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莫里森:彼岸的疲倦孤儿
Is everybody in?
The ceremony is about to begin
Wake up!
You can’t remember where it was
Had this dream stopped?

一
47年前,1971年7月3日,宿醉的吉姆·莫里森在浴盆中猝死。那脆弱的脸庞和臃肿的身材,远不及大众印象中那头狂放自恋的“年轻的狮子”,甚至有人怀疑,死者真的是吉姆·莫里森吗?当时嬉皮热潮已过,六十年代遗留下的激情和狂热,逐渐消耗、影遁、散去,甚至抹杀。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是六十年代的群像,也预示了七十年代的前兆。我永远记得音乐节结束后的场景:嬉皮士们浑身湿漉漉,拖着污泥,在空旷的垃圾堆里漫无目的地徘徊,想离开却不知去往何方。大型狂欢集会后,席卷而来的空虚感理所应当地侵入体内。
如果说六十年代是一整场青年的狂欢,无政府、性解放、摇滚乐、自由主义、民权运动是正值花期的恶之花,那它注定无法在七十年代的酸性土壤上盛开。伴随着一阵阵倒塌声,青年眼中屹立的雕像,那些如神明一样被信奉着的人,要么如流星划过,短暂灿烂后归为沉寂;要么英年早逝:吉米·亨德里克斯,詹尼斯·乔普林的生命都在一只脚迈入七十年代后戛然而止,与他们同为27岁的吉姆·莫里森在给友人的书信里写到“你正在和第三个人喝酒”。
纵观摇滚史,英年早逝的人不在少数,最为当下年轻人所知的是“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的科特·柯本。然而柯本只是一个天真脆弱的孩子,当他明白人只能日益老去且日益下贱时,选择一把猎枪作为自己的朋友,追随自己的偶像—吉姆·莫里森,踏上相同的归宿。不知年过古稀的尼尔·杨在舞台上撕扯喉咙,高喊“Rock and roll can never die”的时候,是否会想起把他的歌词当作遗言的柯本呢?
摇滚精神里确实有抗拒老去的特质,有些人不愿看到年老色衰、神志不清的自己,不愿“失去清晨”后在酒精和毒品的侵蚀下腐烂,选择在变老前死去;有些人任凭肉体老去,换个角度轻轻一瞥,依然是年轻时的自己,依然与世界作对。在纽约街头,你也许可以遇到饭后散步的罗伯特·齐默曼,这位抨击时代的反抗诗人、“昔日曾经苍老,如今风华正茂”的隐者、面涂白霜的吉卜赛流浪汉,如今已是面容慈善的美国老人形象。虽然皱起眉来,眼角依然锐利透彻,名叫“鲍勃·迪伦”的面具时刻紧握。但毕竟命运无常,“永远年轻”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寄愿。
有些人生来拥有甜蜜快乐,有些人属于无尽的暗夜。
无论是尼尔·杨、鲍勃·迪伦,还是科特·柯本、吉姆·莫里森,他们都窥见了生活的某些本质,只不过,有些人能够忍受生活的钝痛,在偏执的抵抗中活着;有些人像一场森林大火,恣意燃烧并挥洒着毁灭的欲望。
二
吉姆·莫里森注定看不到自己衰老的样子,这头“年轻的狮子”的生命虽像白驹过隙,但似乎过早透支。仔细观察吉姆的脸,可以看到高耸的鼻梁和眉骨,眼睛则躲藏在二者中间的凹陷处,显得神秘且深邃。他的嘴唇弯曲出模棱两可的弧度,天生擅长伪装和欺骗,像一只狡猾的猫科动物,伺机而动。正如他的眼睛和嘴巴一样,吉姆·莫里森的忧郁和悲观是内转的,藏在深邃的凹坑里;热情和狂野则是外向的,可以在舞台上表现出极强的统摄力。在吉姆的人生后期,他的身材渐渐臃肿起来,头发越留越长,胡子也不打理,像个野人。吉姆面部可见的区域越来越小,五官越来越藏匿于毛发和脂肪中,他在世界上也显得越来越小。他的笑容显得凝滞,年轻的锐气收裹进肥胖而虚弱的皮囊里。不,这似乎不应是吉姆·莫里森。

