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期,破译儿童成长密码
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带给父母的必定是欢喜。
而孩子的每一个第一次,所带给孩子的都是无与伦比的快乐。
第一次抬头、第一次把手完整的塞进嘴里、第一次走路,孩子会发现,原来,这就是我!我们会发现,原来,这就是生命!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原本天然萌无公害的孩子开始出现些不寻常的表现---把所有的物品都塞进嘴里,terrible two、上蹿下跳、我就不!臭妈妈!坏爸爸!
一不留神,躲在狭小的空间里,一不留神,把家里的物品全部扔掉,一不留神,把碗里的豆子全洒落,看着豆子满地打滚,孩子笑得不可开支。
偶尔,不知从哪个角落,拣起一颗珠子,视为珍宝;
偶尔,模仿成人的言辞,惟妙惟肖;
偶尔,霸道地指着家里所有物品,都是我的!
偶尔,拿起妈妈的化妆品,浓妆艳抹,让人忍俊不禁;
偶尔,大喊妈妈/爸爸是我一个人的!我要和妈妈/爸爸结婚!
偶尔,痴迷画画,无休止的画画,尽管夜已深。

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那么多不寻常的表现?
其实,孩子0~6岁的成长过程中,敏感期一直贯穿其中。这些行为的密码,都藏在敏感期里。相信孙瑞雪老师的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能给您一个答复!
何谓敏感期?
孙老师是这样说的:敏感期,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作者孙瑞雪通过对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进行评析,总结归纳出0~6岁儿童的主要敏感期,帮助我们透过儿童敏感期来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透过儿童的行为和表现来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曾与“超人”合影。这个“超人”并不是名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孩子---处于身份确认敏感期四岁多的孩子!这位孩子每天来园都会找个僻静的角落,“秘密变身”(悄悄换上“超人服”),随后在学校里像“超人”一样活动。
孙老师观察了“超人”好几天才准备好上前接近。孙老师向“超人”表达了崇拜与兴奋,并询问是否有荣幸与“超人”合影?“超人”帮助孙老师实现了梦想。也正因为孙老师这份细腻的童真,才能清晰捕捉儿童敏感期并用爱与自由来呵护孩子的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分为三大部分,第1章分别讲述了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让我们对敏感期有一个纵向把握,整体了解何为敏感期。第2~7章按孩子的年龄编排,分别列举0~6岁及6岁以上每一年龄段的儿童敏感期,以及应对策略。第八章通过孙瑞雪老师与薛梅老师的对话,讲述传统园与蒙氏园的对比,反映出令人堪忧的儿童生活现状。

下面,我将从敏感期的定义、如何判断敏感期、以及儿童敏感期的应对策略来为您解开《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秘密。
一、敏感期的定义
孙老师是这样说的:敏感期,就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也就是孩子在某个时间段内,无法自拔的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以此来发展自己的过程,而一旦这份发展被成人打破,孩子会表现得非常焦虑。
例如,孙老师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提到一件趣事:一次,孙老师坐火车,途中偶遇带着3个月婴儿的宝妈,婴儿正高度专注地把手往嘴巴里放,努力尝试几次后终于成功,顺利地吮吸自己的手指,发出很大的声音。
宝妈一边笑嗔宝贝不讲卫生,一边把孩子的手从他的嘴巴里取出来,孩子突然恼怒大哭,宝妈依然笑着问:宝贝怎么了?哪里不舒服么?孙老师遂对宝妈说:“那是因为你打扰到他工作了。”
3个月大的婴儿,处于口腔敏感期,内在生命力驱使着他用口唤醒手的功能,所以孩子会高度专注地一次次把手伸进自己的嘴里,以此来唤醒手,尽管失败多次,但依然在重复尝试。但这份发展并没有被妈妈看到,而是被妈妈粗鲁地以不卫生为由剥夺了孩子唤醒手的权利,孩子最终恼羞成怒,奔溃大哭。

二、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处于敏感期中?
(1)孩子不断重复的做某件事。
(2)很容易学会这件事。
(3)在做这件事时,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例如,三岁的小荔枝上幼儿园之前不曾碰过剪刀,因为外婆认为那是危险的物品。来园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第一次使用剪刀进行剪纸。
刚开始,孩子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抓握剪刀柄,聚精会神地看着手中的卡纸,小心翼翼地挥舞着剪刀柄,但没剪成功。孩子哭着说:“我不会,我就是不会。”
老师上前帮助荔枝,抓紧卡纸的两端,好让荔枝能用两个手的力量来掌控剪刀,荔枝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成功完成一个圆形的剪纸。
品尝到成功喜悦的荔枝,自此以后,每天来园都会进行大量的剪纸工作,有意识地使用剪刀。
一个月后,孩子已经能熟练使用剪刀,能沿复杂轮廓剪纸,而这份剪纸的热情来源于孩子的剪涂贴敏感期。谁曾想过,一个月前的荔枝,曾为自己无法正常使用剪刀而苦恼呢?
三、敏感期的应对策略
1. 提供一个爱和自由的心理环境
提供一份爱和自由的心理环境,了解并捕捉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尊重孩子敏感期的发展,在规则范围内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例如: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迫切需要有序的环境来建构内在的安全感,这时候的孩子,最容易形成秩序,我们也应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外在环境。
当内在秩序被打破时,允许孩子发泄情绪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例如:孩子养成了一套程序---成人接孩子离园时,孩子会在回家的路上吃食物,某天家里人忘记带食物或来不及准备食物,带孩子离园时,处于执拗敏感期的孩子因离园路上没有吃食物这一程序被打破,而奔溃大哭,一定要家里人拿食物出来时,我们则应允许孩子发泄情绪,不对孩子的需求进行评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嗯,是的,此刻你的秩序被打乱了,你感觉很痛苦(为孩子的情绪命名)。”
“你就是很想要离开幼儿园时能吃上食物(不对孩子的需求进行评判)。”
“如果哭能让你感觉好的话,那就哭一会吧~(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妈妈抱抱你,在这陪着你,陪着你接纳这份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
2. 提供物质环境
为孩子提供敏感期所需的基本物质环境。
例如:当孩子处于人际关系敏感期时,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孩子准备食物或玩具等,并由孩子自由支配食物或玩具,允许孩子自由进行物物交换;
当孩子处于绘画敏感期时,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绘画用品,允许孩子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作画,或带孩子观看画展,一起欣赏画册等;
当孩子处于符号敏感期时,为孩子准备识字、拼读环境,给家里的物品贴字卡,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回应孩子的提问---这是什么字?与填鸭式教学比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想起第一次看孙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口气把整本书看完,敏感期的孩子,总让人忍俊不禁,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原来孩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这么多敏感期密码。
《捕捉儿童敏感期》像是一位家庭医生,当孩子遇到疑难杂症无法理解时,赶紧翻翻看到底孩子怎么了,孩子的行为基本上都能对号入座。《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也有大量案例来帮助了解孩子行为的奥秘,相信是每个父母必备的家庭育儿书。而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更是孙瑞雪老师出书的初衷。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自由中成长,愿每个生命都能被爱所照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