年以后一直过着病人的生活,同时又为自己的疾病觉得羞耻;他神经质,总是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中;他极端褊狭;他是个害怕成为浪漫主义者的浪漫主义者;他因为没有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性爱能力,就着迷于包法利夫人的肮脏故事。 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市镇上(尽管它很小)竟会找不到一个明智、善良而乐于助人的人。
他去世后又过了一年,他的老朋友马克西姆・杜・网独自到巴登去度夏。一天,他外出打猎,不知不觉走到了家叫伊累诺的疯人院门口。这时大门正开着,病人们在作每天的例行散步。他们排成两行,两个两个地并排从大门口走出来。其中有个女病人忽然走到杜・冈面前向他鞠躬。杜·网这才发现,那女病人原来就是福楼拜生前爱得那么热烈、那么持久而又那么徒劳的女人一艾莉莎・施菜辛格。

就在这一时期,他开始狂饮濫赌,为了付赌债,他曾不得不卖掉他从父亲那儿继承来的部分家产一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里的房子。他是个性欲旺盛的人,在高加素时还染上了梅毒。
但他还是同意了妻子的决定。他在莫斯科看到了惊人的贫富差距。“我过去感觉到,现在感觉到,将来还会继续感觉到,”他曾这样写道,“只要我有多余的食物而别人没有,我有两件外套而别人没有,我就会觉得是陷入了一种不断重复的罪恶。”
作家往往有一种心理特点,这种心理特点虽然对每个研究作家生平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我至今还没有听人正式谈起过,那就是:凡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内心因某种原因而遭压制的本能、欲望、白日梦(随你叫什么都可以)的升华,而当他们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这些东西之后,他们既然已经摆脱自己的内心压力,往往也就不会再进一步采取实际行动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毕竟不能使他们完全满意,他们心里总会有某种欠缺感。这就是为什么作家往往会赞美体力劳动者、往往会怀着一种不自觉的妒意淡慕体力劳动的原因。很可能,托尔斯泰热衷于体力劳动,就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摆脱某种压力。

有个对他颇有研究的传记作家后来说,就连他自己都认为,他对金钱的需求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只要觉得自己有了钱,就会不惜一切地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面我们就会看到,他的这种积习将使他一次又一次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他的外貌也让人难以恭维:头发全秃了,还患有癲痫病;至于他强烈的性欲,更使她觉得难以忍受,甚至厌恶之极。要知道,对于女人来说,最不堪忍受的就是没有肉体吸引力的男人向她提出性要求。

另外,还有一种叫人讨厌的想法也一直纠缠着莫泊桑,这种想法在当时法国人的头脑中十分普遍,就是认为:一个男人若碰到一个40岁以下的女人,就得和她上床,好像这是一个男人应尽的义务似的。莫泊桑的人物都沉涌于肉欲并以此为荣。他们就像有些人那样,饱着肚子还吃鱼子酱,原因就是鱼子酱价格昂贵。在他的人物身上,唯一强烈的人类情感也许就是贪婪。对于人心的贪婪,他能理解;他虽对它表示厌恶,但心底里却是暗暗同情的。

一个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决于他能否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我觉得,没有任何作家能像契诃夫那样深刻而有力地表现人的精神交流。与他相比,莫泊桑会让人觉得肤浅,甚至有点庸俗。但令人惊异的是,尽管莫泊桑和契词夫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观察生活,却从中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 论。莫泊桑满足于观察人们的肉体生活,契诃夫则专注于探究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他们却一致认为:人是卑的、愚蠢的和可怜的;生活是令人厌倦的、毫无意义的。

它直接产生的艺术和文学微不足道,你只能去研读发动那场大革命的那些人物,而关于他们,你越读就越会因为他们的猥琐和庸俗而感到惊讶。出演世界史上最伟大的一场戏剧的那些演员,竟然那么可悲地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相配。最后,你怀着一丝淡淡的厌恶之情,抛开了这个题目只有哲学水远不会让你失望。你水远不可能到达它的尽头。它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多姿多彩。它真是了不起,因为它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知识。它谈论宇宙,谈论上帝和水生,谈论人类的理性功能和人生的终极目的,谈论人的能力及其局限;如果有人带着这些问题在这个神秘朦胧的世界里去游历而又得不到回答的话,它就劝说他心安理得地满足于自己的无知;它教他退守为安,并且赋予他勇气。它启迪人的心智,同时也激发人的想象力。我党得,它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比给予专家学者还要多的冥思遐想,这样的冥思遐想趣味无穷,借此可以消闲解闷。
但是,我却想形成我自己的思想模式,而且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想弄明白,哪些是我必须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尽力想获得有关宇宙总体构造的知识;我想作出决断:我是否只需要考虑此生呢,还是只需要考虑来生?我想搞清楚:我是完全自由的呢,还是出于一种幻觉才自以为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我想知道:人生是本来就有意义的呢,还是必须由我来赋予它某种意义?于是,我便开始杂乱无序地读各种各样的书。
大致是这样的:东方有个年轻国王,登基后一心要把他的王国治理好·就把国内的贤士都召来,命令他们去收集全世界的智识慧言,编纂成册供他阅读,这样他就能成为世上最英明的君王。贤士们遵命而去。过了三十年,他们牵着队骆驼回来了,骆驼背上载着五千册书。他们对国王说,这 里收录了天下贤土所知道的全部智识慧言。但是,国王正忙于国事,没时间读那么多书,就命令贤土们回去对这些智识慧言加以精选。过了十五年,贤土们回来了,这回他们的骆驼背上只有五百册书。他们禀告国王说,从这五百册书里就可得知天下全部智慧。但是五百册还是太多,国王命令他们回去再作精选。又过了十年,贤土们又回来了。这回他们带来的书不过五十册而已。然而,国王却老了,他疲意不堪,就是读五十册书的精力也没有。于是他命令贤土们再一次精选,要在一本书里为他提供人类智慧的精华,让他最后能学到他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贤士们奉命而去。又过了五年,他们又回来了。这回他们自己也都成了老年人。他们把那本包含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书送到国王手里。然而,这时候的国王已经奄奄一息,就连这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
我认为,只要你是出于本性,希望在艰辛的生活中得到安慰和一种能支撑和鼓励你的爱,那么你就不会过问它有没有证据,也不需要这样的证据。凭你的直觉就足够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比另一种情况更加神秘,那种情况心理学家至今还没有作出解释,就是你有时会有这样一种强烈的感觉,觉得自己眼前的情景好像是在过去什么时候经历过的。神秘论者的灵魂出窍般的欣喜虽然相当真实,但是对他们自己才有意义 神秘论者和怀疑论者在这方面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都认为:不管我们凭智力怎样探索,一个神秘的大谜团将始终存在。
我认为路易斯・德・菜昂修士①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他的话做起来并不难,虽说人性脆弱,也不会将其视为畏途。他说: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