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走,拿上这本当代艺术入门指南,一起去逛美术馆!

当代艺术是什么?
为什么同样两座小便池,一个只是一件物品,另一个却可以被称为艺术?
谁的意见更重要?艺术家?收藏家?评论家?媒体?还是公众?
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可能是艺术的时代,艺术还有标准吗?
专业人士的观点真的那么重要吗?
……
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身处当代美术馆中,脑袋里冒出了无数个天马行空的问题,但看看周围一张张高深莫测的面孔,又默默地把它们咽回肚里……

而格里森·佩里说:
“我们很容易对艺术及欣赏艺术没有安全感,就好像没有足够的学术和历史知识,就不能欣赏某些艺术似的。但我要带给你的信息是:任何人都可以欣赏艺术,任何人都可以在艺术中生活。”
格雷森·佩里是谁?
✏他是伦敦艺术大学校长。 ✏ 英国备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陶艺家,在全世界各地举办过大型个展。 ✏2003年获得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 ✏2008年获选“英国文化百位权威人士”(第32位)。 ✏ 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皇家院士。 ✏2013年,他在BBC年度特别节目“里斯讲座”开讲,是该节目开播六十五年以来第一位艺术家。

在英国要想忽略格雷森·佩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打开电视有可能在BBC看到他在脱口秀中,语速飞快地调侃着时事,或者在BBC四频道广播里妙语连珠,你可以在他展览的开幕式上见到他被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也可以在马路上见到他骑着自行车,然后鄙夷地问“你怎么没穿裙子?”——穿女装是他的个性标志,已经广为人知。他也常常在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生秀场和展览上以名誉校长的身份来跟学生们互动。
佩里思路清晰、精力旺盛,时常跨界,颇受欢迎,也频繁更新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是英国当代艺术界的一名势不可挡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和本人都非常本地化,在传统与禁忌之间穿梭,英国以外的观众和读者需要花一点时间来理解他,因此很难把格雷森·佩里定义为纯粹的艺术家。当我们想到他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异装癖、陶器、泰迪熊、典型的英国人,这些都跟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出生在英国东南部的埃塞克斯郡,生父暴力,母亲改嫁,他守着一只泰迪熊度过悲惨童年,热衷穿女装,是怀有女性主义的异装癖者,被父母嫌弃,同时又喜欢骑摩托车、自行车,读艺术院校,并发现从事艺术是他自我觉醒的方式。如今他住在伦敦,婚姻幸福,妻子是位心理治疗师,有一个女儿。
佩里的作品里具有一种自传式的叙事手法,最显著的载体就是他的装饰性陶瓷器皿和挂毯,也有装置、绘画、雕塑。他在罐子上使用意象和文本来记录社会问题,也许是因为这种媒介更接近于手工制作,这也是当代艺术不再推崇的东西。他被问到很多关于手艺和艺术之间异同的问题,他对古典艺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认为手艺是与古典艺术相联系的,手艺可以继承,而艺术则是更私人的东西。
他为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写了一本当代艺术入门指南——《哗众取宠》,用视觉和知性的双重享受教你欣赏艺术,在艺术中生活。

这本书正是格雷森·佩里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和对那些质疑者的回应。当代艺术比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更接近大众,博物馆、画廊、双年展、大街上......艺术随处可见,它不再属于神坛、不再属于庙宇、不再属于权贵,可也比任何一个时代更受到非议。如果过去的艺术圈是一个艺术家和收藏家、评论家之间的闭环的话,如今它更面向大众,也更需要大众的参与。太多人表示看不懂,质疑当代艺术故弄玄虚,甚至装神弄鬼,骗富人们和收藏家的钱财。
他管这本书叫作“哗众取宠”,并非贬义,这本书里所说的艺术并非要拍学术精英们的马屁,艺术可以取悦大众,甚至勾引大众走进画廊。

