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帖归档:从图像再现角度比较电脑、电视屏幕、照片和彩色图片的不同
曾有网友提问“从图像再现角度比较电脑、电视屏幕、照片和彩色图片的不同”
就此我冒昧提出以下自己的切身感受。
图像再现的角度来说,有以下三个因素:
所能显现的色彩范围;
反差;
精细程度。
我们一个个说。
一、色彩范围
1.电脑屏幕,分为CRT和液晶
CRT里专业点的比如三菱钻石珑,三代就能表现出很宽广的色彩范围和精细的层次了。四代有的型号用了新型的荧光粉,有着非常宽广的色域,能表现出很多其他显示器表现不出来的色彩。
实际案例:
我曾经用Sony V3小DC随便拍了一张照片,在SUN的图形工作站级别显示器(三菱钻石珑3代管子,4代机芯)上看,微妙的光线十分动人,想输出。等拷贝到单位的联想商用系列计算机上,液晶显示器,看起来就是非常平庸的片子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小DC也能记录下那么多东西,是我们的显示器显示不出来。
这种显示器可以轻易地分辨0%和1%的亮度差别,这在普通显示器上是看不到的。钻石珑四代有种非常昂贵的型号,荧光粉很特殊,色域非常宽广,能表现出很多普通显示器表现不出来的微妙色彩。据说钻石珑3代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索尼特丽珑2代(最后一代显像管)。朋友特意买了两台,一台是三菱的三代显像管,四代机芯,一台是颜色分量输入的当时索尼的顶级专业产品。感觉Sony色彩比较艳丽,视觉享受好些,适合看电影,打游戏。三菱的更合适一些,比较真实准确,适合用来看照片、作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色彩范围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在普通的图像领域应用,毕竟普通应用领域要求相对较低,要求较高的都是骨灰级的苛刻玩家。显示器也好,印刷品,照片也罢,都是尽可能地去贴近数码照片或原始底片,用过幻灯就会发现,太多的色彩上面这些设备是描绘不出来的。
真实案例:
这个是在网上看到的,国家地理的一个摄影师,展示他比较得意的一张照片从来都用幻灯,他说他跑过世界上很多顶级的印刷机构,都无法再现照片上那种独特的色彩(记不清了,可能是晚霞),所以只能展示原片,还有一个值得提一下的小插曲,就是他用尼康相机,尼康普通的变焦头,即我们所为的狗头拍的,只是用了比较好的反转片。
2.传统电视机
色彩范围不好说,因为它的亮度和刷新频率、分辨率等指标,几乎没有人有机会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视观察静态图像,所以很难评价,且用它看静态图像也太不实用。
3.印刷品和银盐照片
色彩空间上,RGB和CMYK色彩空间除了很大的交集外,也有不同,分别都有对方无法表现的范围,不是谁包含谁的问题。RGB总体上要优于CMYK,所以普通的印刷品的表现范围是很弱的,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很多印刷品特殊的位置会涂上UV油,光影就上来了,刚开始有这种东西时,用扫描仪扫描,在PS里调整,无论如何也无法模拟视觉上的感受。现在特种纸这么多,高档油墨越来越好,表面反光的人为控制是能大大提升视觉感受的重要因素,我见过很多高档画册,效果都非常非常棒。
4.银盐照片
传统冲洗的银盐照片也许色彩范围要优于印刷品,这点我不清楚,不好说。不过据观看用西霸工艺反转直放的照片的人描绘,精放的照片那种震撼力…… 让听者很是心动,且先不管色彩如何,但就照片的那种亮度,就大大地扩展了画面的表现力。
5.反转片
无数次在打幻灯的时候,发现一些特殊的微妙的光线感受,用数码单反,用各种色彩模式及不同的曝光控制来翻拍,都无法再现那种微妙的东西,相对而言红色差得最多。当然,因为条件所限,即使用反转片翻拍,也很难说。不过在显示器上,无论如何调整都无法调出来。这使我非常难以割舍反转片。
实际案例:
一个朋友用反转片拍摄一个红色的小木门(FM2,Nikon AF50 f/1.8D),阳光柔和的射过来,光线十分微妙,用幻灯机打出来,我们都被吸引了,用D80去拍投影,这样拍会有差别,但跟眼睛看到的差异太大了,其他不谈,仅就红色,怎么也表现不出来那种感觉。这个我一直也很困惑。类似的,为什么用数码单反,用微距镜头,用灯箱翻拍无论怎样调整白平衡,色彩都不理想?用闪光灯打透射光色彩略好,但依旧离理想状态差太多?盼知晓的朋友予以解惑。
二、反差
专业显示器还是比较不错的,液晶显示器反差大些,细节差些,数码相机的液晶屏就更大了,竟然经常会让你误认为自己的片子非常牛X……但这些反差都是以严重丢失层次来实现的。
显示器设计是要考虑长时间、近距离等因素,要保护视力,而电视的亮度和反差一般要比显示器强,因为都是从相对远的距离来看,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街机比PC游戏过瘾的原因之一。
发光的东西总比反光的东西反差大。
光面相纸反差相对大些,油墨印刷反差要小,但是特种纸和特殊涂料的使用,使很多印刷品反差增强,且能表现出一些无法表现的色彩感受,这点显示器也做不到,看书觉得反光刺眼可以略一偏头或改变一下书的方向,总不能把显示器做得跟灯泡一样吧!
