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云国:为政岂能离散天下子女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虞云国的文史随笔素以文思兼具而蜚声读书界。本书既有对中国君主专制集权的反思,也有为古今名人学者的剪影,还有对中日往事的钩沉与思考。无论观书所得,或阅世阅人,涉笔成趣。其青年时曾以东林党人的名联来自号书斋,老来再借以自题书名,从“风声雨声读书声”里,自能读到他的笔底情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虞云国的一本文史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读史札记、杂感、怀人与书评等文字。本书以著者书斋命名,典出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时评、小品、书话等形式表达了作者“读书,读史,读人,读世”之感及其人文情怀。 作者简介: 虞云国,浙江慈溪人,1948年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宋代历史与文献的研究。撰有《宋代台谏制度研究》《细说宋朝》《从陈桥到厓山》《宋光宗宋宁宗》等专著,编撰《程应镠先生编年事辑》,主编《宋代文化大辞典》《中国文化史年表》,整理标校《文献通考•四裔考》等宋元古籍十余种。有论文集《两宋历史文化丛稿》《学史帚稿》,文史随笔《敬畏历史》《放言有忌》《水浒乱弹》等。
书摘
离散天下之子女
“纳娶国中”的选女制度 《礼记•坊记》引用孔子的话说:“诸侯不下渔色。”郑玄解释说:诸侯不能纳娶国中的女子,纳娶国中就是向臣下渔猎美色,这无异就像捕鱼一样,横江撒网,鱼儿都入网中了。孔子这句忧心忡忡的话,恰恰反证:春秋后期,诸侯已有了纳娶国中、渔色天下的倾向。及至战国初期,齐国后宫选入七尺以上颀长女子百余人,就是采女国中的明确例证。 据《后汉书•皇后纪》,汉代每年八月征收15岁以上男女的人头税,名叫算赋。这时,朝廷派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带上看相的人,到洛阳周边乡闾阅视良家童女,凡是年龄13岁以上,20岁以下,只要姿色端丽合乎相法的,便载还后宫,再进一步筛选检查,就可供皇帝“登御”了。这种采选,当然不局限在京畿附近。据《三辅黄图》记载,明光宫竣工后,汉武帝一次就选燕赵美女两千人送入后宫。总之,从汉代开始,采选全国适龄女子,择其佳丽,充纳宫闱,已成为定制。从此,历代君王便撒开那张横江之网,一代代妙龄美女就像美人鱼那样被驱赶入网,扔进后宫这只巨大黝黑的鱼篓。 这里不拟介绍历代选女的细枝末节,只想指出其中两大特点:一是涉及面广,二是扰民性大。先说前者。例如汉桓帝,在位期间博采宫女达五六千人,这还只是供他“内幸”的(与“登御”都是皇帝与后妃上床的雅称),如把役使的宫女也算上,至少两倍于这一数字,达一万余人。这一记录,后来被十六国后赵主石虎刷新,他一次就征选天下百姓女儿达三万多人。且不说一次征选上万人,即便选择数百上千,选女也绝不会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阶层,其影响面的广泛是毋庸置疑的。 次说后者。晋武帝选女时,派宦官到全国州郡传达诏令:禁止天下婚姻;有隐匿抗选者,以不敬论罪。北齐后主在亡国前一年还下令,国内杂户各将年20以下14以上未嫁女儿悉数送到国都待选,如有隐匿,处以死刑。清代八旗女子年满11岁(一说13岁),就名列入秀女挑单,上报至户部备选;《八旗则例》明文规定:“凡应选之秀女,未经选验之前,不准私行许娉出嫁,违者交部治罪。”总之,历代王朝每一次全国性选女,都是波及社会的大劫难。
福星高照与命星不好
