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4子考上清华:人生成长的关键,在这一点
| 01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刷爆了网络。 陕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夫妻吴治保和胡治爱养育了5个子女,结果4个都考上了清华(北大)。剩下的一个,也从2017年开始备考,目标是上清华。

为此,这个家庭被誉为“耕读家庭”,甚至因此获得了政府奖励的30万元。

这个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可谓真正的寒门。 如果某个子女考上清华,还可以用“天赋异禀”或“运气”来解释。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肯定是出于别的原因。 这个家庭: 父母文化层次不高,没法亲自给小孩好的教育。 家庭经济一般,请不起昂贵的名师家教。 地处偏远,整体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和大城市没得比。 但就是在这么被动的情况下,他们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我认为,耕读家庭的奇迹,在于他们掌握了学习成长的本质方法论。运气和天赋无法复制,而方法论却可以传递。 正是在这种方法论的驱动下,4兄妹才能创造接二连三的成功。 | 02 环境和伙伴造就的自律。 经常会遇到一些熊孩子,调皮贪玩、成绩一塌糊涂。但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一谈起自己孩子,父母都会一脸无奈地说: 我家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不爱学习。如果多花点时间学习,他早就……了。 这说法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很多父母自己都信了。 他们不明白的是,自律本来就是人类最宝贵的素质,也是区别普通人和精英的最重要因素。 对很多人来说,一旦变得懒惰,最难做到的恰好是“多花点时间在学习上”。 自律往往不是天生的,而跟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伙伴息息相关。 曾经观察过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很多之所以不学好,主要原因就是和学校的不良儿童、社会上的混混玩在一起。而那些和班上优秀学生做朋友的人,再差也有下限。 吴治保的家庭,从父母开始言传身教,带头学习,便塑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下,5个子女都变成了自律性极强的人,这对他们考上清华北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时候,人只靠自身是难以变得自律的。想要成长,还需要想办法进入自律的圈子,用外部力量来监督和约束自己、感染自己。 | 03 对学习持之以恒的重视和追求。 吴治保家境贫寒,只读过一年书就辍学了,要种地来养活家庭。胡治爱更“惨”,连一天学都没上过。 论勤奋努力,他们不比任何人差。但努力了几十年,生活状况也没有多大改变。 他们深受没文化的苦,才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无数次跟自己子女强调。 一个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家庭,想要供读5个子女读书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我自己也是出身农村,很多没有远见的父母往往鼓励小孩早点出门打工,快点挣钱。 我小时候,就有很多哥哥姐姐初中毕业就去电子厂打工了,每个月收入两三千元,人人羡慕。现在,他们还是在电子厂打工,收入还是三千多元,再想改变已经很难了。 但耕读家庭不一样,夫妻种地、卖水果、卖豆腐……,想尽一切办法,务必不让自己的子女辍学。

正是将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最后才得以创造奇迹。 记者采访几个小孩,都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最多被提及的几句话就是: 你要坚强,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困难父母来解决,你不能放弃学习。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却发现总有各种干扰因素: 加班、娱乐、没时间、应酬多、太累了…… 最重要的事情,优先级反而比很多没那么重要的事情低,往往排在最后的位置。 这就是普通人之所以普通的核心原因。 | 04 好的老师和正确方法的引导。 因为从小在好的环境中成长,吴家小孩考上的初中高中都很不错。虽然请不起昂贵的家教,但学校老师素质都很高。 家庭内部,兄弟姐妹之间也会互相传授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领域,有本著名的书叫《刻意练习》,里面提到学习的几个关键要素: 1、正确方法的指引 2、足够次数的练习 3、练习情况的反馈 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都至关重要。 有些人所谓的学习,是“只学不练”,认为只有自己一学到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叫牛逼。这个其实叫假学习。 还有些人的学习,是不管方法,认为只要坚持就会进步,自己一个人埋头苦练,却不总结方法论、不总结错误。这个叫笨学习。 坚持是基本面,而方法是“乘法”,能放大努力的效果。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快速进步。 人生的路很长,此时此刻,或许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务必要明白,唯有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学习进步,我们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