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摘书-第7章 大脑如何工作
1.必须先花时间“鼓捣”
作者从自己的经历中,举例说明“鼓捣”的意义。所谓“鼓捣”,其实是对某件事情或某样东西,通过足够长时间的观察,形成感性认识的过程。在面对新鲜的陌生的事物时,理性的逻辑推理并不是完全适用的,这时就需要用感性的认知——“鼓捣”先去观察和熟悉这个事物,至少是先花时间“鼓捣”,再进行逻辑推理。
2.像孩子一样思考
面对无法理解的东西,大脑容易调转方向,把无法理解的东西关在外面。
人们害怕自己无法做到以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害怕让人烦恼
——如果开始就用理性逻辑的想法去体验,就会有上面的感觉,也是作者最开始接触织机时的感觉。
像一个小孩子一样,运用眼睛,不要试图分析这个东西,而是要看和观察,把它吸收到脑子里
——用这种方法,作者观察一段时间后,作者的大脑里一步步显示了织机的初步模型,并且明白了对于织机还有那些知识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
3.对解释的错觉
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把经过长期的体验和熟悉的东西,在脑子里形成它的图像、结构以及运转方式,然后转换成语言,就能把它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脑子里。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想学会理解符号的意义,要想学会把别人的符号转化成一种现实或者一种现实的思维模型,唯一的途径就是先学会把他们自己的现实转化为符号
大多数学校是这样做的,一开始就是无意义的符号和陈述,试图用解释这种方法把意义灌输给孩子,结果只能是让孩子相信所有的符号都是无意义的,或者是他们太笨了,无法理解符号的意义。
——批判了学校的教学方式,不注重实践,不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体验,而是一上来就告诉各种理论、技巧、原则,这种看似效率高的方法,反而让孩子无法从根本上理解所学的东西,只能当成仍然是无意义的理论、技巧和原则去死记硬背。
4.运用大脑的方式
把现实转化为符号,并让符号再回到现实,这是一件需要技巧的事情。
在学龄前,每个孩子都已经建立了一个或者多个关于世界的成年前的推理,然后越来越向成年化的观点靠近。孩子们不会沿着从一个“正确道路”到另一个更高级的“正确位置”这样一条学习的道路前进。他们自然的学习道路中包括“虚假的理论”,它对于理论的建立起到的作用和真实的理论一样多。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上来就做对的,会犯很多的错误,这些错误不是因为他的粗心或是愚他也不会不断重复他的错误,而是会在不断的错误中去修正和改善,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们容易把这些错误看成事情是以不同的方式完成的,而不会认为事情做错了或者做得不好,比如孩子在写字母S,以及数字3时,方向搞反了,这些问题最初在他们眼里,这些区别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一旦他们学会了像我们一样书写字母和数字,他会决定和我们一样去书写,而改正这个错误。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疑问和问题,是得不到任何答案的。他们生活在连续的不确定和困惑中,但是大多数都能从中健康成长。——因为他生来就处于这样满是疑问和困惑的环境中,对每一个问题和疑问都搞明白搞清楚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就是在这样不确定的环境中去认知这个世界的。
5.孩子的学习方式
孩子是充满求知欲的,他想理解事物,发现事物是如何运作的,想要获得能力,能够掌握他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能够做他看到其他人做的事情。他是开放的、善于接受的、非常敏锐的。他不会把自己关在陌生、混乱、复杂的世界之外,他近距离地、机灵地观察这个世界,努力把它全部吸收进来。他是试验性的,他不仅仅是观察周围的世界,还品尝他、触摸它、掂量它、弯曲它、打破它。为了发现现实是如何运转的,他不断努力。他很勇敢,不怕犯错误,也很有耐心,能忍受大量的不确定、混乱、无知和悬而未决。在任何新状况中,他没有必要马上就获得意义。他愿意也能够等到意自动跑到他面前,哪怕它来得很慢,而通常来得都很慢。
孩子们想要学习现实的东西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和决心,不是将来去学,而是现在就要学,这给了他们求知欲、精力、决心和耐心去学习所有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
而且,孩子大多数的学习都是出于突然的激情和热心。他们很少按照学校给制定的那种缓慢、稳定的学习计划来学习,更可能是对某个特别的兴趣保持一段时间的、渴求的好奇心,阅读、写作、讨论、提问有关内容,一天几小时,或者一连好多天。然后,他们可能会突然失去兴趣,转向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者有那么一段时间看起来好像根本没有任何兴趣。这通常都表明,对于那个主题,他已经获得了所有他们能够吸收的信息,需要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探索世界,或者可能只是把已经知道的知识巩固得更牢一些。
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是独立学习的,而不是被聚在一起学习的;他们学习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取悦或者满足掌控局面的成年人;他们应该掌控自己的学习,自己决定想要学什么,想要怎么学。
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任何知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可能很有用,可能很方便,但是不一定必需。学习者本人是他下一步应该学习什么的最好法官,好奇心永远不会闲着,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东西正是我们最想学习的东西。
真的想要知道什么事情的人不需要被告诉很多次,不需要被反复检验、测试,一次就够了。新的知识正好装在为它准备好的缺口中,就像拼图中不见了一块,一旦放入,它就会在那儿,不会再掉出来。有些知识让世界在我们眼里变成一个更合理或者更有趣的地方,让我们的思维更完整,更准确,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会忘记。
——刚需的知识,才能学习得更快更有效率。对于成年人来说,探索世界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麻木了,成年人很少会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去因为探索世界而去主动学习什么,成年人所熟悉和掌握的学习模式是,我先掌握了基本的、常用的知识框架,当我在生活或工作中需要用到这个知识时,把它调用出来,如果这方面的知识不能满足需要,那就再去学习,再去填补,这也是一种刚需,也是一种能比较高效率学习知识的方法。
6.大脑是个神秘的东西
人类的大脑是个神秘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去了解、控制和测量孩子的想法。
我们无法判断,也无法确定,孩子是否在学习,他在学习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相信,人天生就是学习的动物,就像鸟儿会飞翔、鱼儿会游泳 一样,人类会思考和学习。所以我们不需要用各种手段去“推动”孩子学习,也不需要不断刨开他们的头脑以弄清楚他们是不是在学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做好余下的事情。
——大脑确实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他绝对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大脑内部也分为高效率工作和低效率的工作,也分为动物性的感性思维和人性的理性思维。作者在整本书中一直强调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探索这个世界,这大部分用到的就是动物性的感性思维,这是一个自下到上的,不需要去询问很多个为什么的自发的、本能的过程,个人认为,在学习控制身体、游泳等运动行为的时候,这个本能的过程,能让人更容易接受,可能效率也更高,但是,在学习数学等本身就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学科时,可以用感性的方法去建立某一个新问题的初期模型,想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走向高级的学习时,必需有严谨的逻辑思维。感性的方法是动物性,是天生的,但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且可以强化的,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