选女制度是历代后宫的主要来源,也是民间女性进入宫闱的唯一途径。普通女子因此可以位列嫔嫱,恣意享受富贵荣华,甚至有觊觎凤冠的一丝可能,若说绝对没有人心向往之,也不合乎史实。汉灵帝何皇后出身屠夫之家,之所以入选后宫,就是她家在汉廷例行选女时,用金帛买通了主持者。蒙元皇室也定期到弘吉剌部族选女,《马可波罗游记》有一段记载了被选之家寤寐以求的心态: 人们要问,这个省的人民会不会因他们的女儿被君主强行纳入后宫而感到委屈?不,决不会的。相反的,他们认为这是降临到他们身上的一种恩典和荣誉,那些有美丽女儿的父亲,看见大汗选中他们的女儿,无不欢天喜地。他们说:“我的女儿如果福星高照,命运亨通,大汗陛下选她作配偶,这是她最大的洪福,而这种福分是做父亲者力所不及的。”反之,如果女儿行为失当,或遭遇不幸而落选了,父亲便归咎她的命星不好。 这种一人入宫全家升天的心理,在君主政体下还是颇有市场的。天启元年(1621),明熹宗在京师附近选秀女。他是少年天子,有的民家希图干邀恩泽,企盼女儿入选。《天启宫词》有一首就是嘲讽这种父母的: 阿母生贪椒属尊,抄名十五进宫门。 岂知此日蛾眉贱,谁荐披香拜特恩? 意思是说,母亲贪图皇亲国戚的尊荣,就把15岁女儿的姓名送进后宫,难道不知道入选的秀女又多又滥吗?即使像汉代淖方成那样,最后白发教授宫中而特拜披香博士的,自古又有几人呢?诗是代女儿立言的,将女儿对母亲的怨望心情与对选女的反感心理,刻画得体贴入微。 一般多是父母经不住联姻帝王家的诱惑,生生地把女儿推入火坑,但也有女儿以采择入宫作为毕生梦想的。明代后期有个叫刘大姑的,明神宗为皇太子(光宗)选妃,她与后来的光宗郭皇后同在初选名单中。结果,郭氏册妃,她却落选。当时,民间聘嫁时落选秀女十分抢手,她却独独不肯出嫁,对母亲说:“我应选时,与当今皇太子妃,也就是将来的皇后同卧共处了三个月。外面那些是什么人,想来与我家谈婚论嫁!”有记载说她“守贞以殁”。仅仅采选时入过宫,就执迷不悟,至死不嫁,这种对后宫生活与妃嫔地位的痴迷向往,也真令人可笑复可悲了。 …………
“惊婚”大观
每当朝廷选女,从达官贵人到小民百姓,多数家庭如同面对瘟疫那样唯恐避之不及,每每引发了社会骚乱。十国后蜀主孟昶选女,全国骚动,百姓担心搜选,纷纷找媒人,寻夫家,让适龄的女儿仓促出嫁,当时称为“惊婚”。元明两代,“惊婚”场面一再重演。元成宗时,龙兴(今江西南昌)流传朝廷要征括童男女,有人甚至杀死自己的骨肉,也不愿意儿女入宫活受罪。明武宗时,传说皇帝要博选女子充实后宫,一时间,未提亲的就仓促婚配,已提亲的就胡乱成婚,甚至把女儿藏匿到未过门的夫家,企图躲过选女的风头。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江南盛传新皇帝选择宫人,连8岁小姑娘都不择良贱突击成亲。次年,流言再起,民间凡13岁以上少女无不赶着婚嫁,一时唯求择婿,无暇择人。甚至有人站立门头,看到有梳着两个小发髻的男孩走过,就拥之入室,让女儿与他成亲。《云间杂志》有一段记载更令人哭笑不得: 隆庆二年,讹传京中点淑女,一时男女尽皆配合,不论长幼良贱,有垂髫及笄者,有乳臭为夫者,孀妇亦皆再醮。礼人乐工昼夜不息,肴果之价腾涌,月余方息。后因婚娶不伦,往往成讼,已无及矣! 万历六年(1578),明神宗大婚选女,北京城里再次争相嫁娶,官府禁止也无效果。据说,郑贵妃原已许配邻家,因缺聘礼,两家争持吵闹,贵妃闭门大哭,选女的宦官恰巧经过,见她长得美丽,就记上姓名,选送入宫了。 南明福王选女,民间亦复如此。《明季南略》记选女诏到达嘉兴、苏州的情景: 得旨出示嘉兴,合城大惧,昼夜婚娶,贫富、良贱、妍丑、老少俱错,合城若狂,行路挤塞。苏州闻之亦然,错配不可胜纪,民间编为笑歌。 婚嫁本是喜庆事,但历代选女造成的无数次“惊婚”,却浸透了普天下多少父母儿女苦涩的泪水。
选女的抗争
如果说,“惊婚”还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那么,为了逃避选女,不惜了断自己的生命,那完全是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南明福王选淑女,有一家姓杨的寡妇,母女相依为命,女儿最后以自刎来抗议选女,母亲痛失爱女,也投井而死。南明小朝廷自身岌岌可危,却依旧热衷声色,“仓皇行在选宫娥”。也并不仅仅是福王政权,桂王在流亡西南途中,对侍女寥寥,又幼小粗笨,大为不满,让太监以重金在广州物色到一个姿色端丽、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然而不出一个月,她就失踪了。三天后,她的红裙带在城中水池中浮起。