吉姆是一个早熟的孩子,锋芒的过早暴露使他成为同龄人中的异类。他的中学老师说,吉姆是班上唯一一个读过且读懂《尤利西斯》的学生。吉姆从不惧怕艰涩的思想,他似乎仅凭直觉就能深谙其道。吉姆熟读尼采和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著作,也痴迷夏尔·波德莱尔、阿蒂尔·兰波、迪兰·托马斯、威廉·布莱克、艾伦·金斯堡们的诗歌。叛逆的吉姆从来对课堂的死板内容不屑一顾,整日独自浸泡于图书馆中,不加防备地允许知识侵入自己。对于吉姆呈交的作业,老师们也经常摸不着头脑。他在文章中援引的内容,迫使老师专程去议会图书馆考证核实。有一次,吉姆交了一篇关于16、17世纪魔鬼研究的论文,其提供的参考书目使老师认为一定是他自己编造出来的。但经过查证后,这些书籍竟果真存在。兰波在19岁之前就写尽了自己一生的所有诗歌,吉姆紧随着他的步伐,希望成为下一个兰波。
在夏日的威尼斯海滩上,吉姆度过了青年时期最惬意的一段时光,而这段时光也成为他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收录在大门乐队(The Doors)第三张专辑《等待太阳》(Waiting For The Sun)中一首带有“夏日忧伤”色彩的歌曲《夏日将逝》(Summer’s Almost Gone)便描绘了当时的场景:
清晨无声无息临在我们身边
正午将灿阳燃进我们的头发
夜晚,我们在嘲笑之海中嬉戏
当夏日将逝
我们该何去何从
好友瑞·曼泽里克来看望这个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问起他最近在做什么。他半遮半掩地说:“嗯……没什么,就是写了几首歌。”
“让我听听”。
让我们游向月亮
让我们攀过海潮
整个城市熟睡之时
你我隐匿在夜幕深处
这便是日后成形的《月光之旅》(Moonlight Drive),大门乐队的第一首歌在不经意间被哼唱了出来。
起初,吉姆想成为一个电影制作者,后来,他想成为一个诗人。但他从没想过,自己还会扮演“乐队主唱”这样的角色。虽然对乐理一窍不通,吉姆总能敏锐捕捉到隐藏在生活场景之下的律动,并将其演绎出来;换言之,曼泽里克等人为歌曲赋予旋律,吉姆为歌曲赋予灵魂。

在大门乐队成立后的头几回演出,吉姆总是羞涩到不敢面对观众,虽然台下人数寥寥,他还是选择将身子背过去,面向自己的乐队成员,就像排练时一样。此时的吉姆还不是在台上疯狂布道的萨满巫师,不是危险的蜥蜴王,不是燃烧着的酒神狄俄尼索斯,更不是忤逆之子俄狄浦斯。
诚然,摇滚与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较为普遍的视角来看,神话作为摇滚的一种原型力量而存在。摇滚乐本身具有一种魔力,台上的摇滚明星更多地被观众当作神明一般崇拜,这种崇拜就像是普通大众对神话人物的仰慕。吉姆·莫里森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结局》(The End)中加入了这么一段:
杀手趁着破晓前苏醒,穿上他的靴子
他从古代画廊里取走一个面具
然后他下来到大厅
他走进了妹妹的房间
然后,他去兄弟那儿看了一眼
然后,他下来到大厅
他来到门前,往里面看看
父亲
是的,儿子
我要杀了你
母亲
我要……
操……你!!!