常见的一些印刷品上的商标,上面摸起来会凸起一层,刷了一层UV油或局部覆膜,用扫描仪把这东西扫进计算机,无论你怎么调整你都无法在显示器上获得类似的视觉感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我在电脑上,在PS里通过曲线来增强照片的反差,无法再现肉眼的视觉感受呢?那是因为现实世界里物体亮暗范围非常广,用眼睛分别看亮部和暗部,眼睛自动调节,大脑记忆自动做了HDR一样的处理,把暗部和亮部的视觉感受连续上了,这样我们记忆中保存的是非常大的动态范围。而显示器上下限范围很小,只能在一个小小的格式里调整,所以数字文件可以模拟黑白照片的效果,但无论怎样,灰度图象只有256个亮度层次,显示器再丢失一大部分,于是仅仅是“仿佛是”、是模拟,而绝对不是再现。
反转片反差较大,但很舒适,又相比数码照片有较多的细节层次,毕竟是模拟信号,每平方英寸有4亿个乳胶颗粒嘛!但数码技术进步太快,超越也指日可待。
三、精细程度
由于点距的关系,显示器分辨率都很低,尽管看起来仿佛更精细!电视就更不用提了,近距离看都是马赛克。
普通铜版纸印刷是600dpi,普通相纸,比如较好的柯达皇家相纸,一般不会超过300,跟现有流行的扩印工艺流程也有关。有专门的高密度相纸。底片的分辨率就很高了,尽管很小,但最好的还是直接观看大幅反转片。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介质,没有谁包括谁的关系,都有其他介质所不能做到的地方,各有所长,只是整体上有大有小罢了。
一般来说发光的东西无论是色彩范围还是宽容度、反差都比反射光的东西要高很多,有这么一个说法:要想获得最佳视觉体验,用光生成的东西必须用光来还原。所以,最佳视觉体验应该是选择好的反转片,用最好的器材,最专业和规范的冲洗流程,用顶级的幻灯机及专业的硬质球面屏在合适的距离来观看。
就此我冒昧提出以下自己的切身感受。
图像再现的角度来说,有以下三个因素:
所能显现的色彩范围;
反差;
精细程度。
我们一个个说。
一、色彩范围
1.电脑屏幕,分为CRT和液晶
CRT里专业点的比如三菱钻石珑,三代就能表现出很宽广的色彩范围和精细的层次了。四代有的型号用了新型的荧光粉,有着非常宽广的色域,能表现出很多其他显示器表现不出来的色彩。
实际案例:
我曾经用Sony V3小DC随便拍了一张照片,在SUN的图形工作站级别显示器(三菱钻石珑3代管子,4代机芯)上看,微妙的光线十分动人,想输出。等拷贝到单位的联想商用系列计算机上,液晶显示器,看起来就是非常平庸的片子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小DC也能记录下那么多东西,是我们的显示器显示不出来。
这种显示器可以轻易地分辨0%和1%的亮度差别,这在普通显示器上是看不到的。钻石珑四代有种非常昂贵的型号,荧光粉很特殊,色域非常宽广,能表现出很多普通显示器表现不出来的微妙色彩。据说钻石珑3代就已经远远超过了索尼特丽珑2代(最后一代显像管)。朋友特意买了两台,一台是三菱的三代显像管,四代机芯,一台是颜色分量输入的当时索尼的顶级专业产品。感觉Sony色彩比较艳丽,视觉享受好些,适合看电影,打游戏。三菱的更合适一些,比较真实准确,适合用来看照片、作图像处理和平面设计。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色彩范围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在普通的图像领域应用,毕竟普通应用领域要求相对较低,要求较高的都是骨灰级的苛刻玩家。显示器也好,印刷品,照片也罢,都是尽可能地去贴近数码照片或原始底片,用过幻灯就会发现,太多的色彩上面这些设备是描绘不出来的。
真实案例:
这个是在网上看到的,国家地理的一个摄影师,展示他比较得意的一张照片从来都用幻灯,他说他跑过世界上很多顶级的印刷机构,都无法再现照片上那种独特的色彩(记不清了,可能是晚霞),所以只能展示原片,还有一个值得提一下的小插曲,就是他用尼康相机,尼康普通的变焦头,即我们所为的狗头拍的,只是用了比较好的反转片。
2.传统电视机
色彩范围不好说,因为它的亮度和刷新频率、分辨率等指标,几乎没有人有机会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视观察静态图像,所以很难评价,且用它看静态图像也太不实用。