《永历宫词》以为,这女子“想亦有所不得已也”。显然,她不得已才以沉水自杀来表达反抗的。 在历代选女中,也有少数刚烈女子,不畏强暴,当场抗争。晋武帝亲选良家少女,自选美貌者用绛纱系在她的臂上。胡芳被选中,号泣着扯掉绛纱。同选的姑娘掩着她的嘴劝止道:“别让陛下听到哭声。”她愤然说:“我死都不怕,还怕陛下!”尽管反抗,她最终还是送入后宫,当了贵嫔。 清代选秀女多在岁末年初举行,这时北京已冰天雪地。选女们必须夜以继日蜷缩在骡车上等候选阅,其寒冷饥渴是十来岁的女孩难以忍受的。咸丰九年(1859)冬天,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正如火如荼,又值三年一届的选秀女,镶红旗骁骑校额明德的女儿长姑已合选龄。这天,她与其他选女一大早就被引到内殿阶下,等候咸丰帝的亲选。说是九点来验阅的,十点多仍不见踪影。风雪交加,选女们瑟瑟畏缩在庭隅里,饥寒交迫相对饮泣。长姑翠袖单裳,更寒不可耐,多次向主事者要求让她们出宫回到骡车上去。不但横遭呵斥,主事者还以鞭笞相威胁。长姑忍无可忍,大声说:“离开家庭,辞别父母,如果入选,就终生幽闭,再也见不到双亲。生离死别就在这一刻,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怎能不哭泣!我死也不怕,何况鞭笞!”她越说越激愤:“眼下到处在打仗,朝廷却不给饷。像我家这样,连现存的口粮都没有。不听到皇上选用将相,召见贤士,却今日选妃,明日挑女。我听说古来有无道昏君,现在恐怕就是这样。”这时,咸丰帝恰巧驾到,隐约听到最后几句话,就问是谁在说,在场选女惊怖失色,主事者把长姑缚起,推到前面让她跪下。她倔强不跪,侃侃然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咸丰帝无言以对,感叹道:“真是个奇女子!”沉默许久才说:“你不愿应选,现在可以出去了。”…………
目录: · 从书斋名说起(代序)/1 第一辑 帝阙斜影 · 皇帝与皇权:中国历史的沉重遗产 /2 · “祖龙魂死秦犹在”/22 · 从《黄鸟》说人殉/34 · 纠正对后妃史的误读/41 · 离散天下之子女/45 · 后宫缠足考/56 · 也说后宫殉葬/64 · 三释后妃梦/71 第二辑 前贤遗籁 · 荀彧的无奈/88 · 王羲之,离真名士还差一截/102 · 一吊田横一断魂/110 · 《遣悲怀》文本的正背面/119 · 千古伤心钗头凤/131 第三辑 学人謦欬 · 大师三癖/144 · 随同华纳西行的陈万里/155 · 鼎革之初姚鹓雏与柳亚子的交往/163 · 钱春绮的十四行诗/174 · 呕心剩有遗书在/188 · 流金的书与人/193 · 沈渭滨先生与细说体/209 · 治史羊城号重镇/213 第四辑 涛声隔岸 · 静嘉堂随想/222 · 皕宋楼藏书去国百年祭/233 · 《燕山楚水》:一个中国通的处女游/243 · 顾廷龙笔下的中国书法家首访东瀛/250 · 《朝日新闻》的图书广告/262 · 福冈访古/267 · 传统天下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纠结/276 第五辑 书味会心 · 私人阅读的两个三十年/284 · 放言为何有忌/291 · 当《资治通鉴》纳入“应用史学”的视域/295 · 打捞碎片拼缀实相/304 · 也说晚清民国学术及其他/309 · 写在《吕思勉全集》梓行之际/314 · 学刊的圈养与散养/324 · 猴年打油诗话/328
书名:三声楼读记 定价: 39 元 作者:虞云国 著 ISBN 978-7-218-12712-5 出版时间:2018.7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版 次:1 印 次:1 页 数:339 开 本:32开 字 数:202千 纸 张:双胶纸 Ⅰ. ①三… Ⅱ. ①虞… Ⅲ. ①随笔—作品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67.1 印 数: 4000 包 装:平装 主题词: 随笔 文史 作者所在城市: 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