然后,他诞生了,吉姆·莫里森。
三
在一次演出中,大门乐队理所应当地演奏起《结局》这首极受欢迎的歌。歌曲中的大量空白使乐队成员能够借此即兴发挥,必不可少的是那段俄狄浦斯念白。歌曲中段,吉姆·莫里森的时间到了,他开始呓语,哼着由自己潜意识捕捉到的诗句。这种迷幻的氛围足以催眠观众,使他们沦为莫里森的傀儡。不过,大家都在等他开口,等他说,杀手穿上了靴子。
许久的等待后,俄狄浦斯如期而至。
“父亲……”
没等唱到下一句,观众就自觉地替他扮演了弑父淫母的角色,“F”打头的单词听起来格外刺耳。
吉姆·莫里森被震慑了,此时,创作者反变成聆听者,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是多么恐怖。
孤独的醉舟穿越风雨航行,彼岸的兰波在向他招手。当渡船者—这个疲倦的孤儿低下头,望着黑色的潮水,他从倒影中看到了自己。这股潮水却反扑上来,欲将他卷入汪洋中。孩子惊醒了,他不应被钉在摇滚歌手的棺木上,他想做诗人,他想成为“另一个”。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丈夫伦纳德之间有这么一段对话:
伦纳德:“为什么一定要有人死?”
伍尔夫:“为了对比,为了使活着的人更加懂得和珍惜生活。”
伦纳德:“那么谁会死”
伍尔夫:“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
吉姆·莫里森也肩负着沉重的“诗人的责任”。当年轻人们头戴花环,“爱与和平”的口号响彻旧金山,迷幻摇滚的余音在上空盘旋时,总有一些远离尘嚣的人:“时代英雄”鲍勃·迪伦选择隐居,与六十年代决裂;卢·里德和约翰·凯尔在“工厂”里鼓捣自己的噪音和实验;只有大门乐队勇敢地划破长空,撕掉伪善的面具,与靡靡之音分庭抗礼,煽动人们突破到彼岸,打开众妙之门,将黑夜付之一炬,并学会遗忘。
“如果我的诗歌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就是希望把人们从视野和感觉都受到限制的道路中解放出来。”
吉姆·莫里森是个现代诗人,在他的诗歌中,从来不缺乏对异化、疏离、冷漠等现代社会现象的本质性书写。它们是一种展示,也像一则预言。
你是异客,人们陌生
你孤身一人,面庞丑陋
你是多余人,女人怪异
当你倒下,路途不平
当你是异客,脸庞从雨水中诞生
当你是异客,没人记得你的姓名
就像这样,没有关怀和包容,这种冷冰冰、带有命令色彩的语气正契合钢筋混凝土筑起的高楼大厦,现代人与生活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在无形的隔绝之下,每个人是那么的陌生。
有人说,成为诗人意味着承担责任,即“拥抱自己被选定的悲剧宿命,并以热情和高傲来完成这个命运”。是的,诗人的任务便是一次又一次地心碎。吉姆·莫里森在痛饮苦酒的同时,想必也拿它来洗涤伤口。想要燃烧,也必定要承担炽热的痛苦。
1970年12月8日,吉姆·莫里森拖着沉重的身躯,来到录音室朗读自己的诗歌,藉此来庆祝生日。他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同躯壳抽离。
那年,他27岁。
七年后,乐队成员为这些录音配乐,制作成一张史无前例的“摇滚诗”专辑,并以莫里森创作的诗歌《美国祈愿者》(An American Prayer)作为专辑名。

四
风雨骑士
风雨骑士
来到我们出生的房子
来到我们被抛入的世界
就像没骨头吃的狗
退场的演员
风雨骑士
杀手已上路
兰波写完了所有诗歌后,十九岁的年华,孤身奔赴非洲。他成为了监工、摄影记者、军火贩子,成为了另一种形式的诗人。最后,他拖着一条废腿回来了。当经历的各种苦难都随思绪飘散后,阿尔蒂·兰波在巴黎的病床上溘然长逝。
吉姆·莫里森曾打趣道,自己有一天也会去非洲,到时候,他会化名“Mr.Mojo Risin”。
吉姆·莫里森的死亡是一个谜团,而狂热的大众又将这件事变得玄而又玄。如果说有一个人必死,那应当是吉姆·莫里森;如果说有一个人可以公然制造假死案件来欺骗世人,那也只有吉姆·莫里森。
Mr.Mojo Risin却一直没有现身。
“当吉姆·莫里森死去时,我们身上的莫里森也死了,”村上春树说,“吉姆·莫里森绝不是传说。即便是传说,也不能填补吉姆·莫里森留下的空白。”
经过如此漫长的旅途,这个风雨兼程的愁容骑士疲倦了,他选择隐居巴黎,那里寄托着他的精神理想。在巴黎的最后四个月,吉姆·莫里森终于回归了他的身份—诗人。这段轻松的日子,他与世隔绝,终于可以潜心于文学。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命运和他开了一个“莫里森式”的玩笑。
像众多不堪生命重负而英年早逝的天才一样,吉姆·莫里森曾点燃一把烈火,现在,自己也燃烧殆尽。
吉姆·莫里森从未惧怕死亡,他似乎将自己的命运看得一清二楚。“在清晨醒来,喝着我的啤酒,未来模糊未知,结局已经临近。”只有诗人才可以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无端预兆,而诗人之死令我们更加心碎。
在你滑入无意识之前
我要再给你一吻
趁着转瞬而逝的机会,再给你一吻
再给你一吻
那些日子如此明朗却痛苦万分
你温柔的细雨将我笼罩
你逃跑的时候过于疯狂
我们会再见
我们会再见
吉姆·莫里森,诗人、歌手、作曲家。
参考文献:《此地无人生还》杰里·霍普金斯 丹尼·萨格曼著 董楠译
《愚人船上的渡客--兰波和吉姆·莫里森》 林晓筱著
《吉姆·莫里森的灵魂厨房》 村上春树著 施小炜译
-
古怪的肾脏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8 10:58:47
-
冰冻西柚汁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08 00:08:28
-
One Day Mor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2 10:27:12
-
麦丁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2 15:46:42
-
moy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1 01:03:31
-
Nevaeh828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1-17 12:11:51
-
silenc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8 23:50:55
-
zzllzou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2 21:30:07
-
Labyrint_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05 21:16:43