3.印刷品和银盐照片
色彩空间上,RGB和CMYK色彩空间除了很大的交集外,也有不同,分别都有对方无法表现的范围,不是谁包含谁的问题。RGB总体上要优于CMYK,所以普通的印刷品的表现范围是很弱的,之所以说普通,是因为很多印刷品特殊的位置会涂上UV油,光影就上来了,刚开始有这种东西时,用扫描仪扫描,在PS里调整,无论如何也无法模拟视觉上的感受。现在特种纸这么多,高档油墨越来越好,表面反光的人为控制是能大大提升视觉感受的重要因素,我见过很多高档画册,效果都非常非常棒。
4.银盐照片
传统冲洗的银盐照片也许色彩范围要优于印刷品,这点我不清楚,不好说。不过据观看用西霸工艺反转直放的照片的人描绘,精放的照片那种震撼力…… 让听者很是心动,且先不管色彩如何,但就照片的那种亮度,就大大地扩展了画面的表现力。
5.反转片
无数次在打幻灯的时候,发现一些特殊的微妙的光线感受,用数码单反,用各种色彩模式及不同的曝光控制来翻拍,都无法再现那种微妙的东西,相对而言红色差得最多。当然,因为条件所限,即使用反转片翻拍,也很难说。不过在显示器上,无论如何调整都无法调出来。这使我非常难以割舍反转片。
实际案例:
一个朋友用反转片拍摄一个红色的小木门(FM2,Nikon AF50 f/1.8D),阳光柔和的射过来,光线十分微妙,用幻灯机打出来,我们都被吸引了,用D80去拍投影,这样拍会有差别,但跟眼睛看到的差异太大了,其他不谈,仅就红色,怎么也表现不出来那种感觉。这个我一直也很困惑。类似的,为什么用数码单反,用微距镜头,用灯箱翻拍无论怎样调整白平衡,色彩都不理想?用闪光灯打透射光色彩略好,但依旧离理想状态差太多?盼知晓的朋友予以解惑。
二、反差
专业显示器还是比较不错的,液晶显示器反差大些,细节差些,数码相机的液晶屏就更大了,竟然经常会让你误认为自己的片子非常牛X……但这些反差都是以严重丢失层次来实现的。
显示器设计是要考虑长时间、近距离等因素,要保护视力,而电视的亮度和反差一般要比显示器强,因为都是从相对远的距离来看,这也是很多人觉得街机比PC游戏过瘾的原因之一。
发光的东西总比反光的东西反差大。
光面相纸反差相对大些,油墨印刷反差要小,但是特种纸和特殊涂料的使用,使很多印刷品反差增强,且能表现出一些无法表现的色彩感受,这点显示器也做不到,看书觉得反光刺眼可以略一偏头或改变一下书的方向,总不能把显示器做得跟灯泡一样吧!
常见的一些印刷品上的商标,上面摸起来会凸起一层,刷了一层UV油或局部覆膜,用扫描仪把这东西扫进计算机,无论你怎么调整你都无法在显示器上获得类似的视觉感受。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我在电脑上,在PS里通过曲线来增强照片的反差,无法再现肉眼的视觉感受呢?那是因为现实世界里物体亮暗范围非常广,用眼睛分别看亮部和暗部,眼睛自动调节,大脑记忆自动做了HDR一样的处理,把暗部和亮部的视觉感受连续上了,这样我们记忆中保存的是非常大的动态范围。而显示器上下限范围很小,只能在一个小小的格式里调整,所以数字文件可以模拟黑白照片的效果,但无论怎样,灰度图象只有256个亮度层次,显示器再丢失一大部分,于是仅仅是“仿佛是”、是模拟,而绝对不是再现。
反转片反差较大,但很舒适,又相比数码照片有较多的细节层次,毕竟是模拟信号,每平方英寸有4亿个乳胶颗粒嘛!但数码技术进步太快,超越也指日可待。
三、精细程度
由于点距的关系,显示器分辨率都很低,尽管看起来仿佛更精细!电视就更不用提了,近距离看都是马赛克。
普通铜版纸印刷是600dpi,普通相纸,比如较好的柯达皇家相纸,一般不会超过300,跟现有流行的扩印工艺流程也有关。有专门的高密度相纸。底片的分辨率就很高了,尽管很小,但最好的还是直接观看大幅反转片。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介质,没有谁包括谁的关系,都有其他介质所不能做到的地方,各有所长,只是整体上有大有小罢了。
一般来说发光的东西无论是色彩范围还是宽容度、反差都比反射光的东西要高很多,有这么一个说法:要想获得最佳视觉体验,用光生成的东西必须用光来还原。所以,最佳视觉体验应该是选择好的反转片,用最好的器材,最专业和规范的冲洗流程,用顶级的幻灯机及专业的硬质球面屏在合适的距离来观看。