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中学时代哪一刻最令人难忘?
查看话题 >那是我们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丑的时代
回想起来,我好像是高中毕业后才开始穿连衣裙的。
我们高中制度严格,一周上六天课,每日都会有安排好的“游击小组”扫荡在校园各个角落,审查同学们的穿衣打扮。不许染烫发,不许佩戴无关饰品,来上学,必须要穿校服。校服分两套,夏季是湖蓝色间纯白的运动服,冬天是墨水蓝的整套运动装,特别耐脏,平日粘上什么油渍灰尘都看不太清楚。我最喜欢这身。
吃汤汤水水的早点时不必挂念太多,手抓饼配豆浆,咬在唇齿间的香醇令晨读变得格外美味。
我的体重就是那个时候蹭蹭长起来的。进入高三,打着学习费体力的旗号,每天早上都理所当然的买两份早点,校门口摊好的煎饼额外加根火腿肠、晨光烧饼的红糖脆饼、赵毅肉夹馍、食堂里五块钱一笼的素包子,这些较常买,座位离得近的同学会轮替着帮对方带。或者,分工去买,买回来再一起吃。女生饭量和男生饭量在高三这个特殊阶段,是差不多的,完全没有性别所带来的区别。我的小武就因此老嘲笑我,“比男生都能吃,还算不算个女孩子?”
女孩子——女孩子也是要学习,要长力气,要走向社会的呀。我心里愤愤不平,这世界从来没有因为性别不同因而对女性宽容,吃的多一点,才更有精神头对抗高考。
宽大的校服袍下是蠢蠢欲动的肥肉,它们交头接耳迅速攒到一起,宛若头头蓄谋已久的小怪兽,感应到求生讯号,集结成队,埋伏在此。

美,在我们的少女时代里,是道被忽视的应用题。像是数学试卷反面最后加分项的一道大题,其难度系数要高过于寻常题目,普通人不会答,索性早早选择放弃。美也是一样的。终日埋头穿梭在试题和零食间的女生,对于美,只有概念,而没有形态。电视里那些坐在教室里穿着纯色连衣裙,别着樱桃发夹,互相打闹着的场景,从来不曾出现在我们的青春源头里。
打扮是不被允许的,追求美和浪漫都被老师家长盖棺定论为“变坏的标志”。大多数女同学,嘻嘻哈哈中,自然也就放弃了这最后一道大题。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
我们同年级中有个女生叫:闫晓娜,和我的名字『闫晓雨』只一字之差。经常会有同学来问我们是不是亲姐妹,久而久之,我就在学校里不自觉注视起了她。我在7班,她在11班,都属于文科班的范畴。不同的是,由于我们学校该死的分级制度,班级按照成绩被依次框定成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不幸的是,我们这些“模糊了性别”的女生都出自尖子班。而闫晓娜所在的普通班,氛围相对轻松些。
对她的羡慕,始于一件连衣裙。
高中三年,没有人在学校敢在学校里正大光明穿裙子,便装偶尔是有的。多半是牛仔裤搭T恤,清汤挂面的打扮被逮到多半是个“着装不佳”,不会受大的惩罚。最不济也就是个破洞牛仔裤,在大腿、膝盖处的区域,外翻着毛线头,隐隐约约露出健壮肌肤。男款女款看起来没有太大分别,基本都是嘻哈风,不似如今流行的小脚牛仔裤,能够将少女漂亮笔直的腿型修饰得恰到好处。
但闫晓娜穿到学校的,是露着光滑皮肤的吊带连衣裙,裙角处,挽着一个垂落的蝴蝶结。下午四点二十分的课外活动时,她从主教学楼前经过,引起阵阵骚动,和我交好的女同学招呼我去阳台:“快看!那个和你名字差不多的姑娘竟然穿了条连衣裙哎!”我心里有点惊讶,忍不住好奇,便跟着大家伙走出班门,站到了阳台处。黄昏的光影扫过远方的屋顶,落进学校里,感觉是粉金色的,年轻的同学们都穿着松松垮垮的夏季校服,嬉闹着,交谈着,令人错觉好像这一生都会这样停顿住,安稳度过。
那个时候,我整日躲在课桌下写疼痛青春小说,却对眼前的逍遥浑然不觉。
青春是被神虚构出来的一种载体,每个人都在或长或短的生命中,指望着它,帮助我们寻找、承担、牵引出真实的自我,并囚渡成河。

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自己是谁。对于性别属性,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所向,只有在一个独特契机才能被敲开。看到闫晓娜身上那件连衣裙的时候,我的诧异点在于,她竟然穿了那件几日前我在步行街看上的那条,灰色的,虽不是什么明快样式,但其细节处埋伏的小心机最易撩动少女心思。吊带很显锁骨,就是稍微有点暴露,我捏着它思虑好久最终还是放回了原处。
想不到,闫晓娜居然把它穿到了学校,大大方方,不惧任何目光。
纤细的身子走起路来轻盈雀跃,小麦色肌肤,高高的马尾,甩起来发尾处尽是细碎光影。似乎感觉到楼上注视的目光,她扬起头,笑了笑,毫不夸张的说,真有那种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我们几个好友趴在阳台的栏杆上,一边羡慕着,一边又下意识自我安慰:不过就是条连衣裙,穿在身上的效果和校服能差多少呢。嘴上这样说,心里我却难受的很,就好像是电视剧里被赶出家门的原配,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落入他人之手。除了不甘,委屈,还有几分对自己的痛恨,为什么你就不敢想象,不敢穿呢?
捏捏肚子上的肉,又很快释怀。
毕竟,像我这种虎背熊腰的身材穿连衣裙只能沦为陪衬,还是校服忠诚,纹丝不动的捍卫着普通女孩的吃货之心。
也就再没有对闫晓娜的连衣裙耿耿于怀。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很快随着模拟考试的来临被湮没得无影无踪,还是照旧买两份早点,还是喜欢在课间时的空隙争分夺秒跑去小卖部,还是像个假小子一样,被男同桌整日嫌弃。
压力大的时候,整张脸的三分之二都冒出了痘痘,额头处的痘痘还能被刘海遮着,鼻翼旁的,却如平原处的小山丘,起起伏伏,惹人侧目。老妈发现后试图带我去看皮肤科,我盯着镜子,倒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高三一年,班里的男生胡子拉碴,女生头发油腻,大家谁都不会故意嘲笑谁。回想起来,那段对颜值和外在没有概念的时光,才是中国大多数青少年所经历的青春期——不够美丽,但足够美好。

那是我们最好的时代,也是最丑的时代。
没有韩剧的绯色浪漫,没有美剧的大胆新潮,在规规矩矩中磕磕绊绊长大,怀揣着一点点狡黠的邋遢,逐渐走向精致的成人世界。
长大,是一个我们和时间互相适应的模式。
很多年后,当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连衣裙,那条灰色连衣裙,在我心中,仍然是最美的。但我不再羡慕、不再想要,因为过去了『少女不自知』的阶段,我开始意识到,那不适合自己,无论是过去的我还是如今的我。
作者简介:
闫晓雨,90后“内心体验式”作者,已出版图书《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你必须叫醒那个叫醒的自己》
如果你有故事,请讲给我听。
微博/豆瓣:闫晓雨Esse 微信公众号:小镇姑娘
闫晓雨Ess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没有工作的这一年 (18人喜欢)
- 方大同:世上再无《苏州河》 (23人喜欢)
- 我的第7本新书上市!《允许自己枯萎几天,而后长出新芽》 (8人喜欢)
- 2025个人布局:一人公司怎么玩? (18人喜欢)
- 体验了,然后呢|12个月的深度思考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