-
mysadnippl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04 22:07:02
-
Peep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5 00:04:01
-
Sgt.pepp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3 17:28:26
-
Endless Riv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8 07:17:14
-
酷炫少女安琪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05 15:47:59
-
小库饼饼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04 16:20:45
-
@realwall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9 19:11:21
-
豆友164083859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7 13:25:41
-
乌拉乌卡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6-20 23:15:00
-
哥本哈根不解释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2 08:34:14
-
|ᐠ - σ -マ 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1 13:00:08
-
星空与金币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7 14:59:35
-
境妙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6 11:39:42
-
aqiuuuuuuuu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8 17:32:08
-
看见3cm就想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9 11:17:09
-
小偷玫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7 16:26:08
-
克莱因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6 20:34:04
-
Hanna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3 05:47:19
-
DUWUYI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7 23:38:43
-
远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3 18:07:39
-
练白彧uuuuu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13 00:29:36
-
綿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6 11:35:12
-
劳白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1 22:43:19
-
豆友209506855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3 23:01:03
-
沙漠孤魂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21:11:16
-
臣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0 22:11:59
-
wj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6 11:41:17
-
Hop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25 21:50:23
-
月背的beetl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3 01:49:09
-
槡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15 23:16:57
-
Kawings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21 21:47:55
-
千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5 06:26:43
-
LongSeaso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5 01:37:35
-
rr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15 16:24:20
-
爱过一百个老公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4 17:02:33
-
Der Wi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16 22:42:24
-
Velv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9 12:54:1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9 07:13:06
-
草帽之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6 02:57:55
-
降噪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5 10:50:13
-
Metrol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13 12:53:07
-
Pазлюбить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7 08: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