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古代医圣活了141岁,临终把长寿的秘诀写进这部书里!
中医学有句著名的论断,即“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预防和调养是中华传统中医药学一个重要的显著特点。
被誉为妙应真人,中华“药王”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养生学萌芽于三千年前的上古商周时期,最初并无专门的医学著作,许多的疾病诊疗思想带有很强的哲学思维,蕴藏在《老子》、《庄子》《荀子》和《淮南子》等文化典籍里。经过历代历代医家的潜心研究,至汉代时已日臻成熟,最显著显著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诞生,奠定了传统中医药养生学的基础。中医学有句著名的论断,即“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预防和调养是中华传统中医药学一个重要的显著特点。在这方面唐代名医孙思邈可以说是做出了杰出的研究和实践,他那闪烁这辩证思维的诊疗养生思想,把传统医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华民族健康的繁衍生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成长的故事: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说起药王的身世,其实他的前半生生活在北周时代,唐朝开国之际,他已经37岁了。他生于北周大统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一百零二岁(有的考证活了一百四十一岁,医学界多认为102岁之说比较可信)。葬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孙塬村。

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是个父母发愁的病秧子、药罐子。但他从小却天资聪颖,智商很高。据说能日诵千言,时人无不称奇,赞其为“圣童”。启蒙时期,他即刻苦钻研诸子百家,博涉经史子集。为掌握传统中医理论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人常说,久病成医。由于幼时体弱多病,倒让“小药王”对针灸煎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潜心学医,到了二十岁即成为问名乡里的郎中。悬壶济世之余,他对古代医学典籍做了深刻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他还注意收集流传在民间的验方偏方,至五十岁时,已经成为大唐盛世医学界的泰斗,在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各科颇有建树,有二十四项成果开创了古代医药学史上的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的概念。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终南山、下江州,隐居太白山等地,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边著书立说,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奉献的故事:大医精诚传古今,悬壶济世人称颂
孙思邈医德高尚。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伦理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的大医精诚思想名耀千古,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然被药王家乡的医疗机构和药商奉为圭臬。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周宣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可见其用心之专。倾注心血之深。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集医药学之大成,大大丰富了祖国医药学宝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深受感动,赞扬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后世尊称为“药王”。现今我国各地都有祠堂纪念。陕西耀县药王故里孙原村现存有药王孙思邈诞生遗址、幼读遗址、药王墓及孙氏茔园,药王碑苑和宏伟壮观的药王纪念中心药王祠堂,每年农历二月二开展规模宏大的药王孙思邈文化节纪念活动。经常有有来自日韩、港澳台地区和全国各地的祭拜者焚香叩拜,祈福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铜川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和对外交往的名片。

小伙伴们,聊到这里您是否也想去陕西铜川药王山去瞻仰药王的的生平展览和文化遗迹,别着急,有一项活动可以满足您,参加小药王夏令营,即可实现您的愿望。 ( 本篇完)
-
千金世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1 09: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