一百年前,当马塞尔·杜尚把从五金店随意买来的陶瓷小便池送去展览现场,500名专家投票“杜尚的小便池打败了毕加索”,一个当代艺术新时代到来,那就是,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约瑟夫·博伊斯紧随其后提出著名的言论,“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之后指出:“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意味着艺术和艺术家的关系不再是“创造”,而是“指认”,就像杜尚指认了那个他买来的小便池。
格雷森·佩里传承此衣钵,坚信任何人都有资格享受艺术或成为艺术家。他是民主的彻底执行者,他甚至让粉丝们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投票:我的罐子该选哪种颜色?今晚晚饭我该吃什么?
即便我们相信艺术有很高的价值,仍旧会在画廊里头晕目眩,会在很多时刻产生怀疑。在这本书里,格雷森·佩里用作为艺术家和观众的双重视角,试图解开谜团,回答一些人人都可能在讨论艺术时遇到的尴尬问题。
例如:
“什么才是艺术?” “如何成为一名艺术家?” “什么是好艺术?什么是坏艺术?” “艺术还能捕获我们的心或让我们震撼吗?” “如果把艺术装进垃圾袋里会发生什么?”
对待诸如此类的问题,他态度诚恳,对知识和见解的给予非常慷慨,他承认自己面对日常物品成为艺术的今天,也会搞不清一些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他是艺术圈里说真话的行家,也是难得不故作高深的艺术家。
很多时候,艺术家一旦过多谈论自己和艺术,就会或多或少失去神秘感和魅力。我相信格雷森·佩里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玩世不恭地调侃自己和艺术,让艺术更贴近大众。他的作风一贯风趣幽默,但也没忘用他所观察到的哲学和实践联系当今的艺术世界,他用自己的方式抨击当代艺术中的怪癖、弱点,深刻而有趣。

当格雷森·佩里在2003年赢得特纳奖时,一位记者问他:“你是一个可爱的人,还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他回答道:“我不能两者都是吗?”这就是他从那以后一直在做的事情,身份很多,但越来越多地成为另一个角色——文化教育工作者。
我很幸运成为一名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听到格雷森·佩里的讲座,欣赏他的作品,与他有过几次简短的对话,并由他颁发毕业证书。通过观察我敢说,他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并且是一名当代艺术的完美向导。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艺术教科书,佩里用艺术家的眼光来描述艺术,又从观察者的角度去探索意义,全书内容既饱含经验和天赋,也富有人们常常误以为无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的东西——逻辑。在文学世界中,有一类由作家参与写就的经典通俗理论作品,比如斯特伦克和怀特合著的《风格的要素》、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理解小说》,堪称文学圣经,概因结合了才华与逻辑。我不能说这本书也在同样等级,但它也属于同一类型。如果你还在当代艺术的迷宫里理不出头绪,不妨看一下佩里的条分缕析,兴许会得到答案。他的初衷很简单,你不需要通过任何东西来崇拜艺术,你可以变得更大胆、更敏感也更享受。对于艺术,知道得越多,你就会越喜欢它。
艺术不像烹饪,它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格雷森·佩里把艺术之宴带给大众。
本文选自《哗众取宠》 译者序 文丨祝小兔

《哗众取宠》是英国十分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为对艺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写的一本当代艺术入门指南。
全书文笔幽默生动,语言简练。作为身处当代艺术世界多年的权威人士,格雷森·佩里反而希望带领大众打破权威,力图让没有足够学术和历史知识的普通人也能欣赏艺术,在艺术中生活。书中涉及内容广泛,从什么是艺术、如何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到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方式,再到如何客观看待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对艺术的态度,最后对艺术爱好者、艺术院校学生提出了关于“如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建议,既介绍了扎实的知识背景,也在犀利的观点之余提供了“平凡人怎样进入艺术世界“的关键指导。
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关注浦睿文化的豆瓣主页,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浦睿文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金字塔之巅是文明,金字塔脚下是人生 (6人喜欢)
- 做自己,往前走就好| 浦睿文化2025新书预告 (36人喜欢)
- “我们无处可逃,不过没关系” (3人喜欢)
- 浦睿3月、4月的15本新书,都在这里啦! (17人喜欢)
- 花开花落,根茎永在| 浦睿文化2024新书预告 (5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