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人文游学之旅之建筑欣赏入门(多图)
7月31日,晴转雷阵雨
这是一篇猫头鼠尾的游记。
活动背景:招募 | 听,那房子在说话。7月31日周二,在鼓浪屿学建筑欣赏入门【鼓浪屿人文游学系列之二】

活动从鼓浪屿历史文化陈列馆(原英国领事馆)开始。组织者狐不二同学把旅游项目做成“深度文化体验”的探索和努力,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所以专门为本次游学之旅成员开辟了快速通道,可以直接上二楼展厅听吴老师讲课。一股“不怕游客不差钱、就怕游客有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吴永奇老师正好借助陈列馆现成的图文和微缩模型,先简要介绍了鼓浪屿七大类建筑风格。

如果让老湿来分,大概会这么分类:首先是民居和非民居(领事馆、教堂、商务机构等)两大类。

民居以下再分为几个小类:
1. 传统闽南:如四落大厝、黄氏小宗;
2. 西洋别墅:观彩楼、鹿礁路99号等;
3. 中西混搭风(华侨洋楼):偏西式的李清泉(容谷)别墅、黄荣远堂;偏中式的海天堂构;以及众多介于二者之间的民居,如鹿礁路38号许家园、泉州路的黄赐敏别墅(金瓜楼)。

非民居则分为:
1. 西方古典复兴风:可再细分为希腊式(特点是三角形、借用吴老师比喻为“三明治”)如协和礼拜堂、三一堂;罗马式(特点是穹顶,“包子”)如八卦楼;哥特式(尖顶、“玉米棒子”)如天主教堂。
2.现代装饰风:鹿礁路1号原博爱医院、鹿礁路28号原日本警察署等。
3. 殖民地外廊风:有增加房屋纵深的外围回廊,如鹿礁路24号原日本领事馆等。

但有些民居其实走的是殖民地外廊风(如番婆楼),所以老湿这么分只是帮助自己联想和记忆而已,非常不严谨。总而言之,鼓浪屿的历史,给她留下了一大堆又中又西、同时又不中不西的建筑,如果一定要纠结于分类的互斥性与穷尽性的话,很可能需要把东西方各种风格、古代现代各个阶段做个排列组合,那么老湿今天的游记也就别写了。

言归正传。出了陈列馆,第一站就是鹿礁路1号-原博爱医院-现代装饰风。

然后是鹿礁路99号,西方乡村别墅风。

再来是原址重建的林氏府,窗框上的装饰花纹据说是原件哦(⊙o⊙)。


许家园,中西混搭风,山花和女儿墙是看点。门框上圆规和曲尺构成的纹饰,暗示原主人和共济会很可能有某种关联。


现代装饰风,鹿礁路28号原日本警察署,砖砌得那是相当有水平。


殖民地外廊风,鹿礁路24号原日本领事馆。



西方古典复兴风,希腊式的协和礼拜堂

哥特式的天主教堂

黄荣远堂,华侨洋房

海天堂构,厦门装饰风



猫头鹰楼休息兼避雨。






四落大厝,传统闽南风


永春路所见


黄赐敏别墅(金瓜楼),厦门装饰风







金瓜楼名字的由来,其实是对面这座楼,看女墙上的金瓜。



三一堂,西方古典复兴风,希腊式


笔山路,可能是老湿的首次或第二次踏足,到这里的次数肯定不会超过两位数。

观彩楼在望。

观彩楼,西方乡村别墅风。


观彩楼旁小路。


笔山路9号




笔山路是个好地方

安海路上番婆楼,殖民地外廊风(+厦门装饰风?)


番婆楼隔壁、安海路所见




泉州路,殖民地外廊+现代铝合金装饰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